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狄仁杰,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断案神探”,但其实狄仁杰除了是断案神探外,还是著名的一位谏言家。
《太平广记》说狄仁杰“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心神耿直,涅而不淄,明而能断”;正史也记载,“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狄仁杰的进谏总是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小处见大,所以常常能获得武则天的赞同。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狄仁杰谏言武则天的著名事件。
1.谏迎李显
晚年女皇武则天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武则天儿子众多,究竟选谁登上皇位令武则天头疼不已。
圣历元年,对继位者的争夺空前激烈。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诸武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最终,在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们的极力努力下,武周迎回了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彻底挫败了诸武夺位的企图。
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回到洛阳半年后,李显终于被再次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前提。
最终,狄仁杰去世五年后,武则天传位,恢复了李唐政权,尽管在迎立中宗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出过力,但是后世之人多认为是狄仁杰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诗人杜甫特别作诗褒扬了狄仁杰在这件事上的“诤”“谏”之功,诗云:汝门请从曾公说,太后当朝多巧计,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册决诏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
狄仁杰是怎么做到的呢?
《旧唐书·狄仁杰传》载:“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狄仁杰虽然深受武则天的信赖,但还是非常注意谏言艺术和技巧,并不会让武则天反感。
他每每以母子之情感化在立武氏还是立李氏为继承人之间摇摆不定的武则天,站在被劝谏者作为母亲、作为女性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次,狄仁杰机智地问武则天:“姑侄与母子孰亲?”说如果立子,那么百年之后您能配享太庙,并且千秋万世继承无穷;若立侄,则还没有听说哪个天子把自己的姑姑放在宗庙祭祀的。
尽管武则天当时借口这是家事,不想继续讨论,但狄仁杰的一番言论还是深深影响了她,使武则天的态度逐渐倾向于自己的儿子。
不止如此,狄仁杰深知武则天是一位有神论者,笃信佛教,于是利用武则天的迷信使她的态度逐渐向自己所持认识的方向倾斜。
有一次武则天梦见自己与人双陆屡次不胜,召狄仁杰入宫询问,狄仁杰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趁机进言:“双陆不胜,原因是宫中无子。这是上天之意,提示陛下应尽早确立皇位继承人。”
后来,武则天又梦见一只庞大鹦鹉,羽毛十分丰满,但其翅膀是被折断的,于是在朝堂上询问众臣这个梦是什么征兆。
诸臣都不敢说话,只有狄仁杰站出来说:“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可谓巧妙之极。
固然,如“二张”、吉顼等,在迎立中宗这件事情上也或多或少的对武则天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谏造大像
武则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位期间一直推行佛教,耗费大量人力资财兴建佛寺,致使全国各地“殿堂佛宇,处处皆有”。
久视元年闰七月,武则天欲建造一尊大佛像,为避免群臣反对,她下令要全国僧尼每人每日出一钱“以助其功”。
狄仁杰针对武则天佞佛行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态度,并上表谏止,这就是有名的《谏造大像疏》。
谏疏避重就轻,析事论理,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首先,他从“为政之本,必先人事”立论,从对百姓盘剥、对国家税赋收入影响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佛寺和僧尼众多的诸多危害。
接着又从历史上的为君之道入手,以南朝梁武帝、简文帝迷信佛法致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希望武则天能引以为戒: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廊庑,不得全无,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何谓尽忠?狄仁杰说,在我看来,应该采纳各方意见,慈悲心态,爱护百姓。
在整个进言中,他没有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去攻击佛教,而是反用佛教的教义作为论据,强调佛教“慈悲为主”不取民财。
他婉转启发,连连反问,在没有触怒武则天和不贬低佛教的前提下,以佛教之理支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晓以利弊,最终,武则天接受了意见,只好下诏终止了这场营造大像的活动。
3.结束语
狄仁杰作为一代诤臣的巨大功绩和善于规箴切谏的政治作为缘于三点:其一,基于他的理性智慧的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勇气以及敢于为民请命的赤胆忠心。
同时也与其既坚持原则又善于灵活变通,懂得如何与强委蛇有关。
其二,在执政理念上,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既是武则天的心声也是狄仁杰的政见。
武则天深知狄仁杰每次进谏必定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只要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他定会坚持去做,而对那些损害国家法度危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他总是无情揭露,毫不手软。
其三,在谏诤观念上,君臣二人看法是一致的。
武则天在其著作《臣规》中说过:“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兴,贵在谏子”,她认为,冒着生命危险直言匡谏是一种忠臣之举。
而狄仁杰亦表现正是武则天认为的忠义之举,因此武则天也非常信赖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