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周 左右逢源的申时行——万历十五年(三)

左右逢源的申时行——万历十五年(三)


你好,我是依然,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昨天我们讲了首辅张居正的改革,不符合本朝的治理逻辑,死后改革被推翻,还遭到政治清算,家族几乎灭亡。今天我们讲第三个人物:首辅申时行。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申时行在首辅位置上已经四年了,正好是他任期的一半。

他和绝大多数的大学士一样,出身于政府中执掌教育和文墨的部门。1562年,他殿试即中状元,并按例授翰林院修撰。此后他在翰林院任职达十五年,升为兵部及礼部侍郎,在职仅七个月,即被命为大学士。

他是一个成熟稳健的政治家,尽心尽力地处理皇帝和官僚集团的关系,维持专制系统的稳定。

他深知治理天下,礼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朝的主要礼仪就是一月三次的经筵和每天的早朝。各种庄严美观的礼仪和无数次的磕头,表示了皇帝君临天下,具有最高权威,是天意所归。也表明皇帝同样受上天的节制,受传统道德约束,坚决和大臣在在经典和史籍中寻觅最有效的方法,以达到大同之治。

所以,作为各种礼仪监督者。申时行兢兢业业地维护着这些传统节目,这使他成为朝廷上不受欢迎的人物。

他深知为臣之道,皇帝不想参加早朝,谎称头晕、脚痒,他知道皇帝心思,但还是上折请求陛下以社稷为重,保养玉体。他还考虑,如果皇帝觉得早起困难,不妨把早朝和经筵的时间稍稍推迟。可见他对待皇帝没有张居正那么严厉,还有通融之处。

他一面维护皇帝的权威,尽可能用道德影响皇帝;另一面向全体文官表现出自己的道德诚意,促进文官集团内部的和谐。

他深知本朝立国的根本是伦理道德,支柱是文官集团。国家的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成败与否,靠的是文官集团的共同习惯。否则不管理论多么完美,可操作性有多强,都是空中楼阁。

帝国的统治宗旨是“四书”所谓的“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的长治久安,一切行政技术也是为了维持现状而产生的。所以效率不重要,平衡才重要。

申时行作为文官集团中的一员,他知道人都是有“阴阳”两面的,“阳”的一面就是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和道德。“阴”的一面是人们不可告人的私欲。

消除私欲是不可能的。所以调和阴阳才关键所在,所以申时行公开表示,他所期望的是“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就是小人不敢肆无忌惮,君子的精神有所寄托。达到这个低标准,已经需要一番奋斗,如果把目标定得更高,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中央对边远县份的实际情形无法直接获知,只能依赖地方官的报告。这种文书从地方送达中枢就常常需要一个月。文官们使用华丽的辞藻,使用的数据可是他们足不出户编出来的,也可能是一百年前统计的。

那么如何评价全国1100多个县官员的工作成绩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所统辖的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大亏欠,这样民风就是“淳厚”的,你就是一个“好官”。一旦发生了问题,你就责无旁贷。就是所谓的“无过就是功”。

在这种制度下,“稳定”才是重点,一人一事的公允根本不会考虑。所以牺牲少数人,就成了申时行表现诚意的办法。1587年的京察,只有33人降级或罢免,而且没有一个出于吏部、都察院或翰林院这些最敏感的机关。这样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也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申时行是张居正一手提携上来的,与张的关系密切,也早为人所知。倒张事件,他受到了猛烈的检举参劾,险些垮台。

这场持续时间很长的大风波,使万历有了长时间考虑的可能,他把种种迹象联系起来,想明白了这些检举参劾的背后的真实用意,出来给申时行站台,从此迅速平定这场风波。

为了表示胸襟开阔,保持文官间的平衡,稳定自己的地位,申时行对参劾过自己的官员概不追究,甚至还建议其中的几位官员晋级。当时他就被称赞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

申时行这种和事佬风格,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皇帝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亲密。同时也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

但也有人批评他“首尾两端”,遇事没有原则,左顾右盼,缺乏决心。申时行并不因这些批评而改变。

在他前面的八个首辅中,有六人,或遭软禁,或受刑事处分,或死后仍被追究。特别是他亲身经历了张居正的事件,凄惨的景象历历在目。

他看得很清楚,表面是因为皇帝的处罚,其实无一不是因为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要么是政策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要么是个性太强而引起嫉妒和仇视。

然而申时行维持的平衡是虚幻的。文官集团内部有各式各样的小团体,老乡有“乡谊”。同年考中的有“年谊”,有婚姻关系的是“姻谊”等等。这些小团体是不可能和衷共济的,反而有无数的利害冲突。

申时行苦心维系的平衡因为1591年的“立储”事件被打破。这年的10月,在申时行的周旋下,万历答应放弃立常洵为太子,而册立儿子常洛。尔后万历又借口把立储的事情向后拖延。这个举动引起群臣的忧虑,于是联名请求皇帝如期举行立储大典。申时行因病未参与联名,但这份奏章仍然由他领衔。

这使龙心震怒,申时行获知皇帝的反应,连忙给万历写了一封私信说:这奏章虽然有我领衔,但是我事先并不知道。

本来这也没什么,好巧不巧,这封密信被截获,并公布出来。这一个下就炸锅了。申时行成了一个十足的表里不一的两面派,是一个卖友误君的小人,文官集团的情绪已经如火如荼,不可遏制,参劾他的奏章已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他威信扫地,再也无法取得同僚的信任,只能辞职别无他途可选。

随着申时行的离任,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沟通的纽带再也没有建立起来。大明王朝从此彻底地踏上了灭亡的道路。

好,总结一下,申时行在任首辅八年的时间里,他以张居正为戒,兢兢业业,周旋于皇帝与百官之间,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帝国的稳定,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以“小人”的形象被迫离场。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书——《万历十五年》。如果喜欢,希望你能分享给你的朋友,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