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找周总理谈话,周总理认真听完后,立刻撤销一个机构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为了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全国计划会议,并期望在这次会议后进一步改革政府机关的运行方式。

作为会议主持的周总理意识到,要立即开展“机关革命化”,而这一改革首先就要对自己“开刀”。不过还没等周总理开始改革,毛主席就主动找到周总理谈了一次话。

周总理

在谈话期间,毛主席对周总理开了一句玩笑话,却让周总理十分认真。谈话结束后,周总理立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撤销掉了总理办公室。

那么为什么周总理会因为毛主席的一句玩笑话就撤裁总理办公室呢?这件事情又为周总理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总理

毛主席的一句玩笑话

1965年,为了能更好进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国家出台了新的国务院建制。而一些关心政治的人们却惊讶地发现,作为协助周总理处理国家大事的重要部门,总理办公室突然消失了!

作为一国总理,每天都有着巨量的政务工作需要处理,没有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协助是不行的。因此在建国之初,中央就成立了总理办公室,人数最多时曾一度达到了20人的规模。

尽管如此,可每天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方的文件、请示报告、统计报表等不计其数,因此周总理和他的秘书们总是要不分昼夜地进行工作。

1957年年底,为了响应国家政治经济改革,总理办公室曾进行了一次大的精简。周总理将一半的人员调到各部门支援,只留下了9位秘书协助工作。

在周总理有条不紊,细心谨慎的工作作风影响下,总理办公室的成员们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事事落实,从不延误。既然如此,那为何总理办公室会在1965年的国务院建制改革中突然消失了呢?

让这一国务院重要机构“消失”的一大原因,就是毛主席的一句玩笑话。

1964年年末,毛主席找到了周总理进行谈话,期间提到了由于一位领导同志的两位秘书的差错,直接耽误了一件大事。毛主席有些不高兴地抱怨道:“秘书太多会误事!”

这不由得让周总理心中一紧,秘书最多的机构,可不就是自己的总理办公室嘛!分别之时,一向喜欢开玩笑的毛主席对周总理调侃了一句:“你留那么多秘书干嘛,让秘书牵着鼻子走。”

这句话让周总理再一次动了撤裁总理办公室的心思,他明白毛主席这句话不过是关心他,希望他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让自己轻松一些。

但目前来看虽然经过了精简,但总理办公室的体量依然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周总理当即决定,撤裁总理办公室。

毛主席与周总理

周总理和他的秘书们

其实总理办公室的的确确是有意义的,周总理的工作非常繁忙,因此需要人帮忙处理工作。

而即使有了这么多的秘书,他每天都还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倘若有重要问题发生,更是会不分昼夜地进行处理。

由此就能看得出,这个办公室里的成员们完全不可能清闲,相反每个人都忙得非常厉害。

尽管能调到总理办公室的秘书们都是各部门抽调而来的精英,可由于工作事关国家,因此周总理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他无数次叮嘱每一位秘书:“要熟悉全局工作,不要‘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因此办公室的秘书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还要熟悉全局工作,以确保政府工作始终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对办公室的每一位秘书来说,这份表面无比荣耀的工作,绝非是一件易事。

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联系,周总理和每一位秘书之间都安装了电铃,约定了特殊的“联络信号”:

按一下外事组办公室的电铃,那就代表着找马列同志;按两下就是陈浩,三下就是邓光......这一条条特殊的热线将总理和秘书们串联起来,让总理办公室始终能够快捷高效地运转着。

尽管如此平日里的工作压力十分大,但这群秘书们却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因为他们亲眼目睹着周总理有多么辛劳。作为国家的中枢神经人物,周总理整日都是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他的办公室,经常在深夜一两点时分依旧灯火通明。然而人并非是机器,过于疲惫的周总理,有时也会打盹犯困,将手中的笔误戳在文件之上。

每到这个时候,周总理就会站起身来,用热毛巾擦脸来缓解疲劳。随后抹上清凉油提神,在困意退散之后,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工作时间都如此辛劳,他还要将自己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一再压榨。

周总理为自己的秘书们定下了两条规矩:

  • 如有国家大事发生,立即报告
  • 毛主席找他的时候,立即报告

即便这时他正在睡眠中,或是刚服下安眠药准备休息,秘书们都要立刻将他叫醒。每一位与周总理共事过的同志,无一不被他的工作精神所折服。

曾任国务院外事部副主任的廖承志回忆,一次周总理与他们讨论港澳问题,周总理突然向廖承志提问:“香港与九龙的总面积是多少,你知道吗?”

廖承志与周总理共事多年,对周总理的性格再了解不过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周总理不会因此而生气。但如果抱着“糊弄”的态度不懂装懂,那就周总理准要发火。

因此他老老实实地摇头,身边负责港澳工作的工作人员见无人应答,便脱口而出“大概十几万平方公里。”

“滑稽!”周总理听罢立刻变了脸色,立即斥责道:“浙江省的面积才多大?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决不允许这样蒙骗!”在周总理的身边工作,容不得一句“可能”、“大概”、“也许”等模糊词汇。

廖承志

对秘书的严格或者训斥,更多是因为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并非是不近人情。与之相反的是,在平日里,周总理对秘书及身边的人是十分温和、照顾的。

由于汉语和外语有着很大差别,再加上汉语有着大量的典故和成语,因此有时候翻译这些句意就十分麻烦。就比如毛主席在与外宾交谈时,成语和历史名句信手拈来,但要想将其翻译的生动形象就很困难。

而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翻译人员却没有这种顾虑,这是因为周总理精通外语,自然能体会到翻译人员的苦衷。在与外宾交流时,他都尽可能地会采用直白、通俗的语句,以免翻译人员作难。

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回忆道,在他刚刚被调入总理办公室时,一些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周总理并没有斥责他,而是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隙,在深夜为他写下了一封批示信。

童小鹏

这封信是在一张旧信封的背后写的,上边写着周总理对童小鹏提出的建议和关切。童小鹏按照周总理提出的意见重新调整了工作,顿时感觉之前的问题迎刃而解。

这让童小鹏十分感动,周总理总是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在细节上给予温暖。他将这封信郑重地珍藏起来,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宝贵的革命文物。

总理办公室在周总理的带领之下,高效稳定地运转着。每天都从各地收到文件,再经他们之手发往全国,带动着全国的高速发展。每每提起总理办公室,就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

既然周总理并非毛主席口中“被秘书牵着鼻子走”的懒官,总理办公室又那么重要,为何周总理还是要将这一部门撤销呢?

毛主席

撤销总理办公室的始末

1956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总理办公室的人数也达到了20人之多。这么多人员没有一个是“闲职”,都有着自己要负责的岗位,但周总理还是进行了第一次精简。

这是因为当时各领域工作人员匮乏,为了能够支援工作,周总理就将一半的秘书调到了各大战线之上。秘书一下锐减了一半,落在每个人身上的职责就更多了。

因此,总理办公室停止了分管副总理的日常事务,专门为周总理一人服务。到了1964年下半年,为了能够充分解放生产力,国家已经对各机关进行了逐步精简改革。

然而由于先前为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的机关建制过于庞大臃肿,一些部门和地方机关的精简工作越来越难做,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让周总理十分忧愁,为了推动精简工作持续进行,他便有了对“自己动刀”的想法。

7月29日,周总理召集总理办公室秘书进行了一次会议,传达了毛主席提出的“机关革命化”精神。为了避免官僚主义盛行,机关办事效率降低,机关革命化势在必行。

但是要想取消这个重要而有效运转中的部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周总理一直在为此而作准备。而毛主席的那句玩笑话,就成为了周总理下定决心撤销总理办公室的“东风”。

然而实际上,总理办公室的人数之多,恰巧说明了其职责的繁重性。但为了能够推行机构改革,周总理只能以身作则,先从自己身边开始做起。

为了能让秘书们提前适应办公室撤销之后的工作,周总理在6月份就鼓励他们深入基层,磨练自身党性和体会社会情况。

1965年1月4日,周总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取消总理办公室的决定。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总理办公室就这样干净利落地撤销了。

在撤销之时,周总理略显伤感地对着共事多年的秘书们说:“咱们一块吃顿饭,照个相吧。”

酒过三巡,总理端起酒杯,心中的不舍溢于言表。他的目光缓缓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秘书。这些秘书,无疑都是极为优秀的,在新的场地一定也可以大显身手。

周总理深吸一口气,对着身边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说道:

“从我这里离开的同志,你一定要给予很好的安排。没有安排好的不走,仍是我这里的人!”

王亚志是总理办公室的最后一位秘书,他才刚到总理办公室半年,就遇到了这种事。每每提及此事,他都十分遗憾:“我运气不好,仅仅半年就赶上办公室裁人,和总理还没有朝夕相处的经历。”

总理办公室解散后,昔日热闹的西花厅(办公地点)变得有些冷清了起来,只重新设立了一个总理值班室。六十七岁的周总理身边,这时仅仅剩下了一两名秘书,终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周总理的劳累,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最有发言权,曾任总理办公室秘书的马列对此深有感触。身兼多项重要职位的周总理,只要是关于国家的,几乎都要与进行处理。

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所有来自前线的电报,都要先送到总理那里过目。周总理就这样一篇一篇地翻阅、回复着,前线几乎所有重要的作战部署都是在总理起草的。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志愿军将士们光荣班师回国,而周总理则更加忙碌了起来。不仅要处理国内事务,还要再三斟酌战后的谈判。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周总理本就不好的身体,立刻垮了下来。

毛主席心疼周总理,特意批了他两个月的假期,想要让他好好休养身体。但倔强的周总理才仅仅休息一个月,就再次拖着病体奔赴北京,继续投身到国家工作中了。

总理办公室撤销之后,周总理的压力骤增,每天所需要处理的政事更加繁重。由于长时期缺乏睡眠和疲劳过度,周总理身患了严重的心脏病,每晚睡前都要吸氧。

尽管如此,他仍旧坚持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担子之重、事务之繁琐无人能比。其实他又何尝不想休息,但每每想起国家民生之事,他总忧心忡忡。

毛主席与周总理

面对工作人员的劝告,他总和蔼一笑,温和地说道:“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新中国成立十八周年国庆之际,周总理受邀为国庆节题字。

“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八周年”,短短的一行字,他却未能如愿写出。因为此时他的身体极度衰弱,导致手抖不已,尝试着写了两次都没能成功。

至此之后,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日下,病情逼迫他逐渐放下了一些政事。可但凡是自己身体稍有好转,或是别人处理不了的繁琐之事,他仍然坚持事必躬亲。

1974年,周总理身上的膀胱癌细胞开始扩散,他的病情持续恶化。尽管如此,按办公记录统计,他仍有一半的时间将工作时间保持在18小时以上。

周总理也明白,病魔开始逐渐侵蚀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已经极度消瘦。可在给毛主席写的报告中,仍坚定地表示:

“我体重还有六十一斤,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一切正常......”

一次,周总理拖着病体虚弱地散步,突然询问起身边的医护人员:“我还能坚持多久?”看医护人员慌乱紧张的神色,周总理严肃地说道:“你们一定如实告诉我,我还有很多工作要交代。”

朱老总、周总理、毛主席在机场

身边的医护人员无不垂泪,他们不忍欺骗总理,但更不忍心将那个事实说出来。周总理恢复了和蔼的笑容,他明白了,轻声说道:“不用说了。”

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周总理对生死之事看得十分平淡,他只惋惜自己不能再继续工作了。面对外宾对他的身体的关心,周总理幽默而坦然地回道:

“我已经收到了马克思的‘请帖’了。”

进入1976年以后,周总理的病情急剧恶化,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昏迷状态。1月7日深夜,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他吃力地睁开眼睛,看到了病床前守着的吴阶平大夫。

周总理用极其微弱地声音说:

“我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是周总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在弥留之际,依然想着先人后己。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终年78岁。这一噩耗让全国上下悲痛不已,毛主席听闻后几天茶饭不思,常常坐在沙发上默默垂泪。

周总理送别仪式当天,北京百万群众纷纷自发走上街头,十里长街,望哭哀恸,全国各地人民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民公仆。

按照周总理生前的遗训,他的骨灰被妻子邓颖超撒在祖国的大地上,默默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这位为新中国奋斗了一生的伟人,永远的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向周总理致敬!

对于周总理撤裁总理办公室的做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