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援助新中国建设,力度前所未有,7大项目关系中国后续发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赫鲁晓夫作为曾经苏联的领导人,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尤其是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

只是我们还得是需要感谢他曾对新中国发展所做出的的一些支持和援助。

那么他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帮助呢?

史无前例的援助,改变了百废待兴的中国工业基础

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在他执政伊始,就给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送来了七大项目,分别是。

苏联提供中国急需的粮食和食糖,帮助解决中方粮食短缺问题,帮助中国建设急需的重工业项目,解决国家关键发展问题;

主动提供5年期的巨额无息无担保贷款满足中方资金使用;

全面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的《秘密补充协定》;

主动调整中方人民币和苏联卢布的比值;

转让双方合资经营公司里面的俄方股份给中方;

原子能方面,除无偿提供核心技术外,还帮助培养人才,帮助建设核工业体系,抵御美方威胁;

主动将旅顺的苏军海军基地连同大量设备全部送给中方。

这些项目的实施,无疑从根本上加强了新中国的力量,壮大了新中国的实力,让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些项目的实施,让中国受益匪浅,即使之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这些合作项目却继续发挥出了关键作用,帮助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那作为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为何要做这么大的决心,为中国建设出这么多力呢?

很多人都对此迷惑不解,尤其是西方的领导人,因为他们从没有见到过有哪一国肯给自己的邻国这么大援助的。

这笔191亿元的援助资金,约占苏联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是地道的大手笔

这笔巨额的援助不仅让西方领导人感到目瞪口呆,连苏联领导人内部都有反对的声音。但赫鲁晓夫不顾反对,强硬地批准了该项计划,并交付实施援华项目。

在中方国防军工企业的援建项目完成后,苏联为了支持中方的经济建设,将这些技术能有效传承下去。

还特意派出一批顶级专家帮助中方培养出本土人才,额外建立起了一批高等专业院校,填补了中方技术的空白。

不仅给了中国“大鱼”,还给了“捕鱼技术”为了一步到位还帮助培养卓越的“捕鱼能手”。

为了加快人才培养,苏联还接收了一批来自中方的人员到莫斯科等地进行培养。

苏联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不仅协助我国建设各种急需的重工业企业,还在军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有效打击美国和蒋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势,动辄派遣武装飞机骚扰沿海区域,赫鲁晓夫派出了苏联空军进入我国境内。

除了传授必要的军事技术外,还亲自协助我军共同抵御美国飞机的多次侵扰,保护了中国。

在当时,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工业、军事等方面都需要全面的发展。

正是由于苏联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全力帮助,才使我国开始逐步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无论是工业经济发展还是国防建设都有目共睹,不仅成功实现了自主防卫,也为日后发展夯实了基础。

两厢情愿的帮助,增强了共产国际力量

赫鲁晓夫为何要如此慷慨呢?他的目的究竟何在?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赫鲁晓夫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苏联国内外局势说起。

从国际形势来看,1945年在中苏美英等国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大战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后终于在日本投降后结束。

作为同盟国的美苏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此时开始内卷起来。

首先是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1946年3月5日利用访美的机会,发表了臭名昭著的铁幕演说公开撕裂世界。

这篇演说标志着东西方世界开始由合作转为对抗,并用冷战的形式一直到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为止。

一年后杜鲁门又在3月12日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正式将世界划分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从此,正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冷战,给世界的和平蒙上了阴影。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原本被殖民主义奴役的众多国家开始觉醒,纷纷发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随着战争的胜利,很多国家挣脱了殖民者的束缚,赢得了胜利,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以老牌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显不甘心退出这些殖民地,妄图继续霸占他们的领土。

然而,由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以强有力的手段加上这些国家内部工人阶级的崛起,有效打击了这些殖民势力。

1947年为了壮大西方势力,拯救战后的资本主义力量,面对战后的巨大战争创伤,美国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并于当年7月开始实施。

事实上,在前面两年,美国已经投入了90亿美元,支援西欧国家恢复建设,这份重建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

为了接受美国的援助,西欧各国在美国的帮助下成立了新的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之后,美国开始实施该计划,先后投入了13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战后重建。

这些资金的注入,很快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在支援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从经济复苏后的美欧贸易中得益。

这些情况,苏联都看在眼里,知道了这种支援不仅仅是一项支出,对于投资国来说也是一项非常好的项目。

不仅振兴了被投资国的经济,赢得了口碑和友谊,还可以通过贸易等形式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

同时,苏联也明白,美国人之所以不计成本投入资金支援西欧国家,其根本目的还是想千方百计遏制苏联。

他们的目的是想利用经济恢复后的西欧国家一起对抗苏联。

还在战争时期,美国人乔治·凯南已经提前预测到战后的世界必将形成两极格局,开始酝酿应对之策。

战后的一些西欧国家,随着苏联影响的加大,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势力得以迅速崛起。

尤其是法、意两国,共产党一度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成为第一大党。

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让苏联看到了国际共产势力蓬勃兴起的希望,也让美欧国家感到了“共产主义崛起”的危险。

1948年4月3日美国总统批准了欧洲复兴计划,签署了设立经济合作总署的文件。

斯大林坚决反对这项计划,认为这将危害共产国际阵营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大大削弱苏联的发展,破坏了世界和平。

为了反对这项计划,他也提出了类似的莫洛托夫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这一机构也得以同时推出。

在军事上同样出现了两大阵营,先后成了北大西洋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遏制对方,抢占世界霸权。

而当时刚组建成立国家的中共,也非常需要苏联的帮助,百废待兴的局面,也确实需要苏联老大哥扶上战马,送上一程,所以说是中苏双方两厢情愿的产物。

中苏合作,开启了两国的蜜月之旅

经历了战火纷飞,中国虽然物资极其匮乏,经济也有待发展,但毕竟是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是美苏两国争相争取的对象。

在美苏两国忙着瓜分世界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国共两党也正处于热战之中。为了争夺中国这块大蛋糕,美苏两国分别支持了国民党和共产党。

后来,共产党打赢了这场战争,正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员,成为重要的核心之一。

北大西洋公约的成立,让苏联政府如芒在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生存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压。

作为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为了获得中方强有力的支持,也出于壮大共产国际声势,增加与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对抗的资本,而不惜代价采取了全面扶持中国的政策。

另外,苏联这样做,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避免他们成为敌对势力集团的一部分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还在国共内战正酣时,美国就已准备了两手策略,在全力扶植蒋介石的同时,还在打中共的主意,希望能拉拢中共。

在中共取得压倒性胜利后,美国对中共抱有一丝希望,并没有马上撤出中国,并表达了想同中共建立友好关系,保留驻华使馆的愿望。

斯大林获悉后,为了打消美国拉拢中共的主意,积极劝中共趁早成立中央政府。

中共原本的建国计划最早也要到1950年元旦后,另外还要看一下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具体再予以确定建国的稳妥方案。

但苏联竭尽口舌之能,主动提出帮助中共建国,提供所需资源,并以国家一旦不成立,会出现西方势力干涉的危险。

中共出于多方考虑,听从了苏联的建议,将建国的日期提前到了十月一日,当时,整个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中,尤其是西南还没有结束战斗。

为了帮助中国,斯大林主动提出对我国进行经济援助,亲自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派出专家帮助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建设提出了建议。

1950年,毛主席亲自到了苏联老大哥的首都莫斯科进行友好访问。

在这次访问中,到处弥漫着中苏两国友好的氛围,两国还达成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答应低息贷款中方给中方三亿美元还提供了一些援助,包括一些中方急需的仪器等商品以及大量的各种工业原材料等物资。

1951年朝鲜战争正式爆发,为了有效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苏联大力支持了中国,加大了援助力度。

1952年,斯大林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又一次批准了总额为八百五十多万卢布的低息贷款。

苏联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国的建设,也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对朝鲜政权的帮助。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赫鲁晓夫就不顾苏联国内的多位领导人反对执意全力帮助中国建设。

当时就提出了“156项目”这些项目中,苏联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建设了一大批中方急需的生产工厂。

斯大林在1953年3月逝世,赫鲁晓夫成功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而一向豪爽的赫鲁晓夫也帮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其中就有苏方直接援助的各类项目达156个之多。

在当时,赫鲁晓夫政府自掏腰包帮助中共落实这些项目,一大批专家跟着援助项目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全方位工业建设。

从54到57的三年内,苏方派遣了5000多名各专家来华,参加援助项目建设

1954年,为了加强中苏两国合作关系,共同加强共产国际力量,作为老大哥,赫鲁晓夫亲自来华访问。

这次访问,直接批准了长期贷款达5.2亿卢布,缓解了中国的资金压力,这些项目的实际价值将近百亿卢布。

随着苏联援建的“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也初步建成了,为此后的工业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把中苏关系带进了蜜月期。

结语

后来,中苏两国因为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以及在共产国际内部事务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最后导致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赫鲁晓夫之所以大发慷慨,其实也藏了他的私心。

他利用他的援助,希望在中国南海建立军用电台。

虽然他的出发点似乎挺合理的,为了帮助中国抵抗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海军骚扰。

但他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在南海建立近海制海权,通过限制中国海军的发展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另外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态度也与我国大相径庭。

毕竟斯大林长期对中国的发展建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

多方面的原因最后导致两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而两国关系的最终缓解,也是一直到苏联解体前后,戈尔巴乔夫的访华,才得以全面恢复。

可无论如何,赫鲁晓夫对新中国的援助还是有目共睹的,而其是非功过也自有历史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