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前,妻子哭喊:还没为你生个孩子!谭嗣同却说:没有比有好啊

1898年,一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震惊了海内外。

这场以“变法图强”的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就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惨痛地夭折了。

领导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不得不流亡海外,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起来。

有六位参与变法的维新人士被残忍地杀害,后人将他们称为“戊戌六君子”。这其中就包括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就义之前留给世人的绝唱,那种英勇赴死的豪情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本来也可以出逃躲过一死,但是谭嗣同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妻子因为没能给他留下子嗣而满含悲愤,没想到他却认为这样更好。

这个铮铮铁骨男儿为何会如此视死如归?他身上曾经有着怎样的盖世豪情呢?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文武兼备的晚清才子

186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太平天国运动也刚刚结束。腐朽的清政府日益衰败,百姓过着生灵涂炭的生活。谭嗣同出生了。

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北巡抚谭继洵,在当时拥有着很高的权利。谭嗣同作为官宦家庭的子弟,深受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禀赋。

他5岁时就能写出工整的诗词,也成了全家人未来的希望。如果谭嗣同按照父亲的道路走,或许也能谋得不错的官位,而事实证明,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因为当时西方的科学及文化已经传入我国,这使得谭嗣同对于陈旧的封建思想及八股文非常排斥。对于科举考试更是嗤之以鼻。

谭嗣同平常最爱读的书是明末清初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船山先生)的《船山遗书》,在他的心目中更向往龚自珍魏源这些开明、进步的人士。

欧阳中鹄

而在这个时候,他非常有幸地成为了当时内阁中书欧阳中鹄的弟子。欧阳中鹄虽然是举人出身,而且在当时也是有名的大儒。

欧阳中鹄思想十分开明,不仅主张变革,而且还将华盛顿作为自己的偶像。他曾经为不少青年才俊当过老师,他总爱把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传播给自己的弟子们。

欧阳中鹄的种种举动,与谭嗣同内心的渴望非常契合。于是他非常尊重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之下,民族意识与民主思想在谭嗣同的心目中深深地扎根。

除了博学的鸿儒大家,谭嗣同对绿林中那些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豪杰也十分的敬佩,于是他结识了白正谊,也就是被外人俗称的“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习得一身的好武艺,而且有着一副侠肝义胆,在京城的镖局界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而谭嗣同胸怀大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使得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在大刀王五的传授之下,谭嗣同认真学习了骑射、剑术以及拳脚。对清朝腐朽无能的不满以及渴望救国的愿望,使得两人亦师亦友。

光绪三年,谭嗣同又正式拜在涂启先的门下,开始接触典籍,并且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了中国理论、科学以及算学等多门学科。

不久之后,谭嗣同奔赴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他深入地学习了儒学以及佛学的文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同时接受过中西方文化的谭嗣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

他积淀了深厚的学识,为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对于父母来说,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与当时的朝廷格格不入,不免有些担心。

于是,不久之后,父母便张罗着,为他娶妻,希望能将他的心绑在家里。所以谭嗣同和官宦女子李闰就结为了夫妇。

儿子早夭,谭嗣同醉心事业

虽是包办婚姻,但夫妇二人因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过得十分和谐。李闰非常欣赏丈夫的才华,对他提出的见解也十分支持。

这时的谭嗣同事业和家庭可谓顺风顺水,而且官宦家庭出生的他因为条件优越,曾经游历全国各处。

剧照

在此期间他广泛地结交名仕,也看到了平民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更加开拓的视野更加坚定了他内心中渴望改变社会现实的愿望。

因为谭嗣同经常外出,所以他和李闰婚后第六年才生下一个男孩,并为他取名叫传铎。正当全家人期待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时,儿子却在1岁那年不幸地染上了疾病。

当时的医疗技术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谭嗣同夫妇二人不得不眼看着亲生骨肉在饱受病痛折磨之后离开。

李闰的心都要碎了!因为儿子的夭折她不久之后也病倒了。经过大半年之久,才从痛失爱子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然而,因为遭受巨大的打击,李闰再也不能怀孕,这使得她对谭嗣同抱有一份愧疚。

李闰曾经好几次主动向谭嗣同提出纳妾,虽然哪个女人也不希望别人和自己一起分享丈夫,但是为了谭家能绵延子嗣,李闰还是这么做了。然而,谭嗣同却断然拒绝。

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谭嗣同,对纳妾这种旧俗是非常厌恶的,更何况他觉得自己遇到李闰这样的好妻子,本就应该知足了。

在他的眼中,李闰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妻子,她更是自己前进路上的合作伙伴。

而此时,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在谭嗣同的眼里已经成了小事,更令他忧心忡忡的是国家的大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愤怒之中。

要知道清政府赔款并不是政府和官员的事情,他们将国家的损失直接转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官府搜刮民脂民膏更加严重,各种苛捐杂税让原本困苦的百姓更加难以承受。

心怀国家存亡的谭嗣同也为此忍不住留下眼泪,写下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谭嗣同此时已经分外地清醒,他深知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在救中国。就这样,谭嗣同积极投身到兴办新学的事业当中。

在他的努力下,他在家乡的南台书院开设了舆地、掌故等等传播新思想的课程。

与此同时,谭嗣同还到上海、北京等先进人士聚集的地方,加入了强学会,在这里他结识了梁启超等人。共同为拯救国家的理想使得这批维新人士一见如故。

每当他们讨论着如果救亡图存的时候,谭嗣同的发言也总是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他的言论和表达的思想让大家为之折服。

谭嗣同一心想着救国的时候,他的父亲却为他某得了江苏候补知府的职位。因为需要等待候补缺位,所以他有一年的时间是空当的。

在这个时候,谭嗣同编写了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这一本横贯古今中外的书,集儒释道于一体,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

谭嗣同渴望改变社会现状的行径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妻子李闰。谭嗣同曾经发起过中国妇女会,李闰就出任理事。

李闰甚至带领着一群女子走上街头发起不缠足运动。这对伉俪为了国家的变法一同奔走呼喊着,让人十分感动。

而此时,国家的局势仍在急转直下,从德国抢占胶州湾,到沙俄抢占旅顺、大连……国家被列强分割得面目全非。

维新派再也无法坐视等待下去,康有为直接赴京面见光绪皇帝,并且呈递了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其中提到,清政府要学习西方的东西,从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实行变革,从而解决目前国家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痛定思痛的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同时光绪帝还下诏让谭嗣同、黄遵宪赴京接受新职。

赴京之后,谭嗣同接受光绪帝认命,担任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在那里他与其他几位维新派人士一起辅佐皇帝,参与到新政的事务之中。

被捕入狱,坚守志向

然而想要变法并不是颁布几本诏书就能推动得了的。在这其中,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他们是万万不能答应年轻的皇帝跟着一帮“热血派”如此肆意妄为的。

特别是当消息传到慈禧荣禄为首的守旧派那里时,慈禧太后因为有人触动了自己的奶酪怒不可遏。于是她计划废黜新政,同时一并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

消息传到维新派的耳朵里,他们立即商议对策,想要保护光绪帝,同时继续推行变法。经过讨论,大家把希望放在了立场并不明朗的袁世凯身上。

谭嗣同自告奋勇去说服袁世凯,希望他能够站在维新派这边,除掉荣禄,同时救出光绪皇帝。

袁世凯嘴上答应得很好。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他虔诚的面孔下隐藏着一张虚伪的嘴脸。因为他之后便找到荣禄,并将康有为、谭嗣同他们的计划和盘托出。

于是,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同时下令缉拿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维新人士。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仅仅进行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就此夭折,光绪帝在维新派人士协助下颁布的110多条诏令也全部被废黜。

整个京城弥漫着恐怖的气息,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知道他们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梁启超曾经苦劝谭嗣同和他一起离开。但是,谭嗣同却拒绝了。

他义正词严地告诉梁启超,从来变法都会有人流血牺牲,所以他决定以死来警醒世人。

大刀王五和谭嗣同剧照

因此,从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缉拿维新派,到9月24日被捕,谭嗣同一直静静地呆在浏阳会馆。

在此期间,“大刀王五”也曾找过谭嗣同,告诉他自己愿意当他的保镖,陪他出逃并保护谭嗣同的人身安全,结果同样遭到了谭嗣同的拒绝。

谭嗣同想到自己时日不多,把随身携带的“凤矩”宝剑赠给了大刀王五,算是作最后的惜别。

告别发妻,勇敢赴死

闻讯赶来的李闰买通的狱卒,在牢房里见到了自己的丈夫。想到眼前这个男人将要被行刑问斩,李闰的心像刀割一般的疼。

但是,她深知谭嗣同的品性和为人,既然他已经决定要赴死,自己也没有办法。李闰泪如雨下地望着丈夫,告诉他自己还未来得及给他留下一儿半女,两人却要就此永别。

谭嗣同却显得格外平静,他告诉李闰,现在国家命运未卜,即使孩子生下来,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奴隶而已。与其来到这世上受苦,倒不如不来。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谭嗣同的父亲贵为湖广总督,却不来营救自己的儿子?

其实,自从谭嗣同走上维新的道路开始,谭父就深知不会有好下场,更知道慈禧太后的势力有多么庞大。他明白这里的水有多深。

当时谭嗣同被捕,如果他一意孤行去救,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葬送整个家族。所以,尽管失去儿子是他一生难以泯灭的痛苦,但是他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1898年9月28日这一天,天还没亮,菜市口就早已是人山人海。谭嗣同面无惧色地走到菜市口中央,然后在他的判决书上画押。

他拿起笔以飞快的速度写下四行字,并高声向着人群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从容地奔赴刑场。

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谭嗣同与另外五名仁人志士,带着无尽的遗憾,英勇就义。历史,永远记录下了“戊戌六君子”壮烈牺牲的那一刻。

谭嗣同走后,留给夫人李闰的是绵绵无期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她曾经对着谭嗣同的画像夜夜孤枕难眠。

谭父在儿子走后,因为悲伤过度撒手人寰。

李闰在六十岁那年也离开了人世。据说,她走的时候面目安详,略带笑意,或许她因为能与日思夜想的丈夫在另一个世界里再续前缘,感到幸福了吧。

常人可能无法理解除了生死,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事。但是,在谭嗣同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为了百姓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国家更加富强,牺牲个人的生命又何妨?

这样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代,都值得后人永远怀念,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