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可运四百斤群行达三十里?是否真实存在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晋云之

编辑/晋云之

中国古代的起重机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已经使用简单的起重机械来进行建筑和水利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起重机械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式也多种多样。

运输起重机械起源很早,并都得到迅速发展,许多运输起重机械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自然受到他们的高度重视。

帝王和高官格外重视某些发明,他们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和改进,这些发明具有极高的水准;也有些发明如指南车、木牛流马等,历来为史家和学者重视,争论也颇多,至今仍备受关注。

在机械里,有些是专门用于运输的,例如战车,战车在古代既是一种运输工具,也是一种战争器械,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车辆的形成,车辆出现的时间

车辆是重要的运输机械,它的出现是机械史上的大事,车辆与人们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因而历代古籍对此记载较多。

对车辆出现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三国时蜀汉谯周著的《古史考》及清代陈梦雷等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上,都说是“黄帝作车”;而战国史官撰写的 《世本》记述“奚仲作车”;也有说法认为, 奚仲是夏代的“车正”(掌管车的官员)

如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则可以理解为黄帝时代创制车,而奚仲对车作了改进,若以“黄帝作车”为据,则车已有约4600年的历史。

车辆形成的原因

有不少古籍对车的发明作了仿生的解释,如《通典》说,“睹蓬转而为轮“(蓬即飞蓬或蓬草,是一种植物,枯后断根,随风飘动),综合以上说法,可认为受蓬草的启发创制车,“以利天下”。

车轮的变化

从车轮的变化可看出车形成的过程,开始时借助滚子搬运重物,这种方法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但这种方法既慢又较麻烦,需不断向前移动滚子。

后来把滚子装在重物下,构成了车,最初的车轮过于简单,强度也不高,之后将车轮稍作加固。

这类车轮,不论加固与否,都被称作轻,再后出现代轮辐的车轮,制造水平更高,在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制作车轮的图,明代成书的《三才图会》中有制作车轮的图

古代机械一般用木材制作,因而木工门类很多,如农业机械、手工业机械、船只、 建筑、桥梁,等等,与其他行业木工制作相比,车辆制作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秦陵铜车马。

车辆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各行各业的设备更精良,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笔者研制室也把制作车轮和古车,作为培训复原制作人员的内容。

车辆的应用与发展

车形成后,因需求大而发展迅速,古代有各种类型的车辆,其大小、形状、繁简、制造方法都不同,名称很多且不统一,随地区、年代亦有区别。但各种车辆的宽度一般小于2米,这是由道路的宽度所决定的。

车辆按用途分,有如下几种:较为讲究的载人车;多用于民间运输,有时也用于载人的载货车。

以作战为目的的战车, 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如仪仗车(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只供嫔妃在后宫使用的羊车,表演用的杂技车,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用的车辆等。

特殊用途的车辆种类很多,不胜枚举,仅清朝皇帝出行使用的车辆就有五种之多。

按车辆的动力分,有动力多为牛的民间车辆,动力多为马的战车、载人车等。

战车常用四匹马拉,能满足战车快速奔跑的要求。

如果按车辆的轮数分,有常用的两轮车,也有独轮车,大型车辆及安车则用四轮。

按车辆的车辕数分,多为两辕车,也有独辕或三辕车,有的车辆上面有篷盖,这种车辆比较考究。

独轮车与木牛流马

独轮车和木牛流马都是机械史上的重大问题,独轮车也称“小车”“鹿车”,是用硬木制造的手推单轮小车。

独轮车提高了车辆的适应性和机动性,降低了车辆制造的复杂程度与生产成本,扩大了车辆的使用范围。

1.独轮车的起源

西汉刘向《孝子图》中董永的故事,给出了独轮车出现的可靠依据,故事大意是:西汉人董永,贫寒丧母,与父相依为命,他用“鹿车”将老父载到田头, 边耕作边照顾。

父亡后为安葬,去债主家干活抵债,途遇一女子,自愿相许,并同到债主家,女子只用“一旬”即十天的时间,织了三百匹绢助他还债

后两人回家,到当初相遇处,女子自称天女,因其孝,被派相助,债已还,即告别,便冉冉升上天去。

因董永是传说中的大孝子,古籍上有关他的记述特别多,评话、传奇、戏复原研究董永载父用的“鹿车”即是独轮车,有处汉代画像石上绘有董永故事,其中山东嘉祥汉武梁祠的图案。

董永之父,坐在独轮车上,左手执杖右手向前指,而身旁便是董永,援树欲上者,应是看热闹的小孩。左上方悬在空中的,即飞天的七仙女,这幅画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都放在一起, 然而图中可看到最早的独轮车,证实了独轮车的早期名称即“鹿车”。

独轮车的应用与类型

独轮车在汉代出现后,应用广泛,是山路、 小径上重要的运输工具,除鹿车和乐车外,其名称还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有手推车、小轮、土 车、羊角车、羊头车子、鸡公车、江州车子等 独轮车有不同的种类,要弄清木牛流马,首先要了解独轮车的分类

独轮车可按中间有无车轮架分,有车轮架的独轮车,车轮高大,车身重心低、较稳定,但制造不便;无车轮架的独轮车车轮较小,车身在年轮之上,重心较高、不稳定,却易于制造。

独轮车可按有无前辕分,有前辕的独轮车 , 车身较大 , 载重量也较大 , 车可用人畜来拉;无前辕的独轮车,车身较小,载重量较小,车前不用人畜拉运输起重机械车轮架和前辕有多种组合形式。

既无车轮架又无前辕的独轮车,尺寸较小,轮高不宜超过70厘米,以免重心过高不易驾驶,车身宽为70~80厘米,以推车人两手张开的宽度为准

有车轮架但无前辕的独轮车稍大;既有车轮架又有前辕的独轮车最大,车轮的直径 和车身宽度都有八九十厘米,这种独轮车有时还用圆弧形的木头来加宽车身,车身可达1米。

木牛流马——特殊的独轮车

三国时,因蜀魏战争需要,诸葛亮与蒲元等人研制了运送军粮的木牛流马,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木牛流马历来引人关注,自南朝祖冲之(约公元5世纪)起至现代, 一直有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自古以来对于木牛流马形成了多种不同观点,由于各自所据的史料不同,分歧很大,这些分歧意见归纳为以下四种。

(1)认为木牛流马即是独轮车

古籍《宋史》《事物纪原》及《历代名臣奏议》等记述持此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车,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述:“所谓木牛流马,就是以后的独轮小车了。”

(2)认为木牛流马是奇异的发明

宋代《太平御览》未将木牛流马收入“车部”,而将其归于“巧部”,此归类反映了编纂者持这一观点。

此观点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绘声绘色的描写及普及读物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3)认为木牛是独轮车,而流马是四轮车

《诸葛亮集》《通典》《资治通鉴》等古籍中,皆载有制“木牛流马法”,其中“流马尺寸之数”段提到流马有前后两轴。

宋代陈师道《后山丛谈》说:“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四人推、载志五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古代大车即大型运输车,都是四轮车。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提出这一观点,其资料来源或与上述古籍有关,史学界有些学者亦持此见。

(4)不指明木牛流马是什么样

明代罗欣《物源》仅记:“诸葛亮作木牛流马。”郭沫若《中国史稿》说,诸葛亮“创制木牛流马运粮车,开展山区运输”。

这一观点持严谨、慎重的态度,可惜对问题的深入研讨未提供线索。

现代学者继续对木牛流马进行研究,有关报刊还对此做了专题讨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其实,木牛流马是具有特殊外形、特殊性能的独轮车,笔者根据这一观点复原的木牛模型,现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木牛流马是特殊独轮车的理由

如上所述,在《宋史》《事物纪原》《历代名臣奏议》等古籍中,都明确记载了木牛流马即为独轮车。

根据史料推断,木牛流马应有如下特殊之处:其一,木牛流马的外形似牛、似马,以壮军威, 一般独轮车上有两个支承,但木牛流马上有四个支承即 “四足”,便于随处停放。

木牛流马上有刹车系统,由“垂者为牛舌”“细者 如牛鞅”“牛鞅轴”组成,以适应栈道上行走之出,它不同于一般独轮车。

木牛流马上有装载粮食的专用工具“方覆”两枚,载重是比一般独轮车稍大,每次“载一岁粮”,达四五百斤(200~250千克)。

木牛流马的速度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廿里”,三国时,蜀国栈道上运粮路线是从剑阁到斜谷约600里(约300千米)长,往返一次需两三个月。

木牛可能有前辕,便于由人来拉;而流马显狭长、轻便些,可能没有前辕,不用人拉,木牛流马应有车轮架,用以降低车子的重心,使之能在狭窄的栈道上安全通行。

当地人称栈道为“五尺道”,意即栈道的宽度为五尺(约166厘米)左右,这 个宽度应当满足双向行驶的独轮车互相会车,以此为据推测木牛流马的宽度应为“五尺道”宽度的一半,其他尺寸与一般独轮车相近。

因为木牛流马有以上这些特殊之处,当它出现在栈道上时非常引人注目,而认为木牛流马因是最早的独轮车,故影响巨大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总的来说,木牛和流马都是根据古代的交通需求和地形限制而设计的运输工具,木牛适用于较重的货物,而流马适用于狭窄且崎岖的地形,它们的设计与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栈道上的引人注目。

木牛流马之所以在古代栈道上非常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其设计的独特性和装饰的吸引力,还因为它在古代运输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