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崇祯,《明史》给了较重的分量,作了两篇本纪(《明史》本纪二十三、二十四),结论给了一百九十七个字。
除了叙述外,很谨慎地作出了十二个字的赞扬和二十六个字的批评,结句七个字:“岂非气数使然哉”!
《明史》定稿时的总裁是当过清三朝首辅大臣、大学士的张廷玉,他做官的座右铭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治史的信条是“宁缺不偏”。《明史》这样论崇祯,可谓精当。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宣称成立大顺朝,自己为大顺王。
正月初八,李率军分两路东征,指向明朝皇都北京。大顺军三月十五进居庸关,三月十六攻克昌平,三月十八攻占北京外城,三月十九攻陷内城。三月十八深夜或十九日凌晨,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成祖朱棣精心修造的北京城也不是泥捏的,再加上还有后面众多皇帝的不断的投资巩固加强维修。
除此之外,闯王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城,从而封王称帝夺取江山可以说是人尽皆知,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已经和崇祯名牌了,点名就是要打你。
看过历史传记的人就会知道,崇祯历来都是心重和慎为而出名,那为啥面对这种局面不认真接招?
就凭李自成当时拥有的火炮,袖手让他轰,至少也要轰几天,就连福王那贪吃贪睡的脑袋防守洛阳时,守军也和农民军缠斗了近十天,最后,如没有守军通敌开城门,也还要缠斗几天。
北京城岂是洛城可比,禁军手中的红衣大炮比洛阳守军的利器更强。
更何况,崇祯在大顺军进居庸关时,已敕令附近军队勤王,抓得紧,少则三天,多则五天,即可赶到;这里,已精心挑选多年的亲信、如同己手的太监去当监军和总督了。
因此,崇祯自己到三月十七日广宁门失守前,也还未对守城绝望。
倒是李自成有点不自信,可能自忖是草莽出身,不正统,他进入广宁门,就派降将杜勋乘吊篮入内城,与崇祯谈判,要求封王封地,多给点银子,他就罢兵,并且以后还可帮朝廷去剿杀其他起义军。
可对此,骄傲的崇祯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一提议,而他给出的说法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他还有牌打,一是,南京是明太祖开朝立基之所在,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一直是留都。崇祯后期,迁都事一直在议,到十八日,迁都或存最后机会。
而且,他如化装潜逃也能有侥幸,十八日傍晚,他还布置了三个皇子潜逃。
然而,迁都之事争而不定,是崇祯自己最终抱定:“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在他心中,北京即社稷,而南京却不是。
二是已敕令死守待援,但要命的是,决心死守的将领,特别是在关键岗位愿意死守的将领不多。否则,那个标志性的时点,至少会延迟出现,或可出现化机。
这其中最怕死的便是居庸关监军、太监杜勋以及广宁门禁军总提督、太监曹化淳。居庸关是北京西面拱卫京城的最后隘口,可是杜勋却在大顺军未到时,主动出城三十里相迎,曹化淳也是主动打开广宁门,外城由此失守,内城犹如危卵。
这里不要说为何我指点出两个太监背锅,有一说一对于他们的职业我并没有一点看法,但是他们内在的灵魂实在是残破不堪。
有大量史料说明,在1640年河南失陷前,那个时候的明王朝军队要是说还没有战斗就开门投降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个事情哪怕是往后推了三四年之久,也就是一直到1644年初,明王朝的军队真正意义上的不战投敌依旧是少之又少。
这次闯王李自成大军包围北京,崇祯派亲信太监上了,杜勋是尚膳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在朱由检当信王时就伺候他,深得朱由检信任,到崇祯时当过东厂提督,擅于当特工,查案办案。
人们当然会说,杜勋、曹化淳早就灵魂扭曲,成为坏人,是明亡的直接罪人,那么长期养护此奸,信用此奸,到危难关头又让此两奸担要任的崇祯难道不是第一罪人?
他俩一个是专门伺候皇帝吃喝的,一个是给崇祯扇小扇子的,让崇祯很适口入耳,以至入骨入心,如同自己身上的两只手。皇帝天纵英明,最后却被自己造就的两只替手勒死。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和历史上有大作为的皇帝比,历时不算短;他在位时是十七岁至三十四岁,可谓风华正茂,可有大为。
他接任的是已历二百五十九年的老店,并非才开朝;他前面有祖宗、父兄十六位皇帝,不是没有直接借鉴,特别是有开创伟业的太祖爷的治世处方在。
朱由检为崇祯帝在位十七年之所作所为,概括起来,无非四个方面。
第一,朱由检从小贵而不骄、勤奋好学、颇具才识。他生母刘氏是宫女出身,并在他四岁时即逝。
在皇宫严酷的政治生态下,从小身贵而不骄,懂得严守家规,刻苦读书,善于独立思考,不失为好苗子。
长成后也坚持自律守法,是皇族的好成员,深得哥哥天启帝的信任,不料天启帝二十二岁早逝,且无子嗣,另两个王兄也早逝,因此,皇族在存世的三个皇族兄弟中选他继位。
第二、他历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当信王时,生活就十分俭朴,即大位后,深感治国难,要求皇后及嫔妃自己织布、补衣。
他不恋荣华富贵,经常让亲信越过御厨去弄点极简单的老百姓也在吃的食物充饥。
别说骄奢淫逸,就连普通士子的生活质量也不如,因为他经常忙得回不了寝宫,困了打个盹,饿了对付几口。
他一生没有什么要耗费时间和心智的其他爱好,不像齐景公之好弋、李隆基酷爱戏、李后主专心诗词创作、宋徽宗对书画艺术入迷,更没有像汉文帝那样“不问苍生问鬼神”,而是专心致志忙国事。
第三,他为帝后事事关心,与本朝他前面的十六个皇帝相比,甚至就是与历史上三四百个皇帝相比,像他这般勤政、呕心沥血治国的帝王也少见。
据专家考证,他平均每天在文件上的红批就有五六千字,让一般书生平均每天抄这么多字都受不了,何况,他还要一字千钧地字斟句酌呢,正由于他的努力,他也确曾取得过中兴之绩。
第四,他有眼力,有谋略,有魄力。他即位当年,就以文弱之身,精设连环套,三个月就清除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阉党二百六十多人。
他扶持过东林党,鼓励过士子们对国计民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他破格选拔了许多有较高或杰出才华的能人当大臣,可这不代表他仁慈要是有人犯错的话他不会手软。
他杀伐果断,崇祯三年,他发现曾生死相托、赐予尚方宝剑、创过大捷立过奇功的守疆大臣袁崇焕有倒卖军粮、军械,经转手资敌的实情(未察袁督苦情),还有其他难明真相的与敌密联、似战似和、含糊不清等种种不测的表现时,尽管其时北京危急,尽管他也至为伤心,仍痛下决心,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于菜市口。
后世特别不可以忘记的是,他死之前留在自己怀里面的那一份遗书,上面写满了凄凉。
对此攻入京城的李自成,也是亲自看了崇祯他放在怀里的那一封遗书,虽然有些字迹难以辨别但是大体上写的是“……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据史料,这结句六个字首先打动了对手李自成,他不但未对其分尸,还下令善葬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