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到1980年,在贯穿于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建设中,国家在三线地区的总投入达2000多亿元,其在中西部的投入占国家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
在霍山县落儿岭镇当时这个人烟稀少,条件十分艰苦,但三线建设者的精神世界很充实,精力很充沛。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一砖一瓦搭建起一座座厂房,一草一木修建好自己的家园。
在大山之中修建了这处规模宏大的三线军工厂。研究所宛如一个小社会,厂区、科研楼、生活区、大礼堂、医院、学校和招待所等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
当时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
整个厂区依山而建,沿着台阶层层上去,曾经的食堂、俱乐部、电影院等建筑,依次出现在眼前。那时军工厂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工厂每星期都要放电影,每月都要组织活动,逢年过节更是热闹沸腾。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工厂的生活却像是人间天堂一样。每到周末,县城里都会有人赶几十里路到工厂看露天电影。
而随着基地的外迁,设备被统一拆除带走,但是搬不走的老厂房、住宅区,大多数建筑、设施处于荒废状态。
除少数房屋还有退休职工和附近村民居住外,绝大部分都是无人管理,任其荒废,长满杂草。许多居民楼、办公楼,墙面破旧,严重的有垮塌的痕迹。
狭长的道路上,两边杂草丛生,树木丛生,高大的灌木丛早已攀附在楼房之上。厂子已经废弃,宽阔、平整、热闹的水泥球场已不见踪影,旧日的模样荡然无存。
时光如梭,曾经属于那个激情岁月的三线建设,已经离我们远去。数百万是生命,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