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官员的收入滋生了当时的腐败(短文)

今天读到《明朝那些事》朱元璋时期官员薪水收入部分,对于当时官员贪污的事情有点意思。

一、官员收入低,花费多,滋生腐败

当时的官员收入非常低,普通的县级官员俸禄才7.5担米,还不全是米,还包含部分银票,而这银票还通货膨胀得厉害,着实收入低,看到这收入,我们也是很吃惊的,这点收入怎么活哈。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除了自身的吃穿用度外,围绕他的人就多,自然花销也多。

自然也让很多官员动了歪心思,打起了腐败的幌子。

二、腐败方式很特殊“折色火耗、淋尖踢斛”有意思

折色火耗就有点‬像‬给‬金银首饰‬清洗‬,总的‬落下点‬什么‬,还有‬就是‬折损‬、损耗‬也‬就‬算在‬里面‬了‬,这‬就是‬所谓‬的‬捞油水‬。

折损的度确实不好控制,自然也就带来了灰色收入的地方。

淋尖踢斛则是‬用来‬称‬缴纳‬税收‬的‬尖‬形‬物件‬,大家‬为了‬足额‬称‬重‬,就弄‬得‬比较‬满‬。许多‬官员‬就‬想到‬了‬在‬称‬物‬斛‬上‬下‬文章‬,想到了‬临门‬踢‬一脚‬,让‬上面的‬谷物‬掉落‬下来‬,然后‬不让‬减税‬者‬取‬,捞‬这部分‬油水‬,你看‬,这‬官员‬的‬智慧‬发挥‬到‬一定‬程度‬上了‬。

整个前期官员都充斥着这样的灰色收入链条。

三、虽处浑浊,一身清廉

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官场氛围不良的情况下,也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官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比如海瑞、吴琳等等,都是清廉的官员,也受到了后人的赞扬。

吴琳更是在退休后亲自耕种,当有官员来查看他,问询他家路时,田中老者竟然是吴琳本人,一点都不像退休高官的样子。

清官留名青史,贪官则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