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怀邠路上
郑鼎文
岐山县城有一条路叫怀邠(豳、彬)路。走在这条路上,我总会想起古公亶父“仁义得国”的经典故事。
《史记,周本纪》载:“公叔祖类去世后,儿子古公亶父(dǎnfǔ)继位。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扰,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反击。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于是带领家众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携幼,又都跟着古公来到岐下。以至其他邻国听说古公这么仁爱,也有很多来归从他。于是古公就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来办理各种事务。民众都谱歌作乐,歌颂他的功德。”
这就为后来周人发展壮大,“百里而王天下”奠定了基础。此事深受孔子称赞,认为这是仁义得国的典范。《诗经·大雅·绵》便是太王创业于周原的壮美史诗。
可见,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古公亶父(周太王)给我们的印象是宽厚仁慈,非常珍惜民众的生命,宁愿选择迁移,也不愿发生战争。由此看来,古公亶父之德在于以人为本,而财产、土地则次之。
关于古公亶父之德,《诗经·大雅·绵》的注疏中有多种相似的说明,如《书传略说》就这样记载:“狄人将攻。大王亶甫召耆老而问焉,曰:‘狄人何欲?’耆老对曰:‘欲得菽粟财货。’大王亶甫曰:‘与之。’每与,狄人至不止。大王亶甫属耆老而问焉,曰:‘狄人又何欲乎?’耆老对曰:‘又欲土地。’大王亶甫曰:‘与之。’耆老曰:‘君不为社稷乎?’大王亶甫曰:‘社稷,所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耆老对曰:‘君纵不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大王亶甫曰:‘宗庙,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遂杖策而去。过梁山,邑岐山。周人束修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
此类注疏多见于秦汉间学者的书记,例如《毛诗正义》、《吕氏春秋》等书中。
这里所说的狄人,就是指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当古公亶父所领导的以农业为主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以后,强大的戎狄族感受到了威胁,决心将其赶走,便一次又一次地侵扰,非欲除之而后快。
当古公亶父弄清戎狄族的最终目的是想霸占这块土地时,虽说心中不舍,但他明知一旦发生战争,双方都会造成重大的生命损失,便咬咬牙,宁可丢掉土地和财产,也要避免战争。此时,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质问打算迁移的古公亶父:“君不为社稷乎?”这一时期的社稷指的是土神和谷神,也就是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那时候的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代表国家。
从《书传略说》的内容看,对于财产、土地和人民,在古公亶父的心目中是有一个顺序的:人民是最重要的,土地次之,财产更次之。在严酷的重大选择面前,古公亶父为了保护、保存追随他的民众,果断地放弃了土地和财物,建立了“不得”的模式,也就是建立了“德”文化。他的“不得”立足于对民生的关切,是其祖先后稷的“生”民和公刘的“厚”民的再进步。中华祖先的良政是以民生为第一位的。
易曰:良性的政治是“君子以容民畜众。”这里强调的,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宽容。礼曰:良性的政治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在此,是把君民一体作为政治的理想状态。孟子曰:良性的政治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非凡的见解是对古公亶父之德义的升华。
古公亶父的德文化是把人民利益置于财产、土地之上的。这样的顺序,在后世孔子的学说中都有所表达。在墨子的兼爱论中,说得更加透彻。。
古公亶父的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德治。不过,这里的“德”是与“得”相对立的,“德”即“不得”。以“不得”实践“德”。所谓“不得”,就是为了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宁愿失去土地和财产,即使自己不当国君也无所谓,这才是真正有“德”。在古公亶父看来,为了保住土地、财产和自己的地位而无视民众的生命,就是无“德”。理解到这个程度,我们就会充分感受到古公亶父的可爱、可敬、崇高和伟大。
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应该说根子就扎在古公亶父(周太王)的德文化中。
据传岐山县城的北大门曾叫怀邠(豳、彬)门,就是表示对豳地那段历史的怀念。而彬州市南大门则叫望岐门,用以表示对由豳迁岐的仁君古公亶父的缅怀。怀邠路的来由就是这样的。
如今,走在怀邠路上,想着当年周太王由豳迁岐的英明而仁慈的选择,想着他宁愿失去土地和财产、自己不当国君也无所谓,也要保护民众生命安全的思想理念,想着他的宽厚仁德,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生出无限的感慨。
岐山县城南大门广场的“凤鸣岐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