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小平要“全退”,聂荣臻委托王震带话:你这样做不妥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回忆父亲和聂荣臻之间的关系时曾说:“父亲和聂荣臻伯伯,是72年的革命战友,他们的友情亲如兄弟”。聂荣臻和邓小平是四川老乡,两人第一次相见是在法国。1919年,20岁的聂荣臻来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年后16岁的邓小平也来到了这里。两位四川老乡在异国相遇,说不出的高兴和亲切。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二人一起加入了共产党。

后来聂荣臻和邓小平又先后前往苏联留学。从苏联回国后,聂荣臻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后来二人都进入了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到达毛儿盖之后,邓小平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聂荣臻是红一军团的政委,两位四川老乡再次走到了一起,合作共事。1936年年底,身在甘肃庆阳的邓小平不幸得了伤寒。

当时红军的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的药物可用。只能靠老中医用草药慢慢治疗,病情越来越重,一点硬东西都吃不下去。聂荣臻非常着急,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此时东北军正和红军搞统战,张学良派人送来了不少慰问品,其中就包括一些罐装牛奶,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高级的食品了。聂荣臻看到这些牛奶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把这些牛奶全部留给邓小平。

靠着牛奶的营养和老中医的治疗,邓小平的身体慢慢康复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聂荣臻进入八路军115师任职,后来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邓小平进入八路军129师任职,担任政委,和师长刘伯承一起率部多次和日寇血战。解放战争期间,聂荣臻统率华北野战军在平津地区和傅作义交手。邓小平则成了中野的政委,率部挺进大别山,纵横淮海战场,之后又进军大西南,打得胡宗南抱头鼠窜。

这一时期,二人虽然没有在一起共事,但常有书信来往,彼此牵挂。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和邓小平都担任了重要职务。1952年,邓小平从重庆来到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住在了北京景山东北角上的一条小胡同里,隔壁正好是聂荣臻家。一道不高的围墙把他们隔成两家,墙上有一个小木门,打开门,两家就成了一家。

两个亲如兄弟的革命老战友,住在一起后,来往更加频繁了。当时邓蓉和弟弟飞飞才上幼儿园,每天放学后,开门就跑进聂荣臻家的院子里玩。聂荣臻和夫人张瑞华对这一对小姐弟十分喜爱,经常拿糖和水果给他们吃。邓蓉后来回忆这段情景时曾说:“在我们心里,从小就把聂伯伯和张妈妈看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个样儿。”

1957年,邓小平搬离景山胡同。虽然不和聂荣臻住在一起了,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亲密,邓小平常带着家人去聂荣臻家里吃豆花。十年特殊时期,邓小平几次落难,聂荣臻都给予了他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持全面工作,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和改革,更是在1985年的时候宣布裁军100万。

聂荣臻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是要要落实预备役制度,预备役落实了,常备军就可以减少;二是要注意保存技术力量,军队技术人员,一般不要转业复员。三是要加强武器装备的研究论证,尽量避免盲目性所带来的重复浪费或空缺现象。这三点建议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6年夏天,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年轻化,聂荣臻和许多老同志都主动退了下来。不久后邓小平也提出来自己要在“十三大”上“全退”。聂荣臻得知此事后,专门委托王震(十三大人事安排五人小组成员)向邓小平表达自己的意见,他说:“我认为,现在是过渡期,局面还不稳,小平同志如果在此时全退,对稳定军心不利,他可以不参加常委会。他全退了,不当军委主席,一旦有事,怎么号令全军?只有他能镇得住,他在,军队就不会乱。所以,小平还不能全退。”

聂荣臻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邓小平因此没有“全退”,保留了军委主席一职。三年后邓小平完全退休,晚年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不大外出,但仍会时不时地去聂荣臻家里走动一下。1990年10月,86岁的邓小平还登门探望了91岁的聂荣臻,并幽默地说:“过了90岁,就是胜利。”1992年,聂荣臻元帅病逝,邓小平失去了一个亲如兄弟的革命战友,内心极为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