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正直毁了前程,杜甫才华过人,为何晚年生活却那么凄凉呢?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万物知识局

唐朝中晚期,政局动荡不安,多次出现叛乱和战乱。

杜甫作为一个正直忠诚的官员,秉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多次投身国家的疾苦和困境之中。

然而,杜甫在某些关键时刻,却得不到唐肃宗李亨的重用,这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限制和挫折。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天宝十四年(755年)底来到凤翔不久就接见了一个瘦巴巴的小老头。

只见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衣袖露出两个肘子,脚上穿着麻鞋

李亨让小老头抬起头来,问有何事。

小老头自称杜甫,说当前正是国难当头,自己愿为朝廷效力。

李亨一看这个黑瘦黑瘦身无三两肉的小老头,就立即联想到当前的危机,所以就没什么好感。

但经过一番交谈,方知这人还真不简单。

此人就是杜甫,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士大夫家庭,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奢望。

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作崇高的政治理想。

他三十五岁开始,在长安应试十年。

这期间,他曾向帝王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日子。

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也带着家人逃难去了,在陕西境内流浪。

杜甫与老婆子杨氏拖着二男一女,泥泞中连滚带爬。

小女儿饿得大哭,惹得山间猛兽食欲大增而兴奋地长啸不止。

所幸难民人数多,猛兽也不敢轻举妄动。

杜甫一家流落到鄜州羌村,那里群山环抱,贼寇难至,始得暂住下来。

安顿好家小后,杜甫闻知肃宗李亨在灵武做了帝王,就立刻启程,告别亲人,只身投奔李亨,希望为国家出力。

奔向君王的力量如此之大,为国,为家,也为一己之前程。

杜甫千辛万苦,白天走小路,半夜潜入官道急行军,还是被安史叛军胡兵捉去,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

这个两鬓斑白病歪歪的瘦弱老男人,情绪起伏,写诗十余首,一半是名篇。

每逢危难也倍思亲,这次困居长一年,杜甫不禁想起廓州的老伴和儿女,于是写成《月夜》一诗:

“今夜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叛军审问他,见他又老又瘦又脏,头发期子白且乱,也审不出个所以然,他官小,名气小,没人认识他。

王维羁押在洛阳,因是名人反而吃尽苦头。

叛军看实在审不出老杜什么,关他一段时间后,就把他放了。

但释放后他没有急于回家去看那在鄜州“闺中只独看”的妻女,而是继续奔向帝王,可见他求仕的意志是何等坚决。

他昼夜疾走,来到凤翔,得知新皇李亨已从灵武移迁在此。

李亨被他的坎坷经历和耿耿忠心深深地感动了。

正值朝廷人才奇缺,于是赐杜甫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岗位职务责任书上写的是专门向帝王讲真话,提建议和意见,参政议政。

岂料杜甫上任不久,便令肃宗不满。

此时,唐军与叛军激战于陈陶丞相房琯瞎指挥致大唐本已不多的官军四万人几乎全部战死。

这个房琯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能说会道,但不切实际。

他与叛军打杖,竟采用春秋古人阵法,结果大败。

他的政敌趁机诬陷他,告他贪污,肃宗下令查办。

杜甫刚上任就碰上这档事儿,经过缜密调查,认定房琯贪污是冤案

杜甫作为左拾遗,虔诚地履行职责,他从来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他向帝王提交关于房琯同志战败有错无罪的报告,忠言直谏,为宰相一事鸣不平,言词铿锵如他的诗作。

李亨大怒,认为他同房琯是一拨儿的,要一并问罪。

幸亏有人讲情,老杜才勉强保住官职,虽仍任左拾遗,但有名无实,从此不受重用。

官场恩怨纠缠,杜甫不知深浅,挺身而出,将好好的前程毁于一旦。

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

他用诗把见闻感受真实记录下来,成为不朽的三吏”“三别”

他被冷处理,没资格进言了,于是想到亲人—眼下好歹有个一官半职在身,回家也可让妻子高兴高兴。

杨氏带着三个孩子待在山沟里,她太苦了。

于是杜甫像李亨申请回家探亲,李亨巴不得,立即恩准。

杜甫休假后,在那小住了一段时日,一家人久别重逢,其乐融融。

不久,官军又打回去了,长安解放,老帝王和新帝王相继返京。

外逃的官员也纷纷回来,七零八落的统治阶层又抱团了。

杜甫举家迁居刚解放的首都长安,在这里,全家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他官小,没人来挤兑他。

王维、岑参郑虔等人与他同在两省任职,诗酒酬唱,不亦乐乎。

耿直的杜甫尽忠职守,仍然常常向帝王提意见。

可惜忠言逆耳,帝王就是不求真务实,不爱听真话。

不久,杜甫仍被视为房琯一党,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分管礼仪庆典、医疗教育。

看起来似乎管的事不少。

其实不然,那华州原来是没人去的穷山沟。

一开始杜甫不愿意去,但一番感人肺腑的谈话,一阵思想动员工作,说得他热血沸腾,他就打收拾好行李出发了。

到任后,积压了几个月的公文一下子堆到杜甫手上。

想为民办点实事又没有办公经费,府库里没有粮食,账上没有财政收入。

申请专项经费的报告交上去,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国库空荡”

肃宗的不信任,杜甫是感觉得到的。

他这一时期的诗作,无不体现出那时的心绪。

然而,就连这样虽然清苦却不至饿死的苦日子也过不长久,大唐又碰到特大干旱

战局多变,相州大会战,六十万官军全线溃退。

为补充兵员,官军到处抓人。

杜甫过新安县,发现小孩儿也被官军拉去当兵。

他发出疑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中男指十六岁以下的男孩儿,王城指洛阳。

一片哭声中,杜甫安慰几个瘦男说: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大饥荒,俸粮不能按时发放,灾年物价飞涨,他在华州那点薪水不足以养活全家几口人。

尽管他工作出色,但华州姓郭的刺史总是挑他的毛病,不涨工资还扣钱。

一家人饿得实在受不了,杜甫就在乾元二年(759年)四十八岁时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

杜甫的华州弃官,不但与当时关中一带战乱、饥馑有关。

跟杜甫政治理想的幻灭有关,也跟他对肃宗李亨彻底失望有关。

辞职报告交上去后,杜甫也不管批不批,就拖着一家人远走秦州,随民众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早先同在朝廷为官的严武见证了杜甫为丞相房琯案而受屈的严武,此时已担任西川剑南节度使兼任成都府尹

这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官了,他喜欢杜甫的诗,见杜老头来到成都,自是十分高兴,就极力劝他出来当官。

于是杜甫又投往严武门下,怀着为民请命的心再入官场,到严武手下做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挣钱养家。

杜工部”的称号由此而来。

这个官看起来是管工程的,但战乱年代哪有建设项目?

没有包工头找他,就没有什么实权,更没有油水可捞。

不过,员外郎好歹是个官,每月多少有几锭银子捧回家。

由于严武向李亨上表举荐,李亨才知道杜甫跑到天府之国去了,想想老头有点可怜,就给敬爱的杜老御赐了个身佩的绯鱼袋

严武常到草堂来看他,以他地位之高,却待杜甫如兄长。

一个踌躇满志正当年,一个白发萧然历尽沧桑,却显得神态安详。

严武赠金,杜甫笑纳,连客套都免了。

严武也常派人接杜甫到府中喝茶,尊杜甫为老师。

成都草堂这几年,是杜甫生命中最后的好时光。

安史之乱,成都远离战火,繁华仅次于扬州

杜甫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景不长,严武不久就去世了,杜甫再度飘泊。

在夔州住两年,继而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终病死在湘江上。

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使得杜甫多次受挫,无法发挥他的才华和作为一个官员的职责。

同时,他个人经济困难,多次在生活中面临贫困和困顿,不得不四处流浪、借贷度日。

这一系列的困境和苦难无疑让杜甫的晚年生活更加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