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别代表即将出访乌克兰,中美又有3次交锋

和平大门敞开,中国专机即将落地基辅

“普京总统,以人类的名义,把你的部队撤回俄罗斯”。这是去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所发出的呼吁。

但事态发展到现在,无论站在哪一方的看客都已经明白,在面对涉及大国,尤其是五常大国的冲突之时,联合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对和平的呼声熟视无睹,就连《联合国宪章》一度都被国内的一些网民形容为“厕纸”。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的持续,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还直接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兴,原本一开始高呼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也被战争带来的高通胀折磨得苦不堪言,这一点虽然碍于脸面上的“政治正确”不能明说,但从今年开春以来,欧洲国家的外交行动,也反映出了这个客观现实。

所以,同时和俄乌交好的中国,就被大量的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寄予厚望”。

根据多家媒体的消息称,中国政府欧亚问题特别代表李辉将在5月15日访问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俄罗斯五个国家,围绕着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同多方进行接触。

据悉,此次访问是基于4月26日,中方领导人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后,所宣布开展的积极外交行动。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李辉此前曾在俄罗斯担任十年大使,其本人还接受过普京总统所颁发的“友谊勋章”,是个实打实的“俄国通”。

而对于李辉代表的此次出行,小张认为背后存在几个目的。

第一,打消俄罗斯的顾虑。选择克里姆林较为“脸熟”的李辉代表来主导解决俄乌问题,主要目的是给俄罗斯吃一颗“定心丸”,强调中方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不偏不倚,在促进调停之时也考虑到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而非是西方国家想要看到的“一边倒”,这也是俄乌冲突当中,中国能有资格调停的关键。

第二,向反俄国家说明立场。从这次公开的行程上来看,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前往波兰没有必要,和乌克兰背后的“西方国家”谈就行,但这是一种谬误,在援乌问题上,传统的苏东集团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波兰正好是这个“小团体”当中的领头羊,中方代表的波兰之行,小张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去摸清苏东集团的态度,它们到底是想要战争还是想要和平。

第三,协调同法德之间的合作。法德作为领导欧盟的两个大国,在俄乌和平上,虽然同中国存在“早日和平”的共识,但在实现上存在重大分歧。法德希望中国能凭借自己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向俄罗斯施压,让克里姆林宫认为战争获胜已经“没有希望”,然后实现撤军式的和平。但这种设想本身就过于理想化,如何打破“老欧洲”在俄乌冲突上盛行的“幼稚病”,是一个重大的议题。

第四,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此次中方在俄乌上的积极行动,被西方国家视为“镁光灯下的外交”,意思就是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这和此前由中方牵线,实现的沙伊和解完全不同,这同样也意味着,中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果成功将获得大量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美国的“拱火”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俄乌冲突的调停,对于中国而言既是一个提升影响力的契机,又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挑战,但在现如今的“大国竞争”环境下,拥有成为“棋手”而非“棋子”的资格,就已非常不易。

会谈不到24小时,中美三次激烈交锋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搅动现如今国际局势的主要推手就是美国,华盛顿去年策划的佩洛西窜访事件和今年的“流浪气球”事件,让中美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以至于影响到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正常沟通。

5月10日,王毅主任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进行接触,针对中美关系排除障碍,进行了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中方向美方就台湾问题传达了严正立场,同时双方还围绕着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和乌克兰冲突互相交换了意见。

在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美关系缓和的一个重要契机,中美各个层级之间的往来在之后会缓慢恢复。

然而会谈结束还不到24个小时,中美却爆发了三次激烈交锋。

第一次交锋和美国众议院有关。

在今年3月28日,美国众议院以415:0的大比重投票,通过了一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法案。

该法案认为,中国现如今所展示出的经济实力 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的18.6%,已经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该法案指示美国国务卿,在国际组织当中“努力剥夺”中国在国际组织当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确保中国不会因为这个名头获得优惠和协助。

同时要求美国国务卿,通过一种机制,将中国的定义从发展中国家变为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或者发达国家。

对此,中国外交部在5月12日,作出正式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美国急于给中国扣上“发达国家”的帽子,但这顶帽子中国戴不了,中国是各方公认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维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中国的合法利益,中国属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从来都不是美国说了算,中方将捍卫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很多观众可能认为,成为所谓的“发达国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意味着中国已经迈入到了“新时代”。但这其实是一种谬误,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担不起这顶高帽,2022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8.57万元人民币,换算一下仅有1.2万美元,远不及低等发达国家的2万美元门槛。

而且在现如今的国际秩序当中,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帮扶力度非常大。

比如说在wto世贸组织框架下,发达国家在农产品领域上,必须在6年内将关税降低30%,并且保证每一个税目的减让率不低于15%,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在10年内削减24%,每个税目的下限是10%。而针对农产品的补贴,wto要求发达成员国在6年内减少20%,发展中成员只需减少13%。这意味着在wto的双边贸易当中,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强的议价权,从根源上缓解了发达国家倾销现象的产生。

如果中方真的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发达国家地位”,那么中国的经济,将遭到沉重打击,因为在经济学领域上,失去了价格优势对于后发国家的工业产品而言,是非常致命的。对于美国的“捧杀”,我们需要擦亮眼睛。

耶伦出口污蔑,中方揭美国黑历史

第二次交锋和g7集团峰会脱不开关系。

5月11日到13日,g7集团的财长级峰会在日本召开。美国财长耶伦,在会上说出这么一番话:美国和其他的g7成员国正在制定计划,研究如何反制中国的“经济胁迫”。

耶伦还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在长期以来,都在考虑针对中国的“境外投资”实施进一步且具有针对性的限制,并正在同盟友探讨可行性。而作为此次峰会东道主的日本,也提出了所谓“供应多样化”的课题,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耶伦第一次提到所谓的“经济胁迫”,在上个月的一次演讲当中,耶伦以澳大利亚和立陶宛遭到的制裁为例,大言不惭的鼓吹“中国经济威胁”。

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知道,澳大利亚和立陶宛的“下场”,本质上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涉台问题上的拎不清。一个叫嚣“明天就和中国开战”,一个派遣所谓的代表团窜访台湾,中方的反制不但合情还合理。

所以,对于耶伦这种颠倒黑白的态度,中国外交部也在12日予以驳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要提所谓的“经济胁迫”,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

美国泛化所谓的“国家安全”概念,毫无顾忌地挥舞制裁大棒,到2021财年,生效的制裁高达9400多项,而在当中,无论是日本的东芝、德国的西门子还是法国的阿尔斯通,都曾深受其害,如果g7真要探讨“经济胁迫”,那么不妨先谈谈美国。

中方敦促七国集团,顺应开方包容的大趋势,停止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盟和帮凶。

美国遥控北约搅乱亚洲,中方警告日本

第三次交锋则和北约有关。

根据日本媒体近期披露的消息称,在今年一月份,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腾贝格进行接触,探讨设立北约联络处。而按照消息人士的说法,关于这个所谓的“联络处”,在4月份已经完成草案拟定,并向31个北约成员国分发提议草案,最终在明年设立代表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北约多次表态,北约区域性联盟的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亚太地区不是北约的目标地域,但是北约却不断强化同亚太地区的联系,执着干涉东亚事务,意欲何为?

同时,中方向日方发问,日本是否要真的主动担任北约亚太化的“急先锋”,中方敦促日本汲取历史教训,走在和平的道路上。中方再次警告有关国家,不要因为谋求所谓的地缘政治利益,而破坏国家间的相互信任。

实际上,从此前日韩加入北约网络防御中心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北约的战略定位出现了改变,从以往针对苏联/俄罗斯的攻势防御,转向全球活跃,已经不满足于欧洲的战略制霸,它们在干涉台海、南海等热点地带的事务上,展现出了极大的意愿,中国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访华,中澳关系破冰

当然我们要明白,世界往往是多元化的,一方面,中美激烈交锋,另一方面,在前几年对中国展示出强大敌意的澳大利亚,态度却出现了软化。

根据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台abc在5月13日所披露的消息称,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雷尔在5月11日到13日,开启了对中国的访问,这被誉为是“破冰之行”。而在12日会见了中国商务部长之后,他表示对磋商“十分满意”,并表示两国关系“更进一步”,但中澳双方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去恢复正常的贸易。

而在记者会上,法雷尔称,他很高兴双方能够基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对话,以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12日的访问中,中方特意安排了法雷尔前往故宫参观,此前享受此殊荣的澳大利亚人,只有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和吉拉德,abc认为,这昭示着双边关系的全面改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澳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中方愿意同澳方增强战略互信,平衡解决各自在贸易上的关切。

实际上,中澳之间的矛盾,最早要追溯到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彼得·达顿,还一度在媒体面前叫嚣:“明天就和中国开战”,随后澳大利亚的红酒、龙虾遭到了中方的全面反制,双边关系跌入谷底。

但从双边产业结构来看,澳大利亚拥有中国需要的矿石,单纯在2021年,中国就进口了高达7亿吨的铁矿石,占进口比重的60%以上,而相应的,中国则能帮助澳大利亚现代化,在5g等关键技术的建设上提供合作,很显然,双方本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所以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在对华态度上采取了更加中庸的策略,甚至任命了华裔作为政府班子的核心。但这也不意味着双边关系不存在风险,无论是aukus军事同盟,还是依托其所建设的核潜艇部队,都对地区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美关系会愈发紧张,澳大利亚现在已经到达一个分水岭,究竟是和中国扩大合作,还是追随美国的反华步伐?留给澳大利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