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璀璨光辉历程当中,李井泉是一位被人们忽视的低调且老资格的共产党人。
他18岁参加革命,21岁成长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秘书长,40岁就已经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阅之令人荡气回肠。他打过“蒋匪”、杀过日寇、参加过解放战争。长期的政委生涯,锻造出了他处事灵活、务实精干的工作作风。
他精明强干、极其出色的施政水平被中央一眼相中,从此仕途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要职,官至副国级。
195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李井泉出任第一任四川省委书记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古人常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川蜀之地,自古以来,以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封闭地形和复杂的民族杂居关系历朝历代为封建王朝所忌惮。
换言之,“蜀地安,天下则安,蜀地大治,则天下大治”,曾经偏居西戎一隅的赳赳老秦,就是靠着以巴蜀之地为大后方,发起了气势如虹的一统天下之战。
把李井泉调任到四川,足可见中央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李井泉到任四川后,也着实没有令人失望。为发挥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优势,李井泉大兴水利,他建粮仓,在他的主导下,四川连年丰收,粮仓谷物四溢。
数年后,三年自然灾害爆发,这些被李井泉辛苦积攒下来的粮食如流水般,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战场”,李井泉由此成为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救火英雄”。
据后来统计,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四川一共调出粮食147亿斤,光是在此前的1958年,经他之手流转出去的粮食一年就有39.6亿斤。
李井泉慷慨无私的做法,一度大大缓解了外省粮荒的局面,有力地稳定了社会局势。
对于这种无私的举动,李井泉也不是没有想法。
那个时候伴随着灾情的日益加剧,四川这个地方几乎成了兄弟省份的“供血站”,而面对持续不断地外输粮食,四川余粮也快捉襟见肘了。
对于中央再三要粮的指示,李井泉作为共产党人自然没有不服从之理,可再富裕的“地主”,这个时候家中也快没有“余粮”了。
李井泉无奈之下只好向中央如实汇报,陈情四川人民的不易。
当时主持北京工作的彭真也曾多次给李井泉打电话,用祈求的语气再次让李井泉调粮。李井泉知道四川的情况不容乐观,便没忍住对彭真发牢骚道:“你那里是国务院,我这里还是小国务院呢”。
也正是因为他这句无心之语,令他日后的人生充满了坎坷。
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的大幕轰然拉开,李井泉就因为当年的这句话被揪了出来,并被三天两头挂着牌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迫游走于大街小巷。
这个时候,被冲击的还不止他本人,李井泉的儿子李明清在北京航空学院被那些丧尽天良的人冠上“高帽子”后活活打死。
不过,好在李井泉此时还兼任着大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看不过去的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于是心一横,把他想方设法弄到北京保护了起来。
黎明前的黑暗是痛苦的,失去儿子也是极度痛苦的。所以在1973年“十大”召开前,李井泉和一些老干部得以复出工作。
面对着丧妻、丧子之痛(注:其妻肖里也在那个特殊年代非正常死亡),李井泉泪流满面、憔悴得不成人形。
周总理对李井泉儿子之死十分同情,于是专程找到李井泉,表示要替他早日把凶手缉拿归案,以告慰李井泉儿子的在天之灵。
可令周总理意想不到的是,李井泉听完周总理的话后,悲痛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再追究了,如果追究,还要死更多人”
就这样,李井泉放弃了给儿子缉凶的机会。
1989年4月24日,李井泉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一名共产党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