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虽然说在明朝末年,辽东的满清一直都是明朝的大敌,但实际上如果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就都明白大明最根本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满清。
事实上,如果明朝能够争点气,那么靠着山海关和北边的长城防线,是完全可以挡住满清的。
真正造成大明灭亡的是内部的流民起义,因为那些流民,他们不仅会摧毁明朝对地方的控制,而且还会不断地从根本上削弱大明的国力。
因此,平定民乱才是大明最重要的事情。而明朝的刘明起义看似声势浩大,但是也并非完全无解,至少,卢阎王是可以解决的。那么,这位卢阎王又是何许人也呢?
天生异象
卢阎王本名卢象升。说起来,卢阎王光从他的外貌长相里,你就觉得这人不好惹。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卢相声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第一就是身材很高,打折合算的话,差不多能有两米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属于鹤立鸡群的那一种。第二就是卢阎王的胳膊上,据说有一根很大的骨头。
另外,卢阎王虽然生长在江南这片景秀之地,但是从小却是个野性子,力气特别大。但是这些却并不妨碍卢阎王从小学习优异。
1622年,年仅22岁的卢象升,就在科举考试中成为进士。
说起来这一年不是个好年份,因为在这一年,本来是由东林党推上皇位的天启皇帝,正式和东林党决裂了,随后就是以魏忠贤等宦官为代表的政治群体,在朝堂上与东林党进行了一轮相当残酷的厮杀!
由于卢阎王的出身靠近东林党,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牵连。
但是由于卢阎王其实挺会做人,再加上你是刚刚出道,名气不大,所以没有被政治清算,反而一路做到了大名知府,绝对的年少得志。
然后意外就出现了,在1629年,满清竟然从喜峰口找到了突破点,杀到了北京城下!一时之间,整个河北都是人心惶惶。
虽然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后就设置了兵力号称50万的三大营。然而,自从土木堡之战后,北京三大营就日渐虚弱,等到嘉靖在位时期,三大营这支中央正规军更是已经名存实亡了。
你能想象吗?在嘉靖年间,有一次五万蒙古部队打到了通州城下,皇帝命令兵部尚书点兵出战。
然而,北京三大营的所有人加起来却只有五万人,并且还属于那种下到16岁毛头小子,上到60岁退休大爷的状况。得亏蒙古人就是想着抢一票就走,否则大明当场就得呵呵。
更令人感到无语的是,从嘉庆到崇祯,这近百年间竟然就没有人敢治理北京三大营的腐败。结果就是等到满清杀到北京城下后,整个河北都拉不出一支可以抵抗的部队。
崇祯皇帝连忙号召各地将领官员勤王,而当时只是个文官的卢象升收到诏令后,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家产又四处募捐,凑出了一支万人部队,由自己亲自带领,正式踏上了战场。
只不过初次上场的卢阎王并没有表现的机会,但让崇祯皇帝再次抓到了一棵能够救命的大树。
在满清退去后,崇祯皇帝编管朝中文武,觉得能用的人实在不多。卢阎王虽然没打过仗,但是就凭他敢带人来救驾,忠心可嘉,于是乎,就让卢象升自己掏钱组织了天雄军。
对没错,天雄军是由卢阎王自掏腰包组建的,没办法,崇祯皇帝当时真的穷到家了,连后来孙传庭去陕西上任巡抚的时候,也就只拿到了六万两光银而已。
那么,面对明显想要白嫖的老板,卢阎王又是如何缔造传奇的呢?
天雄军,出击!
1630年,天雄军准备完毕,然后就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之路。
当时的农民军在陕西,山西遭到了官军大规模的围堵后,便开始向东进入了河南,并有了向河北和山东发展的趋势。
由于河南常年大旱,再加上那些贪官污吏和大户们的盘剥,所以当农民军到达了河南后,那反响是相当热烈。
无数快要饿死的百姓踊跃参与,一时之间,河南地市遍地狼烟,连带着河北南部也受到了农民军的威胁。
然后,拎着大刀的卢阎王就上场了,在这里标注一下卢阎王所用的大刀是类似于关羽青龙偃月刀的那一种,可不是普通的刀。
虽然是文人出身,但卢阎王真的很能打,每次上战场总是冲锋在前,靠着一手流利的刀法,以及出色的指挥能力,给农民军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仅在1631年,卢阎王和他的天雄军就前后平定了11路叛军,而且还属于那种极其干净利落,斩草除根的那一种。
在卢象升的强力打击下,河北,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的起义军,一时之间,不得不偃旗息鼓躲着他走。也由此,这位白面书生有了一个让农民军望而却步的绰号——阎王。
这个绰号绝对是名副其实。卢阎王的人生高光时刻,应该是在1635年,在这一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手下足足30多万部队,甚至还有三万铁骑!
由于农民军的实力实在过于强悍,以至于很多明朝的将领在看到农民军来后好一点的就守在城里,绝不交战,差一点的直接就跑路了。
也正是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所以高迎祥也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那就是攻下滁州,然后以此为跳板,拿下南京割据江南与北京分庭抗礼。
高迎祥差一点就成功了。
前面已经说过了,北京三大营已经是名存实亡,而江南的明军,那就更是拉垮了,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基本上就没怎么打仗。
直到卢阎王到了。
说起来,此时如阎王自己的状况也相当不好,首先从名义上讲,由于崇祯皇帝眼见农民军已经有燎原之势,因此任命卢阎王为七省总理!
看起来这个职权不可谓不大,但是说来搞笑,此时卢象升手上可用的兵力却只有五万人!更令人无语的是,当卢阎王率领的明军要和高迎祥的主力开战之时,明军竟然还断粮了!
就这么个局势,怎么看都觉得卢阎王要栽了,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为了能够鼓舞士气,卢阎王以身作则。
士兵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和士兵同甘共苦,并且又画下了种种大饼,最终带着四万明军在通过多次交战后,竟然成功反杀了农民军!
之前还拥兵30万的高闯王,竟然被卢阎王打得只剩下了几千人,不得不再次跑到了山林里打游击。
另外,除了打仗是一把好手外,这位卢阎王也确实是个好官。在每次收复那些被起义军霍霍过的地方后,他总是会召集留名分配土地和粮食,尽可能地恢复民生。
并且,针对起义军,卢象升希望崇祯皇帝可以加大各地都府的职权,清理军屯田亩,恢复军户制度,让各省拥有一定的剿匪能力,不能什么事情都只靠着自己手下的这几万部队啊!
应该说卢阎王的这些做法都是对的,可惜的是他的老板叫做崇祯。甚至不久后卢阎王就被崇祯送到了阎王殿,那这又是怎么回事?
又被坑死
说起来,崇祯皇帝手下的阵容还是挺豪华的,光是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就有三个。孙传庭,洪承畴和卢象升。
这三个人,哪怕崇祯皇帝能够全心全意地信任,一个大明都能够多挺个十几年,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可惜的是,这三个里除了洪承畴叛变以外,另外两个都被崇祯坑上了绝路。1637年,满清又一次发兵,到了河北。
然后崇祯皇帝再一次要求天下的军队前来救驾。没什么好说的,卢阎王也带着自己的部队不远千里来勤王了。
作为当时明军中风头最盛的将领,崇祯皇帝表面上对卢阎王那是恩宠到了极致,又是赐尚方宝剑,又是让卢阎王指挥各地前来勤王的部队。
卢阎王领命之后,那也是精神抖擞,全心全意地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准备好好打一仗。
因为此次清军入关的部队大概在八万,而勤王的部队则达到了25万,并且还都是有一定战斗力的精锐部队。
所以,卢认为,或许可以来个关门打狗,痛击清军,不然的话,一边要平定国内的流民叛乱,一边还要时不时地防备清军偷袭两线作战,实在是吃不消。
然而,当时的崇祯皇帝却并不这么想,他希望能够和满清议和。
说起来,和满清议和是一招妙棋,因为当时的人都明白,以明朝现下的实力,想要同时应对内部的农民军和外部的满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和满清议和稳定国内的局势,然后再想办法对付满清。
可问题是,崇祯皇帝,怎么说嘛?多谋少断,却有刚愎自用。一方面,他想要和满清一和。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拉不下面子。
更令人感到无语的是,后来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点破了窗户纸,主动提出要向满清议和后迫于朝臣的压力,崇祯皇帝竟然把这位大臣拖出去砍了!
崇祯在面对卢阎王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初发下了诏书,要求所有军队来救驾的是你,可是等到了卢阎王他们兴冲冲地来到了北京城下后,崇祯皇帝却又搞起了各种花活。
为了不让卢阎王破坏自己的议和,崇祯用各种办法将卢阎王架空,使得卢阎王到了竟然只有5000可以调用的部队。
然后,这位大明的栋梁就带着这5000孤兵,面对着十数倍于自己的清军战死沙场了!
在卢阎王战死的时候,他的周围有十数万明军,可是这些所谓的同袍却早就已经得到了上头的意思,一律按兵不动,就这样看着卢阎王死于乱军之中!
而在卢象升死后,那些前来救驾的官兵,也是彻底心凉了,与清军的交战,那是一触即溃,纷纷打道回府。
更令人感到气愤的是,当所有人都哀伤于大明幼师的一个忠诚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心腹杨嗣昌却故意刁难起了卢阎王的家人。
你能想象吗?这位为大明战死到最后一刻的忠臣,在死后80多天,才得以入殓。
而在他死后,崇祯皇帝和杨嗣昌这对混蛋,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对这位英雄进行抚恤和家风,反而夺去了其生前的一切荣耀!
直到后来,杨嗣昌死于征讨张献忠的途中,崇祯皇帝这次恢复了卢象升的名誉,然而,一切都晚了。
在卢象升战死的那一年,大明朝廷的又一个栋梁,孙传庭也因为受到了皇帝的猜忌以及和杨嗣昌产生了冲突,结果被关进了大牢。
也是等到局势彻底崩坏后,崇祯皇帝才将这位忠臣从监牢里拉了出来,然后又是一顿胡乱指挥,让孙传庭只能带着一堆老弱病残战死在了潼关之上。
而同样的,在孙传庭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皇帝却怀疑孙传庭没有死,而是跑路了,削去了孙传庭的所有荣誉。
什么是昏君?这就是昏君啊!
崇祯的手下从来都不缺那些能够力挽狂澜的忠臣良将,然而这些忠臣良将最后却都被崇祯一个一个毁掉了!
不客气的,说在坑队友这方面,崇祯和蒋介石应该是很有共同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