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央指示迟浩田速速回京,纪登奎:要交给你一项重大任务

1976年,正在抗震救灾一线紧急指挥的迟浩田,突然接到一通来自中央办公厅的电话:“喂,是迟浩田同志吗?请于明天早上返回北京,到时会有专机接你,务必要快!”

10月7日早上,远方果然缓缓飞来一架飞机,将迟浩田接到了北京,随即一辆黑色轿车将他送进了中南海的会议室。迟浩田刚坐下没多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纪登奎就走了进来,他一见到迟浩田就说:“浩田同志,这次请你回来,是要交给你一项重大任务。”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央急召迟浩田从抗震救灾前线回来是为了什么事?

年仅20岁的孤胆英雄

迟浩田1929年出生在山东招远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在他16岁那年就参军入伍,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身经百战,5次受伤,9次立下战功。不过迟浩田真正走入大家视线当中,是1949年解放上海的战役中。

1949年5月,百万雄师过江后,准备乘胜追击占领上海这个被誉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当时的上海不仅仅是亚洲第一大都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还有很多商铺,是一个商业中心。如果我军能占领上海的话,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利的。

基于这一条件,负责进攻上海的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下令:“解放上海就像在瓷器店里捉老鼠,要小心再小心,既要抓住耗子,又不能破坏瓷器店里的东西,大家能明白吗?”

战士们纷纷点头,高喊道:“是!坚决抓住老鼠,不破坏瓷器店里的任何东西!”

不过想攻下上海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军早已知道他们的结局,所以便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我军作战。其中,敌青年军204师占据四行仓库和中国银行仓库两个阵地,他们凭借着有利的地形对我军实行严密的火力射击,企图阻止我军入城。

而执行攻坚任务的则是解放军先头部队3营7连连长萧锡谦和指导员迟浩田,他们见战士们一直勇往直前却没有一丁点突破,心里格外难受。经过十多个小时激烈的战斗,我军还是无法突破上海的防线,战斗也没有丝毫进展。

萧锡谦和迟浩田心急如焚,如果正面强攻的话,我军必定遭受严重的伤亡,因此只有迂回从侧面进攻才是上上之策。于是在这天晚上,迟浩田决定带着王其鹏和张瑞林去夜探敌营。为了避开敌军的监视,他们悄悄爬进一个下水道,顺着臭水沟来到四行仓库的门下。

由于三人都是十分机警的,再加上动作迅速,没过多久就抓了两名敌人,向他们盘问仓库里的情况。迟浩田盘问完毕后,拿着手枪走在最前面,悄悄地走上了敌楼,没想到却看见一大群躺在地上的国民党军。他不由得一愣,没想到敌人如此之多,难道要硬拼吗?

迟浩田来不及想太多,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他刚想完就跳进房内,举起枪大喊道:“都不许动,谁敢动我就打死谁!”张瑞林和王其鹏见状也拔出手枪大喊:“不许动,都不许给我动!”壮大了声势。

当时国民党军都躺在地上抽大烟,因此整个屋子里都是乌烟瘴气的,他们只能听到迟浩田等人的声音,看不清究竟来了多少人。他们还以为自己早已变成瓮中之鳖,因此纷纷哭爹喊娘,还有人因为害怕而浑身发抖,场面十分混乱。

就在迟浩田和张、王两名战士控制住屋内敌人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当官模样的人从里屋走了出来,他见到这一场景刚想拿枪对峙,没想到却被眼疾手快的张瑞林给制止了:“不许动,举起手来!”那个当官的当即放弃和我军作对的想法,两只手举得高高的。

迟浩田见对方是上校军官,便严厉地说:“我们是人民解放军,赶紧下令,让你的兄弟们都放下武器,缴枪不杀!”紧接着他又说:“弟兄们,你们已经被我们团团包围了,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

最先被俘虏的两个官兵立即说:“我们缴枪,我们投降!”如此一来,房间内的敌人全部缴械投降。迟浩田心里松了一口气,然后对张瑞林说:“你赶紧出去报告,告诉连长不要误伤!”

迟浩田吩咐那个被俘的上校:“还愣着干啥?还不赶紧下达命令?让你的部下统统投降,你们现在也只有投降这一步可以走了。”那位上校无可奈何,只好拿起电话,让其他人放下武器投降……

此时准备发动冲锋的萧锡谦也发现了前方的不对劲,刚还枪声连响的敌人突然不开枪了,他意识到是迟浩田做了什么事。因此他连忙下令:“战士们冲啊……”

迟浩田、张瑞林和王其鹏这三位孤胆英雄,凭借着自身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没有耗费一枪一旦就将敌军204师部全部逼降,这一战绩在我军作战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迟浩田因此被授予“华东人民英雄”的称号,当时的他才20岁。

事业爱情双丰收

迟浩田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

1953年春的一天,驻苏州的解放军第100医院来了一位治疗眼疾的军官。医生开好处方后,一位名叫姜青萍的护士为他清理伤口,用药治疗。对面前这个军官,姜青萍内心充满了好奇。

大家都知道当时的物资还是比较紧急的,没有多余的麻药,因此这位军官在治疗过程中都是咬牙坚持下来的,他的举动也令姜青萍另眼相看。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姜青萍和这位军官的接触越来越多,也了解到他叫迟浩田,刚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凯旋归来,是79师235团的政治处副主任。

他的眼睛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在解放时期的山东战场上,被敌军的炮弹会炸伤的。当时一块弹片猛地飞向迟浩田的左眼角,后来经过简单包扎,他的左眼时好时坏,还经常感染。

由于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十分紧急,迟浩田担心住院治疗会耽误打仗,便迟迟没有住院治疗。直到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跟随部队来到苏州,才有时间到医院治疗。而此时他的左眼已经接近失明……

姜青萍是江苏人,不仅文静漂亮,笑起来还格外动人,一双弯弯的眼睛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她和迟浩田熟悉后,交往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姜青萍还发现迟浩田不但事业心重,而且为人心地善良,就连医院里的小孩子都喜欢缠着他讲故事。渐渐地,姜青萍对迟浩田产生了超越同志的感情,留下了深刻的而印象。

迟浩田的眼睛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终于得到好转,但他却不愿意离开医院,因为他的脑海里留下姜青萍的身影,挥之不去。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女护士。

一番纠结后,迟浩田终于决定给姜青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样情窦初开的姜青萍收到迟浩田的信还是有些害羞的,但害羞之余也有些担心:我今年才22岁,不应该这么早谈恋爱。于是便委婉拒绝了迟浩田的心意。

谁曾想,姜青萍刚将信寄出去,她就后悔了,怕自己伤了迟浩田的心。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她收到了迟浩田的回信,里面抄写了普希金的诗句,大致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你……

姜青萍将信反复阅读好几遍,慢慢的,她那平静的心也荡起层层涟漪。经过一番思考后,她决定给迟浩田打个电话:“喂,是迟浩田同志吗?我是姜青萍,我想约你去南兵营见面,不知道你有没有空?”

迟浩田没想到心上人会给自己打电话,更没想到她还会约自己,连忙说:“有空有空,那咱们不见不散。”当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都有些害羞和不知所措。

迟浩田将自己战斗的经历都告诉给姜青萍,然后说:“我受过这么重的伤,或许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姜青萍在听完迟浩田的经历后,十分心疼。虽然残酷的战争让他身体多处落下残疾,但他生命却是那样顽强,心地也是那样商量。

姜青萍紧紧地握着迟浩田的手,说:“虽然你受过很重的伤,但我相信上天一定会眷顾你的,我愿意和你一辈子相依相守,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陪着你的!”

姜青萍质朴的回答令迟浩田感动不已,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心紧紧相连。

迟浩田和姜青萍虽然处于热恋中,但由于他们都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被安排加班,再加上他们两个工作的地方距离很远,途中还要换乘两次公交车,所以想见上一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只好将思念都写在信里,两人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但却是心心相印的。1956年年底,迟浩田和姜青萍决定结婚。

不久后,儿子和女儿的出生也给这个家增添幸福和快乐。由于迟浩田职业的特殊,他经常被上级调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姜青萍也不知道她跟着丈夫搬了多少次家,但每次都是无怨无悔地跟着迟浩田。姜青萍就像是一根坚强的家庭台柱子,支撑起家里的一切,让迟浩田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纪登奎交给迟浩田一项重任

1976年是我国人民经受沉重灾难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相继去世。7月28日,唐山也发生了超强地震,数十万生灵瞬间被埋在尘埃之中。

此时正在抗震救灾前线紧急指挥的北京军区副政委迟浩田,突然接到一通来自中央办公厅的电话。电话那头通知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回京,到时候会有转机接他。迟浩田十分疑惑,抗震救灾前线情况如此紧急,中央为何急召他回去。

就这样,迟浩田带着疑惑回到北京,并在一辆汽车的护送下来到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在这里,他见到了“将军大使”耿飚、曾担任过教育部长的刘西尧和北京日报社社长孙轶青。

耿飚

耿飚见大家到的差不多了,便开始向他们介绍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做的大事。然后说:“中央已经通过叶剑英同志提出的建议,由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

耿飚话音刚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纪登奎走了进来,他此次是代表党中央给大家布置任务的。他首先布置的便是迟浩田的任务:“浩田同志,这次请你从抗震救灾前线赶回来,就是要给你安排一向重大的任务。”

迟浩田不知道中央要给自己安排什么任务,便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等。纪登奎继续说:“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调你去《人民日报》工作。我们都知道你在这方面有经验,是最适合的人选。”迟浩田当即回答道:“接受任务,保证顺利完成!”

迟浩田知道《人民日报》内盘根错节,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速战速决,因此他建议中央组织部出一封公函,说明迟浩田等人进入《人民日报》工作是组织指定的。耿飚认为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一边让中组部赶紧去办,一边让鲁瑛来中南海开会。

纪登奎

鲁瑛是当时人民日报社的头面人物,起初他还以为去中南海还会是例行公事,没想到却不是这样的。他刚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一位穿着军装的将军坐在那里,他连忙上前打招呼。

迟浩田看了鲁瑛一眼,问:“你就是鲁瑛?”鲁瑛点点头,说:“是的。”迟浩田见对方不认识自己,便说:“我是迟浩田,是受中央的委托找你谈话的。”说完便将介绍信拿给他看。

鲁瑛看完介绍信后,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没想到面前这位身材魁梧的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孤胆英雄”迟浩田,也没想到他会成为自己的上级。紧接着,迟浩田便带着孙轶青等人来到《人民日报》大楼,并召开会议。

会议开始后,鲁瑛站起来说:“下面请迟政委作指示。”迟浩田摇了摇头,说:“你先给大家念念中央的通知。”鲁瑛这才反应过来,将华国锋的批示念给大家听。

鲁瑛话音刚落,迟浩田才站起来说:

“我说三点,第一,大家都知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要听党中央的;第二,我们几个到《人民日报》工作,希望能和大家好好相处,好好合作,通过各自的努力将报纸给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的老百姓放心;第三,在关键时刻,每位同志都在接受考验,但不能出现唱反调的情况,不然可不会有好下场的……”

在核心组成员都表态后,迟浩田当场约法三章:“严守国家机密,不得乱传乱讲;坚持岗位;正常出报。”

迟浩田在人民日报战斗了386个日日夜夜,和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1977年10月28日,我离开了报社,再次回到部队,但我内心却是格外不舍的。这么多年来,我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情景不断在脑海中闪过,人民日报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也时不时鼓励着我,激励着我,勾起我对在人民日报工作时场景的怀念……”

迟浩田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将报社内的氛围带的很好。

第一、报社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

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不管是编辑还是记者,大家在宣传口径、修改文章等问题上,都能坐在一起商量,发表各自的看法,取长补短。不过当上级做出指示后,大家又能齐心协力,坚决执行,不会出现反对不执行的情况。

第二、融洽的同志关系。

报社里不存在等级之分,也不会出现官长的称谓。领导干部不会搞特殊,群众自然不会特殊对待他们。上下级、新老同事间相处融洽,一起打饭吃饭、一起娱乐,经常谈心。值得一提的是,报社的同志都叫迟浩田为“老迟”,拉近了他和同志们的关系。

第三、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人民日报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些同志热爱新闻事业,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甚至会忘记吃饭。他们对工作从不含糊、对名利地位等身外物也不会计较。他们将事业放在首位,这也令迟浩田十分感动。

正是有这么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所以当迟浩田从《人民日报》离开的时候,才会那么不舍。

1988年,《人民日报》成立40周年,迟浩田参加了庆祝大会,并在会上发言:

“《人民日报》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遇到过挫折,经历过风雨。它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贡献,这些人民都不会忘记的!”

这样的观察、判断和评价,只有对《人民日报》有深切了解的人才能做到,迟浩田不愧是《人民日报》的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