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禹迹图

伪齐阜昌七年,即公元1136年所刻《禹迹图》:

南宋时禹迹图刻石

《禹迹图》被西方汉学家李约瑟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现存的《禹迹图》有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南宋时刘豫政权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另一幅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刻石。这两块刻石图名、比例尺、内容基本一致。西安《禹迹图》石刻地图原置于凤翔府岐山县的县学中,刻于《华夷图》同一石碑的反面。图面长约80.5厘米,宽约78.5厘米,描绘了宋朝时期中国的全景。图上手方框内题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注明了图名、比例尺、地图内容和时间等,相当于现在的“编辑说明”。


《禹迹图》基本为正方形,方位以北为上,定向上北下南,与现代地图一致。该图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横方七十一,竖方七十三,全图总共有五千一百一十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每方折地百里,换算成比例尺相当于1:500万。图中河流的位置、走向以及海岸轮廓线与现代实测编绘地图非常接近。

“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一种传统的绘图方法,是在地图上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绘成方格网,并以此来控制地图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离,其制图原理是将地表面视为平面,把地表面的各类要素利用方格网控制,按一定比例(如“每方折地百里”“方括十里”等)缩制到地图平面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胡邦波认为:“它(计里画方)具有方位投影和按比例缩小的性质,所表示各地物之间的距离是水平直线距离,符合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提出的六项制图原则——‘制图六体’”“这种我国古代地图学传统的制图方法,在世界地图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