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留守地名办公室

文 | 董雄

1983年8月国务院宣布撤销嘉兴地区,改嘉兴市为省辖市,成立城区和郊区的时候,我在嘉兴市(县级市)地名办公室留守,发行《嘉兴市地名志》,整理地名档案资料。

1981年1月初,我经嘉兴县内务局推荐,参加地名普查工作, 21名工作人员是从全县各系统抽调的。我是第一批到地名办公室报到,主任方刘荣,副主任许荣裕、沈锡桐、蔡寿鹏。我编入文字组,组长史念, 图书馆长。

在史念馆长的指导下,文字组先在明伦堂,阅读地方文献,查找和摘抄有关地名的资料,在这里,我带着崇敬和热情,第一次触摸线装古籍,阅读家乡地方史志,牵动我心中的家乡情节,慢慢走进嘉兴的悠悠历史。

地名办公室原设县前街嘉兴市府大楼4楼,1981年12月13日迁入原嘉兴镇政府(老城隍庙)内。1983年8月,嘉兴市城区建立后,这里成为城区机关办公大院,12月9日,地名办公室迁至勤俭路毛纺总厂门市部大楼318室。

1981年4月,嘉兴市(县级市)群众性地名普查结束,7月省地名办验收合格,汇总、抄写后,1982年1月24日完成上交地名普查成果。共查清各类地名5750条,更名公社2个、大队209个、街巷99条,命名各类地名197条,地名图标注、更动地名144条。

在地名普查进入成果汇总阶段,省、市还没有编纂地名志的计划。老史疾呼,解放后嘉兴还没有地方历史文献,地名普查发现和征集的许多地名史料和有关人士提供的宝贵资料,不汇编成地方志书真的很可惜,地名普查成果完全可以编纂出一本以地名为载体的地方志书。老史的呼吁得到地名办公室各位主任的支持。

1982年2月初,方刘荣主任和老史到省汇报嘉兴的编书设想。回来后,马上提出嘉兴地名志编纂方案,开始编写准备工作。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兴市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2月底,地名办公室留方刘荣、许荣裕、史念、陆明和我等11人开始编写《嘉兴市地名志》工作。8月28日,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开会,在听取《嘉兴市地名志》编纂方案的汇报后,同意编辑出版《嘉兴市地名志》。

在编写地名志过程中,老史承担了主要的编辑工作和几篇大文章的撰写,还千方百计扩充地名内涵和范围,除了增加概况和南湖等文章,还增加企事业单位和自然实体、人工建筑物等文,整本书文字比地名成果多了将近三分之一。但已毁名胜古迹、街巷、桥等一些内容没有全部收编,老史为此常常感到遗憾。

那时受经费和印刷条件限制,老史和我们要求多放彩照的建议也没有采纳。后来老史提议,提出在书首页用单张南湖彩照,彰显革命圣地特色。但有人认为这是当时造反派拍摄的,烟雨楼屋脊上有红太阳装饰,不能用。

记得讨论的那天,下着小雨,老史先要我到印刷厂商量能否修改,这在现在易如翻掌的事,当年有难度。经厂技术员多次剪辑、修改,基本消除痕迹。我冒雨来回3次,到印刷厂拿修改样稿审核讨论,有人还有想法,坚持不同意。老史激动地站起来说,厂里已经尽力修改,照片很好了,只要能提高书的质量和品位,就应该用。在老史的力主下,领导才下决心用,《嘉兴地名志》才有了唯一的全幅彩照。

我在地名办公室最大的收获是方主任、老史等前辈的身传言教。在地名普查期间,老史经常带我到农村实际地调查,先后到塘汇公社百花庄、虹阳公社和尚荡附近村庄,洪合公社和机场交界处的国界桥、争界桥等地方。

百花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明代大学士朱国祚和清代大文豪朱彝尊的墓都葬于此。大队干部带我们走过内庄桥,穿小路、竹园、走荒草滩、外庄桥。老史边走边介绍,说村里的自然状态和地名,流传的元代百花公主民间故事,和明万历《秀水县志》和清初《浙江通志》的记载,相互印证了百花庄就是元不化丞相所建的大庄园的遗存,“不化” 后人雅称为“百花”。

老史对乡村文化历史的博学和记忆,让我和当地村民敬佩不已。虹阳公社新力大队在地名普查中反映,当地有块俗称龙骨田的农田,村民劳动时经常发现各种骨头。老史敏锐地感到这可能是府县志和《嘉兴新志》中提到的小律圩龙坟,传说大禹治水斩黑龙的地方。便叫我抄了龙坟的资料,一同到新力大队与当地老农座谈,倾听关于龙骨的传说和民国时苏州人来这里挖龙骨的事。

回来后老史马上将发现的情况向上汇报,引起考古界的重视。1981年11月省地质队和省、市博物馆一起作了探测和试掘。老史对村民工作汇报的重视和敏感,对文化现象的研究给我深深启发和思考 。

在编地名志时,一天下班时,老史约我晚上来。当我推开办公室,只见老史正在写稿,尽管有电风扇,头上还是滋满汗水。老史先让我看他修改的我写的文稿,上面划满修改的红字,然后逐篇提出修改意见,指出文章的长处和不足,就如语文老师给学生辅导一般认真。他还说晚上就两人,讲得清楚。老史勤奋好学的工作态度,无微不至关心培养年轻人厚德,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1982年12月,《嘉兴市地名志》脱稿付印,共52万字,37幅照片,收录5000余条现行标准地名。由于原来联系的杭州西湖印刷厂无时间承印,1983年5月重又回到嘉兴印刷厂印刷(部分地图民丰印刷厂印刷),再由解放纸品厂装订,所以该书比原计划推迟一年出版。

1983年撤地建市的时候,地名办公室工作任务基本完成,留下我和秦长流、何学龄做扫尾工作。到年底,我和秦长流经手对几年来地名工作形成的全部档案及地图资料,向市档案馆作了移交。

到1984年春天,只留下我整理《嘉兴市地名志》档案。5月26日《嘉兴市地名志》出书后,由市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发行方案,后由方刘荣、许荣裕两位主任,根据行政区划变更具体情况,经请示宋明高同志同意,由我负责发、售《嘉兴市地名志》,共1850本,由郊区政府行政科收书款。

我留守地名办公室的时候,正好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原是社会福利院的木工,借调到县内务局工作,希望在这次区划调整中调出福利院。当时方刘荣已任市党史编研室副主任,史念已调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他们俩十分关心我,经常来看我。

那时,老史想办法帮我联系调到市政协办公室,还让我在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当工作人员。由于嘉兴市福利院划给城区民政局管,加上自己还是以工代干,市政协调不进。于是,方主任与福利院书记联系,先调到市党史编研室,调动报告巳送到城区民政局。方主任还让我跟着吴洪生等人到上海参加中共嘉兴早期党组织历史的调研工作。

城区民政局局长胡永祥在收到调动报告后,先后3次到地名办公室,都见我一个人静静地发书和整理档案,对我的工作态度很认可。最后找我谈话说,你年轻,工作是认真,现在市和区机关工作人员紧缺,可以调入机关。城区机关刚刚建立,更缺年轻干部。所以经硏究,不同意调市党史编研室,调入城区民政局。

1984年10月底,我把最后的200本《嘉兴市地名志》移交给新成立的嘉兴市地名办公室,《嘉兴市地名志》全部发售结束,和郊区政府售书账目结清,把办公室购买和赠送来的2000多本书移交给市档案馆和党史编研室后,到城区民政局报到上班。

1985年春暖花开,气象万千,开启我一生最幸运的一年。年初转干,调入民政局。3月,民政局推荐我参加市委组织部在平湖举办的机关干部成人高考复习班。5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高考后,9月份录取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干部专修班,脱产读书学习2年。

我深深体会到,这一切好运都来源于参加地名办公室工作,有幸遇到 方刘荣主任、许荣裕、沈锡桐副主任、史念馆长和城区民政局胡永祥局长这样我终生敬仰的前辈,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培养,鼓励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能日积月累,打下扎实的地方文史知识基础和练就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