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乙亥科状元,乃赵蒙是也。赵蒙祖籍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后来迁居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
赵蒙进士及第后,一路顺风顺水,在官场发展得很不错。他历任司勋员外郎、驾部员外郎、湖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务,按说也是一位朝廷重臣。但不知何故,史籍关于赵蒙的记载甚少,笔者因而无法更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黄巢的造反队伍攻破长安之后,赵蒙与驸马于琮等大臣,来不及跟随皇帝逃跑,只好藏匿于民间避祸。这个于琮,是兄弟状元于珪、于瑰的弟弟,曾经担任过大唐宰相。对于这些朝廷余孽,黄巢的队伍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更何况,当初于琮还坚决反对朝廷与黄巢谈判,将广州一带分封给他搞独立王国。在造反队伍的搜捕之下,赵蒙和于琮均告落网,随之被杀。赵蒙这种遭遇,在历代状元之中比较罕见。
虽然赵蒙的生平仕履史载不多,但他的两个同榜进士同学比较有意思,值得一说。
一个名叫卢携,乃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氏。卢携是个官二代,老爸卢求做过刺史这样的地方大员。卢携相貌丑陋加口吃,长得很对不起观众。但是卢携很有才,写得一手好文章。看来在录取卢携的问题上,考官们没犯科举考试常见的以貌取人的毛病。
卢携进士及第之时,刚过而立之年。此后,他在官场一路顺风,历任右拾遗、殿中侍御史、长安县令、郑州刺史、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等职务。五十三岁时,官拜大唐宰相。
卢携当了宰相不到一年,黄巢的造反队伍在南方势如破竹,连克吉州、饶州、信州、广州等地,并且斩杀岭南节度使李岩。占据广州之后,打算见好就收的黄巢,就给朝廷写了一封带有谈判性质的信件,要求将自己封为岭南节度使,让自己在那里割地为王。
在皇帝召开的研究如何处理黄巢招安请求事宜的御前会议上,卢携与另一位宰相郑畋,因为政见不合,发生了激烈争执。卢携坚决反对敕封黄巢为节度使,但因为口吃,说不过口齿伶俐的郑畋。气急败坏之下,卢携抄起一只砚台,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因为这件事做得过于失态,卢携与郑畋一起被摘了宰相乌纱帽,以太子宾客虚衔“分司东都”。
卢携罢相后,曾被他多次举荐的高骈冒了出来,率部多次击败造反队伍。像高骈这样能打的人,在当时的政府军将领中为数很少。因而,他就被朝廷当成了挽救危局的救命稻草。
而举荐高骈有功的卢携,也因此而东山再起,再度戴上了宰相的官帽。
卢携复出之后不久,就得了一种怪病,整天精神恍惚,看上去有点疯疯癫癫的意思,人称“疯病”。在这种情况下,卢携自然无法打理政事,大小事由都交给了一个姓温的亲信处理。而这个人,是个典型的贪官,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一时间,朝中乌烟瘴气,请托贿赂之风盛行。局势危难至此,相关官员还只顾狂捞好处,不出大乱子才怪。晚唐官场腐败之乱像,由此可见一斑。
朝中乱了套,高骈再能打也于事无补。等到黄巢的造反队伍攻破潼关,朝廷上下才慌了手脚,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在卢携身上了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当替罪羊,卢携没有别的选择。于是,他的宰相职务被再次罢免。被免职的当天晚上,卢携便服毒自尽。
卢携的经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官员如果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职,就必须及时做出必要的人事调整,而不能让他占着茅坑不拉屎。官员带病坚持工作,自己应当把握好度,上级也不宜过分提倡鼓励。不然的话,轻则影响工作,重则误国误民。
另一个名叫罗洙,年龄籍贯无考。此人能够金榜题名,纯属捡漏。本科主考官是本书前面介绍过的沈询,沈询有个表亲名叫韩洙。对韩洙这个表亲,沈询比较同情关心,许诺帮助他科举成名。但韩洙一连考了四五年,却始终榜上无名。本科考试之前,心急火燎的韩洙,找到了沈询的母亲,恳请她嘱咐儿子让自己顺利过关。
沈询的母亲碍于亲情,就嘱咐儿子不要忘记拉韩洙一把。在确定录取名单时,沈询原本想把韩洙定为第二名。反复思量之下,又觉得有所不妥。几经踌躇,沈询最后决定将韩洙以第七的位次录取。也不知是
沈询交代不清,还是手下官员一时疏忽,竟然把一个名叫罗洙的考生,当做韩洙给录取了。及至放榜之后,结果已经无法更改,韩洙又做了一回倒霉蛋。日后沈询与韩洙相见之后,一再感叹他命该如此,无缘科举功名。
沈老夫人干预政府的科举公务,本科不止韩洙这一例。沈家有个宗亲名叫沈儋,也是沈询在母命压力之下录取的。跟朝政一样,晚唐的科举也弊端丛生。像沈母这样无所顾忌干预科举考试结果的情况,在唐朝中前期还是不多见的。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