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压下,中、德、日三个不同时代的制造中心出路如何

为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及霸权地位,不同时代的制造业大国均与美国发生了经济摩擦;而作为其中的代表,中、德、日三国德结果又如何呢?

同为制造业大国、二战战败国,面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德、日都被迫妥协,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相继出台,美国创造了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在美国的构想中,由其他国家负责劳动、生产,美国只需要用自己印的美元去消费,美国的霸主地位将一直延续下去。作为战败国,德国、日本仍然保留着优于其他国家工业基础、人力基础,同时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德国、日本走进了美国的视线中,逐步被美国打造成为生产制造中心。

在以美国为中心德世界经济体系下,各国的经济走向并没有和美国的预想一致;德、日两国经济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美国德贸易盈余逐年增加,但美国经济却未能如愿发展,对德、日两国的经济优势逐步消失。

为保持本国经济优势,美国通过多种手段迫使以德、日为首的国家、签署了“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德、日兑美元汇率提升,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受挫。

在出口疲软的事实下,德、日不约而同的走向了扩大内需,促进本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同时,因为汇率上涨,本国消费品价格相对应的就降低了,本国消费支出将逐步上升;国内消费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内部需求市场的扩大,从而来弥补出口受挫的这一部分缺口。

但是因为德、日两国本国德消费市场有限,本国的消费市场难以消化本国的生产市场

日本慢慢的陷入了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与日本相比,德国是幸运的。因为欧洲一直都在致力于走向一体化,欧共体等欧洲一体化组织也相继成立;若想实现欧洲的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也必须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1999年欧元正式推出、2002年欧元正式投入使用。欧元区,是个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其每年内部贸易额就高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实行统一货币后,不光节省了巨额交易成本,还使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单一货币会使欧洲内部贸易量很快翻番,甚至翻到原来的3倍。

欧元的出现,促进了欧元区内的经济流动,德国生产的商品可以更快速、更高效的销售至欧元区内的其他国家,欧元区这一消费市场足以承载德国的产品输出,经济在欧元区内实现了良性循环德国经济得以继续正向发展。

统一的中国,内部流动性必将优于欧元区;独立自主的中国,政策的柔韧度也优于德、日两国,中国经济前景也必将优于德、日两国。

中国作为新一代的世界生产制造中心,面临着和德、日当时一样的处境。因为始终奉行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中国不会像德、日两国那样签订城下之盟;但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必须将精力着重于扩大内需、改善内需结构;统一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完成一体化后的欧洲,庞大的内需市场足以让中国度过目前的经济困境。

随着“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不仅不会步日本的后辙,发展前景也将远远优于彼时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