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已经89岁的陈云忽然收到一封来信,此时他已经离休多年,鲜少参与党内的事务,也几乎很少和外人来往,究竟是什么人会给他寄信呢?
打开信封之后,信尾“黎明”的署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当即认真的将正封信看完,不由得叹了口气。
这封信竟然是林彪的女儿寄来的,她在信中提出了两个要求,而这两个要求也都是和第四野战军相关的。
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和林彪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今他的女儿为何忽然给陈云写信?提出的两点要求是什么呢?
林彪女儿的要求
大多数人都以为林彪离世之后,林家唯一的后人就只剩下林立衡,也就是林彪和叶群的女儿林豆豆。
实际上,林豆豆还有一个姐姐,名叫林晓霖。
林晓霖是林彪和第一任妻子张梅的女儿,张梅原名刘新民,她和林彪是在延安红军大学相识并结为连理的。
1941年又生下了女儿林晓霖。
但是他们两人并没能走到最后,因为两人长时间脾气不和,在苏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闹矛盾了。
后来因为战事吃紧,林彪准备从苏联回来的时候,还特意嘱咐张梅:“你在这儿带好孩子,学好俄语,回国后给我当俄语翻译。”
结果这句话也成了一句空话,张梅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一直到1947年罗荣桓夫妇去往苏联,她才从罗荣桓夫妇口中得知,林彪已经也叶群结婚了,并且已经有了孩子,让她另外嫁人。
张梅苦等了5年,等来的只有一封分手信,张梅心中虽然悲痛,但是坚强的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独自一人抚养着林晓霖。
林晓霖也因为缺少父亲的关爱,和林彪的关系算不上好,甚至还有些疏离。
尤其是因为“后妈”的从中作梗,林晓霖对林彪仅有的父女之情,也荡然无存。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林晓霖终于被接回了国内生活、上学。
但因为叶群的存在,林晓霖的身份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她也从来没有用自己父亲的身份去为自己谋求过什么“特殊的优待”。
这也就导致不少人都以为林彪只有林立衡这一个孩子,林晓霖的存在也就长时间处于被忽视的过程中。
但是林晓霖从来没有抱怨过父亲,尽管林彪的做法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林晓霖也从来都没有怨言。
1975年之时,林晓霖还被中央从云南大理调到了北京的国防科技委员会中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俄文资料的翻译和管理。
而林晓霖为了彻底放下过去,便主动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黎明”。
林晓霖虽没有亲历过战争,但在新疆的大漠深处之时,也曾经历过九死一生,所以她一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
1994年之时,林晓霖终于鼓起勇气,给陈云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为第四野战军修撰一步军史;
二、为平津战役建造一个军史纪念馆。
原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其他的野战军都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但林晓霖却很少见到第四野战军的记载,以致于当时很多人对于第四野战军做出的贡献不太了解。
在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也曾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因此林晓霖认为,不能因为父亲的错误,就“埋没”第四野战军所有将士们的心血,不能让那些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们被遗忘。
所以她才会提出这样的请求,而之所以选择给陈云写信,一是因为陈云离休赋闲在家,却还是时刻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另一个原因就是陈云和林晓霖也抱有同样的看法。
陈云曾经经历了党内所有重要的历史时期,也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全部的历史决策,并且也是党内第二代核心领导人物之一,只要有他开口,四野和平津战役一定会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还原四野,求助洪学智
陈云仔细考虑了之后,当即点头答应了这件事。
为此,他特意找到了洪学智将军,请他出面帮忙完成这项“任务”。
陈云之所以邀请洪学智,一是因为洪学智曾经参与过四野的全部建设过程;其次是因为他曾经参加了平津战役,对于这段历史,恐怕没有人比他了解的更加清楚;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学智曾经在陈云手下工作,两人携手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私交上来说,两人的关系比一般人要更加深厚。
陈云已经鲜少插手外界的事务,因此刚接到陈云的电话之时,洪学智也是十分惊讶,他想不到有什么事情,竟然能够惊动已经年仅90的陈云亲自出面解决。
出于对长者及革命先辈的尊重,洪学智第一时间就感到了洪学智那里。
刚一见面,陈云就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学智,我有个事情需要你帮忙,一野和二野的军事编撰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三野也在整理材料了,那四野要如何处理呢?”
两人不愧是曾经共事过的伙伴,洪学智当即就明白了陈云话中的意思:“您是想修撰四野的军史吗?”
陈云点点头,但洪学智的脸上却露出些许难色,陈云见状,说道:“前不久林晓霖给我写了一封信,她说的有道理,四野的功劳是属于所有人的。”
洪学智依旧没有点头同意,陈云继续说道:“在我们那些开国的将领中,其中有500多位都是来自四野的将领,您不也是其中一位吗?”
在陈云的劝导下,洪学智终于想通了,他点点头表示:“这项任务责任重大,我不能擅自做决定,需要先向上级请示。”
两人又谈论片刻,洪学智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回到军队中之后,洪学智当即就写了一封报告书,递交给了中央,请中央帮忙落实意见。
结果没过多久,这份报告就获得了中央的批准,洪学智也第一时间开始了手中的筹备工作。
第四野战军是新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民主联军三者的一部分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东北野战军。
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各分区的军队就开始集中精力发展部队的军力,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再次爆发的战争。
在这期间,四野的军事实力在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的支撑下,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东北民主联军为了扩大影响力,稳定各地的局势,便开始将部队有计划的划分到各地,同时发动群众,将剩余的敌方势力彻底清除。
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3月,他们在东北地区一共浇灭了匪徒70000余人,东北地区的形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
同时,他们又对部队进行了统一的政变,将不同的军区进行合并并重新划分,成功打响了四平保卫战。
尽管这场战役中,我军的损失较为惨重,但是其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意义,因为这场战役,彻底打响了他们的名号。
1949年3月,历经几年的战斗,第四野战队终于顺利成立,林彪则是成为了四野的司令员。
后来第四野战军先后参与了多次战役,平津战役就是在四野的推动下完成的,辽沈、淮海和平津这三大战役成功的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让国民党的势力削减了大半。
所以林晓霖的提议还是十分有必要的,第四野战军无论放在合适,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过错,就导致其他的英雄被埋没,导致那些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英雄被遗忘。
洪学智当即编写乐一套方案,提交给了中央,并且再次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很快,四野的军史编纂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为了更加详细清楚的还原四野的历史,编纂人员走访了许多曾经在四野中当兵的将士们,才敲定了最终的编写方案。
与此同时,平津战役纪念馆的修建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这原本应该是一件令人喜闻乐见的事情,可很快他们就在选址上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平津战役纪念馆应该建在哪里?
有人认为虽然这场战役是为了解放北平才发动的,但是北平最终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实际上只攻打了天津,所以纪念馆应该修建在天津。
也有人认为既然是解放北平的战役,纪念馆应该建在北京。
但当时北京的纪念馆数量基本上已经饱和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建在北京并不合适,所以最终这个纪念馆还是建在了天津。
1995年,在北京军区的带领之下,北京政府部门和天津政府一起出动,在天津市的红桥区完成了纪念馆的奠基工作。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纪念馆完全落成,陈云就因病离世了。
1997年,平津战役纪念馆终于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下成功建成,并且举行了开馆典礼,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特意赶到天津,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建成进行了剪彩仪式。
这座占地只有4.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和军威这四部分组成,从前厅到后馆,完美的展现了平津战役前后的艰辛历程,聂荣臻元帅还亲手为专题馆写了馆名。
从指引的大厅走过去,放眼望去,几乎都是曾经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曾经使用过的文物,指引图上是对那段历史的详细描述,以便于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这场战役及其产生的影响力。
走进指引厅中,仿佛就置身于那场热血奋战的战斗,浓烈的革命氛围总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候的热血和激情。
其中还有一些馆藏的文物,能够看出来那个年代的革命志士,在面对战争之时的从容不迫和坚韧不屈。
而第四野战军的编撰工作原本因为林彪而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洪学智请示过陈云的意见之后,编撰工作也顺利的推进了下去,终于顺利完成。
这部包含着第四野战军全部事迹的军史也成了官方第一份正面进行记录描写的资料,全篇一共13万字,将第四野战军从建立到后来的作战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
从第四野战军部队的组成,到后来的参加解放战争的历程,参与平津战役的过程,无一不是真实的展现。
正如陈云所说:“实事求是的写,真实的历史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中不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四野,也客观的展现出来四野时期的林彪。
这本书出版之后,林晓霖心中异常激动,多年的夙愿得偿所愿,也算是了了她的一桩心事。
后来林晓霖特意到陈云的墓前,对其表示感谢,尽管她和父亲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当年那些在第四野战军中的英雄终于有了名字,这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