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让儿子上小学只填母亲的名字:“就说你爸爸失踪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1954年,开国大将张云逸迁居北京。在一次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他坚决主张将儿子张光东送进北池子小学,与农民子弟为伴。这一决定,成就了一段深刻的家庭教育故事。



张云逸对待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当工作人员建议他将儿子送往条件较好的“八一”小学时,他坚定地反驳:“那么多干部子弟聚在一起,有好处也有坏处。满清八旗子弟许多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们的干部子女要自己奋斗,不能做八旗子弟。”张云逸认为,儿子应该与劳动人民的子弟交朋友,以培养坚韧的性格和独立的精神。



于是,张云逸坚持将儿子送进了北池子小学,这个决定奠定了张光东优异成绩的基础。1959年,张光东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北京市第四中学,随后又获得了哈军工的录取。张云逸始终教导儿子要不忘初心,警示他不要背离家庭的农民根源。张光东为了遵守父亲的意愿,甚至在学校填表时只写下了母亲的名字,不愿提及父亲的名字。这种坚持让张云逸感到欣慰,他自豪地对儿子说:“你可以告诉别人,你的爸爸失踪了。”



张云逸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在儿子身上有所体现,而且传承给了下一代。张云逸的二孙子,毕业后选择进入军垦农场劳动。张云逸对此表示高兴,因为他认为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更能理解和融入劳动人民的生活。他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自豪的归属,同时也是对自己农村根源的一种延续。



不仅在家庭教育方面,张云逸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中也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他的家庭住址,南池子18号,原本是清朝太监的住所,年久失修。有工作人员提议维修房子,但张云逸婉拒了这一提议,认为破旧一点并不重要,相较于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居住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他以国家经济的困难为由,坚持不花费公家太多的钱来维修房屋。



张云逸的衣物也常常经过缝补。他只有在外出时才会穿上相对整洁的衣服。即便有一只抗日战争时的战利品公文包,他也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尽管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极为苛刻,但张云逸在待人接物方面十分慷慨。他经常在节假日邀请工作人员和他们的亲属一起聚餐,并且不吝赠送钱财和礼物。他还帮助生活困难的烈士子女,经常寄送大笔资金。

尽管张云逸在晚年已是63岁高龄,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工作。虽然在60年代初期退出了军界,但他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务。他常常抱病工作,坚持每年视察各地区工作,听取汇报,检查医院、食品公司和农业合作社等。即使有一次因发烧咳嗽住进医院,他仍然坚持工作,因为他相信,个人的病痛不应妨碍国家大事的推进。

张云逸的家风、待人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家庭成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始终将自己放在人民中间,倡导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坚守初心,不负人民所托。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家庭和国家的无私奉献,留下了崇高的家国情怀。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