1955年凯丰病危,毛主席得知后托人捎话:放下过去,好好治疗

前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贵州召开。

期间,毛主席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地提倡红军应当立即纠正过去的错误路线,以扭转第五次反“围剿”行动的失利态势。

会上,不少人都支持毛主席的想法。

但也有例外,当时极力拥护李德和博古等人的凯丰便反对道:

“你毛泽东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就是看了几遍《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你将它们混为一谈,靠着它们来打仗?”

此言一出,现场在坐的领导统统被吓到,就是李德博古也不敢这么对毛主席说话的。

凯丰

一片寂静中,毛主席并没有生气,他缓缓地站了起来,只说了几句话,就将凯丰说的哑口无言,只好灰头土脸坐了下去。

这件事之后,凯丰的结局也让人出乎意料!

凯丰当面顶撞毛主席

1933年,日军的魔爪已经伸向了华北一带,中华民族迎来了生死攸关的时刻。然而,在民族危机如此严峻的情形之下,蒋介石仍旧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

在这种政策的加持之下,国民党对红军展开了疯狂地“围剿”。

这年5月,蒋介石指挥上百万的大军对红军展开了“第五次围剿”行动。此前,红军已经成功地化解了蒋介石的四次大规模“围剿”行动。

但在这一次,红军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德和博古等人错估战场形势,坚持使用“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策略,导致红军的反“围剿”行动大为失败。

当时,掌握红军实权的博古认为,红军已经在前四次反“围剿”行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功。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将是红军取得革命胜利的大决战。

为此,他决定放弃前四次反“围剿”行动中“且战且退”、“灵活多变”的游击战,转而以正规战和阵地战的方式积极应对。

此时,博古麾下的主力红军已经达到了10万余人,他信心满满,决心与前来的敌人一较高下。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此次征调的兵力达到了顶峰——100万。其中,投入直接战斗的兵力更是达到了50万。

这次行动开始之前,蒋介石做足了准备。他一边向英、美、德、意等西方国家贷款购置军火,一边聘请海内外的军事专家和顾问,试图以稳扎稳打的“堡垒主义”新战略彻底地解决战斗。

博古看不清蒋介石的意图,盲目而自信地发动大决战。

结果不言而喻,在兵力和武器都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了,10余万红军主力最终仅剩3万多人。

除了战略上激进冒险外,军事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掌握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军事指挥权的李德犹豫不决,无法有效地组织红军的力量,最终导致红军陷入险境、损失惨重。

毫无疑问,红军的这次反“围剿”行动是失败的。

1935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贵州的遵义召开一次政治会议。这场会议将直面第五次反“围剿”行动所带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与苏联不同,我们的革命,应当依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地完成,而不是照搬外国的。”

会上,毛主席积极发言,对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策略展开了猛烈抨击。

话毕,毛主席得到了一众党员们的支持,他们纷纷表示:“应当纠正博古和李德等人的思想,红军以后就交由毛主席带领。”

此时此刻,毛主席成为红军新的领导人似乎众望所归。

然而,会上却传来了异样的声音——凯丰坚持拥护博古和李德等人,对毛主席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机智回复,用行动打脸凯丰

他之所以没有站队毛主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从小便在武昌的高等师范学校里接触和学习了新思想,后来还前往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深造。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是再熟悉不过的。

毛主席在发言时往往会引经据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借鉴,这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无甚关联。

对此,作为一个系统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凯丰不认可毛主席的观点。

二是凯丰本来与博古拥有良好的私交。早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凯丰便与同为留学生的博古结识了。

凯丰


当时,凯丰和博古还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就连后来凯丰的入党,都是博古力荐的。两人私交之深,可见一斑。

对于凯丰而言,博古既是知己,也是革命引路人。当博古被毛主席为首的党员们纠错时,凯丰便看不下去了,遂以反对者的方式顶撞之。

面对咄咄逼人的凯丰,毛主席却机智地回道:“《孙子兵法》怎么了?你知道里面有多少个章节吗?第一个章节,最后一个章节,又是什么?你清楚吗?”

毛主席言外之意就是,《孙子兵法》都没看过,怎么就知道我是靠《孙子兵法》打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面对毛主席的一连串发问,凯丰竟无语凝噎。

紧接着,毛主席再度说道:“李德同志的理论知识够渊博了吧?但他哪儿经过战场的洗礼和锤炼?只会照搬课本,而不依实际出发,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毛主席说完,现场掌声雷动,不少人都投来了赞同的目光。

只是,会上的凯丰仍旧心有不服,愤愤地说道:“那好,走着瞧!是非对错,自有时间证明。”

此时,凯丰与毛主席已然结下了“梁子”。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很快便用实际的行动打脸了凯丰。

执掌红军后,毛主席打出了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一举扭转了红军长征初期的受挫态势。

“四渡赤水”战役令人瞠目咋舌,毛主席的指挥精妙无比、神乎其神。经此一战,凯丰彻底被毛主席所折服。

往后的日子里,凯丰都会默默地站在毛主席的一边。

凯丰病入膏肓,毛主席尽显博大胸怀

1955年,正在北京上班的凯丰突感身体不适。胃里一阵翻滚,恶心的感觉便席卷而来。

很快,他顶着晕眩的滋味来到了医院。一经检查,发现他已是肝癌晚期

听到如此噩耗,凯丰就此心神不宁。

得了重病,他在北京的宣传部工作便无法继续了。党中央最终决定,暂时停掉凯丰的工作,以便更好地让他接受医疗。

然而,尽管如此,凯丰的病情仍旧不断加重。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已病入膏肓。

在病情肆意折磨身体的这段时间里,凯丰仍对一件事耿耿于怀——当年他与毛主席结下的梁子,可还没有亲自解开呢。

遵义会议过后,凯丰一直都没有就“顶撞”一事发表更多的言论。尽管毛主席后来已经令他心服口服,但碍于面子,他始终都没有公开道歉。

凯丰

人生弥留之际,他多么希望能见上毛主席一面,好好地与之致歉,得到对方的原谅。

这件未了的“心事”,对于当时的凯丰而言,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只不过,令凯丰没有想到的是,当毛主席得知其病重的消息后,他托人捎话道:“凯丰同志,当下之急,你就好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吧,可不要再对过去耿耿于怀了!”

躺在病床中的凯丰,听到毛主席的这番话后顿时喜笑颜开。他多年来的“心事”终于解开了,这一切,都源于毛主席的既往不咎和宽宏大量。

此时此刻,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让凯丰感到了万分暖心。即使他日魂归西天,他也无怨无悔了。

要不说毛主席伟大,从这件事便可以看出,他的胸襟是无比非凡和广阔的。

当然,在毛主席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

1934年,毛主席带着红军在湘江血战中杀出重围。

途径贵州山区时,毛主席看到了大量“干人”。所谓“干人”,其实是贵州山区贫困群体的形象代称,他们多年来受压迫、受剥削,衣不蔽体、骨瘦如柴。

见此情形,红军战士们无不动容。

行至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红军战士们发现了一位老婆婆;她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竟独自带孙子,倒在了路边。

“老婆婆,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可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走在前面的一位红军战士细心地问道。

老婆婆有气无力,哀求道:“小兄弟……有吃的吗?行行好,给我们一点吃的吧!”

毛主席走了过来,拿出了干粮和水:“来,大娘,您先吃些。方便说下您的具体情况吗?”

一阵功夫过后,毛主席得知,原来这位老婆婆深受当地势力的压榨——他们家秋收的粮食已经被地主抢走,儿子又被军阀拉去当兵。无奈之下,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孙子沿街乞讨。

听罢,毛主席热泪盈眶。

他随即将身上的毛线衣送给了老婆婆,还示意部下带来了两袋干粮:“大娘,我们不是地主,也不是军阀,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干人’队伍。这些东西,你们拿好,以解决当下的困境!”

老婆婆顿时泪眼汪汪:“好,红军……红军,为人民着想……”带着干粮和孙子,老婆婆颤巍巍地与众人告别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便是毛主席博大胸怀的极大体现。当贵州山区的老百姓生活艰苦时,毛主席能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体恤、同情和怜悯,无一不体现着毛主席淳朴而深厚的爱民之心。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见惯了世间疾苦、人生百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他总能宽宏大度、坦然待之。作为领袖,他拥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和至高无上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位后辈学习、敬仰和缅怀。

结束语:

对待凯丰和贵州“干人”老婆婆的态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自走上革命道路以来,毛主席走南闯北、始终奋斗于革命的最前线。

他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不计其数;途中有过阻力、有过动容,回首过往,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当中。作为后辈,我们应当学习毛主席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不断地引导我们的生活。


参考资料:

1.《在贵州,中国找到实事求是自主革命之路》 中国青年报

2.《由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说胸襟》 解放军报

3.《毛泽东动情掉泪的故事》 孟红

4.《知错改错的理论宣传家凯丰》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