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2岁担任陕西省委书记,57岁担任陕西省长,拒绝与康生同流合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上到各省市,下到各县,甚至乡镇,都设置了第一书记的职务。举例来说,陕西省委有省委第一书记,西安市委也有市委第一书记。与此同时,有的地方还设置了第二书记、第三书记……

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更类似于今天的省委书记,而其他书记,比如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则类似于今天的省委副书记。在陕西省,第一个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人名叫张德生,而第一个担任省委第二书记的人,名叫赵伯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赵伯平的故事。

赵伯平出生于1902年,陕西省蓝田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赵伯平就开始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赵伯平正式加入了我党。在这之后,赵伯平活跃在陕西,一边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一边秘密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

在陕北根据地早期的建设过程中,赵伯平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一起,领导了陕北的革命斗争,发展了陕北地区的革命力量,为中央红军在陕北落脚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惜的是,1933年,赵伯平在宣传革命途中被反动派逮捕,并被关入狱中,后来还是在组织的营救下恢复了自由。

恢复自由后,赵伯平继续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战争,包括后续的解放战争,赵伯平也活跃在陕西,力所能及地从事宣传与组织方面的工作,他密切联系群众,在支援前线与稳定后方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建立新中国的功臣之一。

举例来说,解放战争时期,在关中地区的土改运动中,有的干部侵害了群众的利益,随意给别人划分成分,赵伯平得知后,严肃批评了这些侵犯群众利益的干部,并纠正了错误做法,同时,他还教育基层干部们一定要具体分析,谨慎对待,切忌上纲上线,损害群众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赵伯平留在陕西工作。1954年,52岁的赵伯平担任了陕西省委书记,不过,当时赵伯平担任的是省委第二书记,更类似于今天的省委副书记。1959年,57岁的赵伯平还担任了陕西省长。那段时期,赵伯平长期主持陕西省的农村工作,他关心农村与农业生产,制定了很多促进农业发展的纲要。

同时,赵伯平也支持“包产到户”、“包产到队”、“包产到组”、扩大农民自留地,他对这种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方式非常认同,认为“包产到户不是旧事物的复活,而是新事物的萌芽,很可能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不过,在当时,赵伯平的这些观点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还受到了批判。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期间,康生捏造罪名,利用《刘志丹》小说诬陷了很多陕北革命干部。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赵伯平拒绝与康生同流合污,针对这一问题,他始终保持沉默,有人劝他发言表态,赵伯平答复:“(我)不表态就是表态。”

1963年,赵伯平被调到全国人大,担任了副秘书长一职,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赵伯平也受到了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迫害。但赵伯平始终坚持真理,坚持正义,没有说过一句违心的话。1979年,赵伯平重新复出工作,晚年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革命回忆录的撰写当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93年,赵伯平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