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文明的中心走向世界大国的转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是文明古国,但帝制时代的中国从来算不上是一个全球大国,甚至不是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鸦片战争之前,在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天下秩序”中,周边小的政治实体要向这个“中央帝国”的皇帝进贡,包括现在中国国土在内的,之前都是作为小的国家独立存在。当然,中国当时比较强大的中央政权也允许他们存在,允许这些政治实体享有自治与太平。

中国皇帝很少有兴趣向亚洲大陆以外的地区扩张,虽然成吉思汗打到了欧洲,但只是征服了就走,并没有霸占。在15世纪的短暂时期,中国的皇帝一度允许建造远洋船舶,郑和下西洋就是例子,太监郑和先后七次远航、远抵中东和非洲东海岸。

但后来的皇帝不但禁止这种远洋活动,而且禁止建造远洋大船。对他们来说,能够管好中国漫长的边境就够麻烦的,更不要说和远在海外的国家建立联系了。1793年当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提议通商时,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839年到1842年和1856年到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列强迫使中国开放了部分沿海口岸,但中国政府几乎从来不想主动走到亚洲疆域之外。当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崛起时,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未能有效地应对挑战。由于中国回应软弱,让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了对华关系,甚至主宰了中国沿海的产业和贸易。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一个东方大国再次崛起,并且与世界的交流密不可分,这归功于毛泽东等等革命者建立了新中国,也与邓小平领导小逐步融入国际社会。

在奠定了基础之后,当代中国韬光养晦,奋起直追,逐步扩大了话语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