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青菀杳声闻

编辑| 青菀杳声闻

●—≺ 前言 ≻—●

官员人事制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主事和知县会见,谁先行礼,谁走在前面,这得有一个标准。

巡抚和尚书行文,谁比谁大,使用什么规格,这也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怎么制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如何确定官员的等级 ≻—●

这官员们的等级标准就是品级,最开始品级是用粮食来换算的,单位是“石”。

这也许是因为粮食是人们最重要的财富,是刚性需求,流通量大,秦汉就以石来标注官员的等级。

一般县长六百石、县令八百石、太守二千石,这是他们每一年能拿到的俸禄总额,当时的古文就用“二千石”来指代高官。

后来,“品”逐渐取代了“石”,成为官员等级的单位。

明清一共有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两个等级,最高的是正一品,最低的是从九品,因为九品从高到低像流水样纵向下来,因此也叫流品。

从九品以下又有“不人流”或者是“未人流”的官员,比如驿丞、仓大使、河泊所大使等,他们有官员身份但没有品级,在流品之外。

所以,明清官员一共有十九个等级,不入流品的都是一些杂官。

跟流品相关的有“爵位”的概念,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遗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西周确定的,基本被后世沿用(后世多加了一个“王”爵)。

有爵位的人就是贵族,贤能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后,贵族继续存在,比如,晚清曾国藩就获封一等毅勇侯,是侯爵,算是贵族。

其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世袭了侯爵,侯爵是超品的,也就是说,曾纪泽二十多岁袭爵后,即使和一品大学士相见,位置也在后者之上。

但是,秦汉后的爵位不裂土分封、不莅民施政,贤能政治下的贵族如果没有担任官职,是没有实权的,坐享富贵而已。

决定官员实权的是“职事官”,职事官是具体执掌政务的官职,官员的工作和权力,随着职事官的变动而变动。

职事官之外,有“散官”的概念,比如光禄大夫、通政大夫、文林郎等官衔,其实是散官,只有官名、没有执掌,散官随着官员品级、资历的积累而升转。

不同等级的官员例加对应的官衔,比如,清朝一品官员例加光禄大夫官衔、正五品官员例加奉政大夫的官衔。

“勋官”类似于现在的勋章,特定勋官对应一定的品级,但无实权,只是代表一种荣誉,它最初是对作战有功者的表彰,北周为了奖励有功的将士,设置了勋官,后来渐渐惠及朝官。

唐代勋官制度最盛,置上柱国、桂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等十二阶,对应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

宋元明大体沿袭,清朝废除。

此外,还有一个“差”的概念,差,就是差使,让官员出差办事,比如,软差大臣就是典型的差使,办差完毕职权就没了。

同样,科举考官、阅兵大臣、修缮陵寝大臣等名称,都是差使,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后来的正式官名,开始都是差使,例如,知府就是“某官知某府事”。

古代官员的名片,往往由爵位、职事官、散官、勋官、差使等混合而成,有的再加上兼职或品级。种类越多,官场对官员的控制方式就越多,官员受官员人事制度的束缚就越大。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串长官衔: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昌”。

开府仪同三司”原本是高官的待遇,可以建立幕府、享有三公的仪仗,后来逐渐演变为给高级官员的待遇,在唐代就成了加给从一品高官的散官。

“检校尚书右仆射”也是唐代惯例授予高官的散官,“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是刘昌的差使,以钦差的身份监督泾州的军事。

“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才是他的本官,是他实际上的主要工作。

“御史大夫”是兼职,极可能也是散官,“上柱国”是勋官,“南川郡王”是爵位,“司空”是追赠的。

但凡是高官,待遇高、兼职多,难免官衔一长串,比如三国里面的刘备,一出场自报家门“汉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皇叔刘备”,分别表示爵位、本官、兼职和皇叔的身份。

官衔最复杂的,可能要数宋朝,宋朝统治者人为地制造官制的复杂性,让官员交叉任职,所以出现了本官、加官、差使等名目。

比如,北宋张大人的官衔可能是“楚国公,崇文院直院,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事,河北经略安抚副使”。

其中“楚国公”是爵位,“崇文院直院”是“馆职” (宋朝给文官的授职)“刑部侍郎”是“本官”,决定他的职位和待遇的职位。

“知大名府事”“河北经略安抚副使”是“差使”,说明张大人的主要工作是大名知府、河北路的二把手。

那他平时在哪办公呢?在河北大名府

当然了,宋朝的官制是出了名的复杂属于特殊情况,不能把宋朝的官制当成普遍现象,我们不妨以清朝官员的任命制度为例,来探讨古代的官员人事制度。

●—≺ 官员是怎么任命的 ≻—●

根据官员任免过程,人事权可以分成三项相互关联的权力,分别是:提名权、审核权和决定权,三项权力连贯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官员任免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官员都只能由皇帝来任命,全天下官员理论上都是皇帝的雇员,应该由皇帝来任命。

但是在实践当中,皇帝不可能这么做,不然他会累死的,所以皇帝必须把权力分割下放。

于是,在官职出现空缺的时候,皇帝就让大臣们先在符合条件的官员中提名几个人,上报自己决定。

提名权和审核权,就这么从大的人事权中分割了出来。两者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提名的同时要进行审核,皇帝只保留最终的决定权。

再考虑到,皇帝不可能时时事事亲力亲为,所以绝大多数人选,皇帝看提名上来的是谁就决定是谁。

所以这三项权力当中,提名权反而成为最关键的权力,如果拥有提名权的那个人不提名某个官员,这个官员就根本不可能进入到任免流程当中。

这就好像是美国大选,两党竞争,每党提名一个候选人来决战。

党内提名就非常重要,谁获得了党内提名,就起码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获得提名,他根本就不可能参加大选,所以,提名权在实践中就成了要害。

在讲解具体制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官员人事制度只是理论上的,皇帝随时可以打破。

乾隆前期,热河都统出缺,需要任命新官员。

吏部提名了几个候选人,把觉得最合适的人排在第一个,皇帝一般也只看第一个,觉得没问题了就画个圈,这桩人事任命就完成了。

但是这回,乾隆皇帝没有圈任何一个提名候选人,而是在旁边写了一个新名字“李侍尧”。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要把热河都统给这个李侍尧。折子返回来后,大臣们很吃惊,李侍尧是谁?这个人根本就不在考察范围内啊!

一查,李侍尧是御前侍卫,不符合热河都统的任职资格,大臣们就跟乾隆说,第一,李侍尧的资历太浅。

热河都统掌管整个热河地区的军政大权,作为封疆大吏,李侍尧太年轻,当官没几年,资历不符,乾隆皇帝说,资历是虚的,能力才重要,资历这条就免了。

大臣们又说,热河都统是八旗驻军长官,由满族人出任,但是李侍尧是个汉人,汉人管理八旗,不合适。

乾隆皇帝说,李侍尧是汉人,但是他的祖先在我大清入关之前就已经编入汉军旗,算是半个满族人,最后,乾隆皇帝力排众议,任命李侍尧为热河都统。

李待尧后来当过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内阁大学士,是乾隆的亲信大臣,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一切人事任免制度和规定,在皇权面前脆弱不堪。

唐朝的时候,皇帝不顾制度,打破常规任命官员,往往斜封委任状,多少有点心虚,这些官员由此得名“斜封官”,到了明清,皇帝基本上想任命谁就任命谁。

可见,从唐到清,虽然封建王朝的性质没有改变,但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清朝之时,皇权已是无所顾忌的庞然大物了,官员的任免,只需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了。

根据平台规则,您关注+点赞评论会保持铁粉身份,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