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从古至今,曾国藩是资质平庸却出人头地的极端孤例?

为什么说从古至今,曾国藩是资质平庸却出人头地的极端个例?

曾国藩

从古至今,大凡能够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业绩而青史留名的人,无不是资质非凡之辈。比如古代的张良诸葛亮,近代的周恩来,哪一个不是智慧超群之人?

但也有极端孤例,比如清代的曾国藩。他就是资质平庸之人,却罕见地出人头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曾国藩只能是极端孤例,不说后无来者,至少也是前无古人了。

因为曾国藩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既有当时晚清国运衰微,才有让曾国藩脱颖而出的机会;也有曾国藩个人近乎疯狂、近乎变态的自我磨砺。二者缺一不可。

211年前,湖南乡塾教师曾麟书生了个儿子,虽然他内心希望这个孩子生下来就天赋异禀,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希望是不切实际的,这个孩子和别的农村孩子一样,普普通通,这个孩子就是日后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因为作为父亲的曾麟书自己也只是个资质平庸之人,他终生苦读,但一直到43岁才勉强得以补了个秀才资格,这样的资质在读书人当中,的确算是比较平庸,甚至是比较笨的了。

再看曾国藩的资质有多平庸吧!他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接连考了9年,一直到23岁才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他这样的资质和同时代的那些名人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小曾国藩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县试就夺得第一名。第二年参加长沙府试,就获得第二名;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至于后来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更是11岁就中了秀才,16岁就中了举人。

在这些资质非凡之人面前,曾国藩的才智真的是望尘莫及了。所以,他对自己的资质平庸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自己“吴生平短于才”,客观地说,这的确并非谦辞。

曾国藩的老家距离县城有130余里,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但极为偏僻,信息闭塞,在曾国藩之前的100来年中,还没有出过一个秀才。谁能想到,在这样的穷乡僻壤之地,后来竟然会出一个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

咸丰皇帝(剧照)

湖南的穷乡僻壤之地,却孕育了独特的民风和气质。曾国藩虽然资质平庸,却毕生获益于老家山民那种独特的质朴刚健的气质。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磨砺了山民无与伦比的顽强和坚忍,这种融进骨血里的顽强和坚忍成就了资质平庸的曾国藩。

曾国藩一家人虽然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劳作,一年到头勤勤恳恳,没有片刻的安逸时光,但这样艰苦的努力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获,但他们从不抱怨,个个乐观豁达,全家上上下下都有一种奋斗向上的志气。

曾国藩对此后来有段精辟的总结,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好与坏,不是看这个家庭是否贫穷,而是看这个家庭是不是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奋发气象,只要有这个气象,这个家庭早晚都会有出头之日的。这段总结,其实就是他自己人生经验的提炼。

曾家虽然处于穷乡僻壤之地,但曾家治家颇为严谨,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不大认识字,却是极有魄力和主见之人,而且性情刚烈、为人正直,在乡民中颇有威望,常替人排解纠纷,在他的治理之下,曾家家风颇为严峻。

祖父的这种性格特点一脉相传地给了曾国藩,祖父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也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曾国藩。他毕生都把祖父的言行奉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所以,他认为“男人以懦弱无刚为耻,必须要有倔强之气”。

受这种家风的影响,曾国藩从小就勤奋刻苦,以勤补拙,连考9次后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经过了3次会试,终于在28岁高龄时考中进士,给自己的求学之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当曾国藩进了翰林院,才发现自己以前为了考试学的那些八股文几乎毫无用处,对于儒学的大道理知之甚少,在这卧虎藏龙的翰林院让他自惭形秽,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穷究人生的大道理,奋发向上,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儒家认为,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超凡入圣”,但所需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才能领悟天理,才能掌握天下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治国安邦,才能造福于民。这就是曾国藩此后穷尽毕生之力追求的境界。

湘军(剧照)

在晚清这个日渐衰败的乱世,多少人也曾经为这个境界而追求过,但都因无法忍受这种近乎非人的痛苦过程而不得不放弃,唯独有曾国藩这个出身于穷乡僻壤的读书人,竟然真的为了修炼这个境界而义无反顾、百折不挠,最终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曾国藩和同时代的那些官僚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追求的不只是封侯和光宗耀祖,更在于修炼自己的为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而,他立誓以做官发财为耻,以留给子孙巨额财富为耻。

曾国藩的修炼类似于苦行僧一般:每天反省,每天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一天中的每件事、每个念头都记下来,但凡有不符合圣贤规范的言行,他就要深刻自我检讨,把这种“恶”扼杀在萌芽之际。有时做梦梦见自己发财了,醒来也要对自己痛加苛责一番。

曾国藩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家族里的晚辈:30岁之前最喜欢吃烟,到了片刻不离的地步;但30岁时立志戒烟,此后就再也不碰。46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但46岁之后深以为戒,后来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所以,他的结论就是,只要下决心,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这条修炼之路是极为枯燥,极为艰苦的,但曾国藩走得异常坚定、异常执着,他甚至给自己定下一个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通往“圣贤”的路上,别无退路,总不能堕为禽兽吧?所以,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逼自己勇猛前行。

就是靠着这种近乎泯灭人性的刻苦修炼,资质平庸的曾国藩终于修炼出了大心胸、大气魄、大境界,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大本领。42岁时,奉咸丰皇帝之命办团练,衡州练兵,建立了日后屡建奇功的湘军。

靠着这种近乎泯灭人性的刻苦修炼,资质平庸的曾国藩还修炼出了历经九死一生的大定力,屡败屡战,哪怕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能死里逃生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便是在功勋卓著之下,仍能保持不骄不躁的定力,这也是他能得以善终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封建王朝,功高震主者往往下场凄惨,曾国藩却是个例外。

从古至今,像曾国藩这样资质平庸却能因为自己近乎泯灭人性的刻苦修炼,而最终得以出人头地的,的确算是个极端孤例,不说后无来者,至少也是前无古人了。

参考文献: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著 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