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生命垂危时,身上最多同时插着17根管子,吃饭也只能通过管子鼻饲直接送到他的胃里。他身上的病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尽管如此,周总理仍工作到最后一刻,临终前急召罗青长。那么,当时的周恩来和他说了些什么呢?这个人是谁,这个人为何要在最后一刻急迫地召见他呢?直到17年后,罗青长才透露了与周总理的谈话内容。
罗青长秘密战线上的人物
苍溪作为红色革命的基地,为革命输送了不少优秀青年。在上学期间,罗青长就参加了共青团从事地下工作。1934年,16岁的罗青长与23名小伙伴一同加入了红军。之后告别家乡,跟随大部队开始长征。
右罗青长
他参军之后面临的第一次考验就是长征,对于一个年仅16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考验实属太残酷。尽管年纪小,但他还是加入了长征的队伍没有半点退缩。
一路的长途跋涉让他受不了,总是走着走着就能睡着,一次在草地休息之后,他迷迷糊糊地跟上,直到走到半路才发现枪丢了。
正当他急得不知所措的时候,大队长指导员傅崇碧带着枪走了过来,严厉地斥责他:
“罗青长,死人也要守着四块木板,你这个当兵的怎么把家伙丢了。”事后,每当罗青长想起这件事,都羞愧不已。
当然,在长征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还有条件和环境的挑战,以及敌人的追杀。
当他们驻扎在大金川的时候,罗青长与另一名战友去寻找妇女独立连的时候,却发现三十多名红军女战士全部被敌人枪杀,其中还有一位他认识的女战士。
这是他参军之后所见到的最震撼的场景,这一幕让他终生难忘,他握紧了手中的手榴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们报仇雪恨。
之后,罗青长跟随部队到达了大金川崇华县的独松渡口,没曾想却遇到了敌人,部队立即与几人展开了剧烈的斗争,敌人的鲜血溅在他的脸上也毫不畏惧。
战士于桑受伤后,大家争相帮他包扎,于桑微微笑着抹了抹脸,罗长青记住了这一幕,心中对革命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长征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也让不少战士每到一地都长眠在那里。有一个小战士非常活泼,是部队里的开心果,但在过草地时,也牺牲在了那里。
临终前,他拉着罗青长的手,期盼地说道:
“罗青长,我不行了,你们去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吧!”
在此后的几十年来,罗青长从未忘记过,而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他。
从1938年开始,罗青长被派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开启了他的“地下”工作。
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机要秘书,实际上是负责办事处的保卫工作。
1939年,罗青长打入内部,在大特务头子吴德峰的领导下工作,从事情报系统的搜集和传递。
当时,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驻地成为了国民党的心头大患,因此,特务日日潜伏在周围寻找着漏洞和借口准备下手。
但在罗青长的布置下,每次都能逃脱检查。与此同时,罗青长还与驻地保持着联系,特务也有次听到了异常电波,但每次来搜查都没找到什么,而这也是罗青长的功劳。
罗青长
这些年来,每当敌人或者自己人出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
有一次他得到消息与自己联系的人动摇后,他不顾个人安全,为了党的秘密文件,越过警戒线,从联系人取回了秘密文件,将其安全转移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1941年,罗青长被调回了延安,进入了我党情报机关的核心部门,协助李克农掌握对敌情报斗争。罗青长所撰写的关于“三青团”的报告也得到了毛主席夸奖。
在延安期间,罗青长也每天都会及时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提供敌人的情况,全面掌握着敌人的调动情况。对此,毛主席非常满意:“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罗青长的情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从未被敌人察觉,在中共情报人员中的许多国民党高官和将领,也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罗青长
之后,罗青长仍发挥所长担任中共情报部门要职,还参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等重大事件的侦破。
1963年,还跟随刘少奇出访柬埔寨,担任前方安全领导小组的组长。罗青长的情报工作在党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徐向前元帅也曾评价:“罗青长是我党情报侦察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然而,对于自己的工作,罗青长也从未沾沾自喜,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这样说道: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队伍,能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为革命竭尽绵薄之力,是我此生之大幸!”
周恩来
那么,周恩来和罗青长又有什么联系呢?周恩来临终前为何急召他呢?
周恩来临终前急召罗青长
1975年9月4日,周恩来看到新出版的《参考消息》上转载了香港《七十年代》编辑部的一篇文章《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文章中,蔡省三对蒋介石的去世,分析了台湾局势以及关于蒋经国的情况。
周恩来看后在其中嗅到了一丝机会,多年以来,周恩来密切关注着台湾问题,而临终前,台湾问题也成为了他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件事。
周恩来特意批示罗青长和钱家栋,弄清楚蔡省三的谈话内容,当时的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尽管身体已经不由他,但思想还是非常清楚的。
于是他在批示中签上自己的名字后,艰难地写下了“托、托、托、托”,这四个托字可见,周恩来对台湾情况的关注。
从上世纪30年代起,罗青长就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担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时,就已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了40余年,长期管理着对台工作。
1971年5、6月份时,周总理与罗青长等人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开会,期间罗青长就接到了邓颖超打来的保密电话,邓颖超小心地说道:
“小罗,你不知道,恩来现在尿里有血,你们工作不能搞得太晚,这件事不要告诉别人。”
身为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他自然知道将周总理的病情泄露出去的影响,而邓颖超能将这个秘密告诉他也是因为多年来对他的信任。
周恩来邓颖超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的卫士打来电话,说总理点名要见他。当时周总理的身体虚弱,还发着高烧,说话也不利索。值班的张树迎刚开始并未听清楚自己周总理的话,直到周总理复述一遍知道,他才知道是要见罗青长部长。
与罗青长联系之后,张树迎用总理的车将他接到了医院。
当罗青长赶到医院时,周总理又昏迷了过去,在外面等了二十多分钟之后,总理终于醒来,罗青长看着憔悴的总理心如刀割。
他硬撑着对罗青长说道:
“青长同志,想不到我一病,病成这个样子,今天还能见到你。”
但还没等总理说几句话,身体上的疼痛难忍,只能就此结束谈话。说完后,又很快昏迷了过去。罗青长在病房外等了半个小时后,总理也没有醒来,罗青长只好离开了。
罗青长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一面竟是与总理的最后一别。
这也是总理最后一次约中央部门负责人谈话。总理逝世后,罗青长担任了周恩来治丧办公室副主任,送别总理最后一程。
1976年1月15日晚,罗青长按照周总理的遗嘱,在飞机上将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国大地。
那么,周总理到底和罗青长说了什么呢?直到1993年9月,记者采访时罗青长这才透露了当年与周总理密谈的内容。
周总理交代他,不要忘记台湾人民,更不要忘了在台湾的朋友,像张学良、张镇这些人。
张学良
张学良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但张镇是谁呢?
1945年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和平将军张治中决定当晚在国民政府军委大礼堂举行鸡尾酒会庆贺,毛主席也在其中。
这天晚上,柳亚子来拜访毛主席,周恩来请他改日再见,并让自己的秘书李少石将他安全送回家,但在途中却遭到了国民党的偷袭,李少石身负重伤,当即被送到了医院。
周恩来得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毛主席的安危,但为了不让毛主席担心,也并未提过这件事。
他和毛主席交代了一声就出来安排事宜,这时他想到了国民党陪都重庆的宪兵司令张镇,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周恩来叫来张镇一起看望了去世的李少石,随后又陪同他一起将毛主席安全护送到了红岩。
毛主席和张镇握手
对于这件事,周恩来从未忘记,新中国成立后的他仍然不忘张镇,他曾多次对罗青长说道:“将来台湾解放了,对张镇在重庆谈判时期的这一功劳,一定不要忘记。”
然而,在1950年张镇将军就已经在台湾逝世,但周总理在临终前仍然牵挂着他。
在周总理临终前的前二十多天,他日日思念着那些曾与他共事过的台湾朋友,希望他们尽快回归祖国。
在会谈中,周总理还向罗青长交代,要把他的骨灰撒到黄河的入海口。
周总理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就是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他的骨灰撒到母亲河也算是回归了大地母亲。第二,周恩来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之后,通过海潮把他的骨灰带到台湾,和台湾同胞在一起,而这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那么,在这些年中,周恩来到底对台湾付出了多少心血呢?
周恩来情系台湾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央考虑到复杂的国际形势,于是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54年8月12日,周总理在民主人士的座谈会上提出:
“凡愿从台湾回到祖国的,我们是既往不咎,大家都有朋友在台湾,可以向他们做宣传工作。”
次月,中央在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宣传方针明确提出:任何人都允许弃暗投明,回到大陆来与家人团聚。
在这之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外交场合中,周恩来也多次表态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就曾对吴努总理说道,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允许外来干涉,只要蒋介石同意与中国的和平统一解放台湾,中国人民是可以宽恕他的,但他必须要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不能自称代表中国。
在这之后,周恩来也在公开场合中主动提出,希望能与蒋介石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希望台湾当局在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去北京同我们进行商谈。
至此,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工作开始进入寻求接触和协商的阶段。
为了加快祖国的统一,周恩来指示中央地方办公室,对蒋介石、陈诚等人的祖坟加以保护,对其尚在大陆的亲戚进行照顾。
蒋介石
在这之后,尽管对台工作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但蒋介石仍疑心重重,不相信我党。
周恩来和毛主席商议之后认为,解放台湾的任务不用太着急,或许可以留给我们的下一代解决。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等待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周恩来多番思虑后,决定做国民党元老的工作,作为争取台湾人士的一条重要渠道。
1961年3月,章士钊先生告诉周恩来,与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今年是他老伴的80大寿,但他却不能在大陆陪伴她,这让于右任非常伤心。
周恩来得知后,立即通知各部门为于夫人做八十大寿,他自己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而当远在台湾的于右任收到了周总理对他的关怀后,喜出望外,非常感动。
于右任
当然周总理对国民党元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于右任逝世前,曾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热切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同时,周恩来还嘱咐有关人士将奉化蒋介石的祖坟的照片寄往台湾,还让蒋介石的内兄照顾蒋介石在奉化的亲属和陈诚的家属。这些工作对台湾方面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台湾当局的一个重要负责人表示,他们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扰乱公共安宁和破坏秩序的事情,还说到进一步派人到大陆去谈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周总理
周总理以这样仁慈和亲切的方针,指导着他日后处理台湾工作。
1975年1月,周恩来带病来到长沙参加四届人大,毛主席提出要释放一批国民党战犯和美蒋特务。
回到北京之后,周恩来立即落实,决定首先释放25名战犯,释放后为他们安排工作。但在准备工作的最后,周总理还是提出了释放全部在押战犯的,最终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最高人民法院同意释放了293名战犯。
这些人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重获自由,所以当他们在释放的那一刻,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
与此同时,华国锋向全世界宣布,所有的获释人员,可以回台湾也可以在大陆生活。如若回台,都会发足路费为其提供一切方便,回到台湾之后愿意再回大陆的我们也都欢迎。
在这些获释人群中,他们的不少亲属都在台湾,但他们想到,如果回台很有可能会当做中共特务,连累亲人,所以大部分人决定留在大陆。
周恩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呕心沥血。
遗憾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都没能看到台湾的回归,所以在临终前,周恩来对邓颖超交代要把他的骨灰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以表示他要和台湾在一起的心愿。
不过,我们相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实现,以了却总理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