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读书,十年奔走,他最终弃政从医成为“四大”

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政府签下了《辛丑条约》。这一年,20岁的施今墨学医七年,已经踏进了中医的门槛,可以独立行医。


他离开舅舅,随父亲赴任山西。国家命运的渺茫,国人思想的陈旧,叩问着那个时代下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内心。



医国与医人,成为施今墨一生不变的初衷。


“智愈圆而行愈方”


山西大学堂,是1902年国内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学府,人才济济。


这一天同学们站在校内榜单下议论纷纷。学校张贴出来的不是考试成绩,不是治学活动,而是一张公告。


校方决定将刚入学的施毓黔(施今墨)开除出校


施今墨之子

施小墨

“他在西斋的负责人是个外国人,叫李提摩太。他很专制,所以大家就是反对李提摩太,搞学运,我父亲他也参加了。”


李提摩太是一个美国传教士,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者之一。外国人的传教办学不可避免地会输入基督教的价值观。


施今墨系统学习了七年的中医,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和感情,又听闻过外祖父抗击洋人而死的事情。年轻气盛的他,很难认同这位学校创办者。


在校期间,施今墨带头反对李提摩太的专制,组织同学向学校请愿。


学校没有解决施今墨提出的抗议,而是直接开除了他。


施今墨独自承担了那次冲动反抗的后果。



他后来总是告诫子女,做医生要“胆愈大而心愈细,智愈圆而行愈方”,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初入社会就遭到打击的施今墨没有灰心,反而向着法学沉了下去。他依然坚持他的看法,但是他要用头脑,他要用法理。


被山西大学堂开除后不久,施今墨转入山西法政学堂学习。


四年后,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保送到北京进士馆,也就是后来的京师法政学堂。


入校考试时,他又荣膺全校之冠。


“十年奔走”


北京,施今墨认识了辛亥革命的著名领袖黄兴,并经黄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以行医为掩护,为革命而奔走


他曾多次躲过追捕,在胡同里贴标语,在戏院撒传单。


辛亥革命成功,施今墨作为山西代表,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的就职大典。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


施今墨因为学法政出身,又协助黄兴制定了《陆军刑法》《陆军惩罚令》《陆军审判章程》等军事法典。


然而辛亥革命未能就此治愈中国的病入膏肓,谁也没有想到它如此迅猛而短暂,结束了封建王朝,又留下了军阀割据。


此后的几年里,中国一地狼藉。随着黄兴的去世,施今墨也离开了北京,返回山西。



施今墨从未放弃行医,医人体的疾病,也医人的精神。


他与当时社会革命家范源濂先后参与创办了尚志学会、尚志学校、尚志医院,宣传进步思想,普及文化知识。


施今墨还曾出任湖南教育厅长,后因见湖南督军谭延闿热衷官僚政治,无心教育,更不顾民间疾苦,于是施今墨任职不到一年,便辞职引退。


他又曾协助直隶水利督办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收抚水灾中男女孤儿各300名,除了一些日常工作,施今墨还要负责全院医疗保健工作。


慢慢地施今墨发现,熊希龄办院动机不纯,他眼里却又掺不下沙子,于是辞职离去。


从二十岁学医出师起,到这时又是二十年过去。


在这二十年里,施今墨十年读书,十年奔走。


封建王朝被推翻,亲身参与的革命兴起又失败。这期间他对中医的思考和钻研从未停止。政治混乱的情况下,即使只想安心做教育,也是一种奢望。


施今墨决定弃政从医


这一年,他41岁。为了提醒自己行医的决心,施今墨将自己的本名施毓黔,改为施今墨,取“今墨”两个字有三层意思。


施今墨之子

施小墨

“他生在贵州,贵州的简称是黔,黔字分开,然后把黑字底加个土字,所以叫‘今墨’。另外他要作为当代的墨绳,就是标准,学医就要成为中医的一个标准。另外就是要践行墨子兼爱的思想,都要一视同仁。”


施今墨


1934年,施今墨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一同作为主考官,参与了第一次中医会考。


从此,四人便有了“京城四大名医”的称号。



施今墨的母亲从他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家中曾为她请医问病,但因为庸医误诊,几乎丧命。


一个念头开始在童年施今墨的心中逐渐成形:他想要学医,为母亲治病。


年幼的施今墨来到河南,正式拜自己的舅舅,当时河南安阳有名的医生李可亭学医。他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跟随舅舅治疗实践,很快积累了系统而丰富的中医药学识。


时间来到了世纪之交的公元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一个噩耗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施今墨母亲的家族……


12月2日至5日 纪录大时代

百年巨匠》四集连播

施今墨(上、下集)
汪逢春(上、下集)



编辑:王鼎尧

责编:胡松洋

制作人:唐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