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竑:身为过继子,内得罪皇后,外得罪权相,还想当皇帝?做梦

01,赵竑其人及家世

镇昭肃王赵竑(1201?-1225),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即秦康惠王赵德芳的九世孙,生父叫赵希瞿(qú),嗣父沂王赵抦(bǐng)、宁宗赵扩

赵竑属于“与”字辈,但他的原名失载,成为沂王嗣子时,直接被赐名赵均,后来改赐名赵贵和,成为宁宗嗣子后,又改赐名赵竑。

他的本生家族世系是:德芳生惟叙,惟叙生从溥(pǔ),从溥生世尧,世尧生令敀(pò),令敀生子乙,子乙生伯存,伯存生师丑,师丑生希瞿,希瞿生赵竑。

关于赵竑的生年,参考北宋选拔过继子,都是4岁-8岁之间;而南宋选过继子多为6岁,孝宗赵眘(shèn)、景献太子赵询都是6岁进宫,可以推测,赵竑在开禧二年(1206)被立为沂王嗣子时,应该也是6岁。

据此倒推,可知赵竑大概是生于嘉泰元年(1201),比嗣兄景献太子赵询小8岁,又比嗣弟理宗赵昀(yún)大3岁。他出生时,赵询已经进宫四年,还没有转正。

开禧元年(1205),当13岁的赵询正皇子之位被封荣王时,赵竑才5岁,还在自己家呆着呢。

开禧二年(1206)五月初一,与宁宗血缘最近的皇弟、昭庆军节度使、吴兴郡王赵抦(1177-1206)薨,临终前上遗表说:

自己的儿子赵垓(gāi)不幸夭折,但尚有高堂老母需要侍奉,且本支香火也没人奉祀,请求宁宗在近属中选择昭穆相当的宗室子,过继给他为后,以奉魏王支系的香火。

宁宗一边追封堂弟为沂王,谥号“靖惠”;一边命人选拔宗室子。五月十四,赐宗室赵希瞿的儿子“赵与某”名为赵均,立为沂王赵抦嗣子,补右千牛卫将军,并为沂王府置小学教授二员,教授沂王嗣子读书。

就这样,赵竑从疏远宗室子,一步登天,成为沂王嗣子,即当朝皇帝宗法上关系最近的侄子。

在赵竑成为沂王嗣子的次年,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十五,15岁的皇子赵询就被宁宗诏立为皇太子。

02,赵竑与权相史弥远的矛盾

关于赵竑与史弥远的矛盾问题,并不是赵竑被立为皇子后才发生的,而是他还是沂王嗣子时,就因为利益受到侵犯,而对史弥远不满了。

宁宗时期的皇室男性核心成员,除了宁宗、景献太子赵询父子外,就是魏王嗣孙、沂王嗣子赵竑,以及庄文太子嗣子赵搢(jìn)。

对于宁宗来说,赵询是自己的儿子;赵搢是自己大伯庄文的儿子、即自己的皇从弟;而赵竑是自己二伯魏王的孙子、皇从弟沂王的儿子、即自己的皇从侄,都是孝宗皇帝后裔,在宗法上亲缘是最近的,因此,宁宗对赵竑、赵搢极为恩宠。

但宁宗对赵竑、赵搢的亲近,引起权相史弥远的不安,李超先生认为,史弥远担心赵竑会影响景献太子赵询的地位,就想方设法打压赵竑,以消除他对赵询的威胁。

史弥远的具体操作就是更改赵竑、赵搢的名字,把他们从单字名改为双字名,直接从名字上就和皇太子赵询拉开等级,以示“崇至尊、重国本”之意。

因为宋朝从真宗时形成规矩,只有皇帝、皇子、皇弟才有资格用单字名,其余诸王只能用复名,以别亲疏、以示重轻。

于是,嘉定八年(1215)七月,史弥远授意党羽侍御史石宗万上书宁宗,请求皇帝遵照祖宗成宪,把皇从弟赵搢、皇从子赵竑(均)改成复名,以示对皇太子赵询的尊重。

因此,七月二十三,宁宗下诏:皇从弟、承宣使赵搢改名赵思正,15岁的皇从侄、观察使赵均改名赵贵和。并让宗正寺联合尚书省等官,拟定孝宗系子孙取名字辈为:思贵乃如延。

史弥远操纵的改名事件,很好的维护了皇太子赵询的权威,但同时,也严重的侵犯了赵思正和赵贵和(竑)的利益,自然会引起赵竑对史弥远的不满。

只不过他当时没有把这股不满表现出来,等赵竑得立皇子、真的取代了赵询的地位,才抑制不住地爆发出来。

嘉定十三年(1220)八月初六,景献太子赵询薨,年仅28岁,没有子嗣,宁宗再次面临储位空虚、国本未立的境地。

此时宁宗已经53岁,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重新选拔六岁小童教养了,在大臣郑性之“立长”的建议下,他决定把备选嗣子的年龄放宽到15岁以上。

十三年1220八月。(郑性之)磨勘转朝奉郎。十二月。除将作监。时东宫虚位。中外皇皇。公乞早定大计。且以立长为言。上嘉其请。(《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7神道碑·毅肃郑观文)

面对太子赵询亡故、东宫虚位的状况,除了晚年丧子的宁宗焦心外,在朝廷一手遮天的权相史弥远,也极为焦虑,他为何焦虑?因为他发现,此时距离皇嗣最近的正是他得罪过的沂王嗣子赵竑。

孝宗当年在长子庄文太子薨后,越过次子魏王,立老三光宗,又想隔代指定魏王之子赵抦为东宫人选,因而引发父子矛盾。孝宗驾崩光宗都拒不临丧,高宗吴皇后在执政赵汝愚等人的推动下,拍板让宁宗取代其父光宗即位,并对赵抦说“你哥做了你做”。

正是有吴老太的话在前,此时遭遇太子早亡,身为沂王嗣子的赵竑,就成了备选皇嗣的热门人选,朝野内外都觉得,6岁就进沂王府、如今都20岁的赵竑,于情于理都是最合适的皇嗣人选。

一直充当橡皮图章、没什么权欲心的宁宗,可能也有自家父子抢了本该属于魏王、沂王父子皇位、要不要还给他们的心理,也倾向于赵竑,这自然是史弥远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在史弥远的推动下,朝廷再次选拔太祖十世孙中年龄在15岁以上的宗室子,如高宗当年择立孝宗和信王的故事,海选出十来个宗室子,其中很可能就有理宗赵昀哥俩。

宁宗以国本未立,命宰臣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养之,如高宗择立普安恩平故事,遂以十四年1221六月丙寅13,立贵和为皇子,改赐名竑,除宁武军节度使,进封祁国公,而以上嗣沂邸焉。(《宋史全文》卷三十一)

但史弥远这次并没有如愿以偿的让新人成为皇子,原因有二:其一是宁宗本人的态度,一直眷念魏王、沂王一系,如方大琮(cóng)所言太子“必自魏来”;

臣在田野。侧闻宁宗皇帝嘉定选择之时。追记先朝眷念魏邸之意。故陛下之立。必自魏来。(方大琮《铁庵集》卷一·谏院奏议·端平三年1236七月分第一劄)

其二,就是朝野内外的舆论,如真德秀所言,朝廷的士大夫在朝廷议论赵竑是最合适的人选,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议论没有比赵竑更合适的,其他群体也窃窃私语,都认为赵竑最合适。

方国公自修于深宫之时。亦岂蕲乎人之知哉?及储位一虚。大计未定。皇枝帝胄。集于阙下者。无虑以十数。而朝廷之士。议于朝曰:无如国公也。学校之士。议于学曰:无如国公也。其他私议窃语。亦莫不然。彼其平时与国公声迹不相闻。利害不相及。非防私惠觊后福者。而其情乃尔。既而恩命之锡。果不庸释焉。以此见人心至公之理。虽天亦不能违之也。(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七·书·上皇子书【辛巳】)

因此种种,即便史弥远是权相,能够玩弄皇帝于鼓掌之中,但他无法凌驾在皇帝本人意志之上,也不能无视仕林公议的群情汹汹。

于是,嘉定十四年(1221)六月十三,宁宗下诏,立皇侄福州观察使赵贵和(竑)为皇子,更名赵竑,进封祁国公。

六月十四,宁宗以立皇子告于天地、宗庙、社稷、诸陵攒(cuán)宫。

并很快让赵竑享受皇太子的待遇,上朝时让赵竑侍立,学习如何处理国家政事,方大琮曾在劄(zhá)子《贺皇子节使国公劄》中提到“遴柬(lín jiǎn)僚属,养成德性之良;侍立朝昕(xīn),弥习国家之事”。

可见,赵竑尽管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已经享受皇太子的权益,无名有实。这时候的史弥远,也只能尽力修补和皇子以往的嫌隙。

赵竑喜欢鼓琴,史弥远就投其所好,把调教过的善琴美女送给赵竑;又在七月初七给皇子进献乞巧珍玩,来缓和关系。

如果赵竑有头脑,必然会在美人间谍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史弥远的示好虚与委蛇,绝不能暴露自己对史弥远的真实态度。

但情商贼低的赵竑是怎么做的呢?

不是指着地图上琼崖的位置对美人说:早晚有一天我要把史弥远流放到这里去!就是故意把史弥远送来的珍玩摔碎,甚至自作聪明给史弥远起诨号“新恩”。

他表现与权相势不两立的不成熟态度,以及在朝堂上表现得“明敏如神,事至立断,威令振举”,都让史弥远产生严重的危机感,为了自保,也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那只有把赵竑拉下马了。

于是,在候选皇子失败,被补授秉义郎后回家的赵与莒理宗赵昀),再次被史弥远秘密接过来,并推上沂王嗣子的位置上。

嘉定十四年八月十三,秉义郎赵与莒晋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赵贵诚,二十七日,加果州团练使。九月初二,赵贵诚被立为沂王嗣子,史弥远一边派亲信潜心教导贵诚,一边蛰伏起来等待赵竑出纰漏。

03,赵竑和嗣母杨皇后的矛盾

赵竑不满权相史弥远的同时,和新嗣母、宁宗的实际控制者杨皇后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

杨皇后性格强势、精明有才干,且备受宁宗信任倚重,是后宫的真正掌控者,前太子赵询就是因为被她抚养长大、母子关系亲密,才地位稳固,在宁宗后宫有孕的情况下,也照样被她推上太子之位。

如果赵竑是个拎得清的人,能看清形势,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话事人,你新立皇子不得先拜码头抱大腿?毕竟,你“不慧”的嗣父皇帝是个“没头脑”,明显是指望不上的,如果紧密的团结在“有超能量”的嗣母杨皇后身边,互为依靠,自然会像景献太子一样,早正名分、稳固地位。

但赵竑他偏不亲近杨皇后,甚至对杨皇后很反感,为什么呢?

也有两个原因:

其一,据坊间传言,史弥远出入宫禁毫不忌讳,好像带杨皇后做过头发的样子,因此引起外界议论,还有好事者作乐府诗“往来与月为俦(chóu)侣,舒卷和天也蔽蒙”,来讽刺史弥远和杨皇后。

赵竑因为这个传言,就对“不检点”的嗣母以及胆大妄为的史相公很不满,忿恨的书写“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岂不知他前脚写完,后脚史相公就知道了,从而可见,他治家的能力也差,皇子府跟筛子似的。

至于杨皇后到底有没有和史相公做过头发?不得而知。

不过根据杨皇后和史弥远两人的性格分析,猴格认为这桩绯闻是子虚乌有的事,毕竟,世人习惯认为但凡是傻儿丈夫,头顶多半都是绿油油的。

其二,就是赵竑对杨皇后的指婚不满。

因为赵询早死,让杨皇后也失去未来依靠,面对新立的嗣子,她也想像之前那样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利关系,而联姻则是最直接便利的手段,于是,杨皇后就把吴氏许配给赵竑。

关于吴氏的出身,据周密的《癸辛杂识·济王致祸》记载,吴氏是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的侄孙女,猴格也曾诧异过,杨桂枝姓杨,怎么她侄孙女却姓吴呢?但依旧硬着头皮在以前文章中引用了。

后来朋友侯马夋qūn又甩给我一则史料,即张端义的《贵耳集》,其中“济邸择妃”详细的记载了杨皇后给赵竑择妃的过程,再次感谢小伙伴侯马夋提供的史料。

吴氏是高宗宪圣慈烈吴皇后的侄孙女,杨皇后择定皇子妃人选后,就派大珰(dāng)王俞前去吴家宣布。

可能吴氏平时在家表现的就比较骄纵,因此,吴家当时的家主、节度使吴铸就想拒绝这门亲事,遂乞求王俞向中殿(指杨皇后)复命,说吴家出了宪圣皇后已经是非常光宗耀祖了,小吴氏为人粗疏,不能担当皇子妃的重任。

前来宣押的王俞说:这可是官家和中殿的圣意,节度使为何这样说呢?

眼看王俞不愿意带话,吴铸也不能抗命,只好说:她父母不懂事,没有教好她,恐怕他日会连累宪圣皇后的圣名,到时候可别说我今天没提醒过。

从吴铸的话可知,小吴氏的脾气的确不好,大概率是没有能力承担皇子妃、未来皇后的责任,后来果如吴铸所言。但一直对宪圣吴皇后心怀感恩、频频照顾吴氏家族的杨皇后,却执意要把下任皇后人选落到吴家。

就这样,小吴氏成了赵竑的妻子,还是乱辈婚,如果小吴氏是杨皇后的侄孙女,和赵竑就是表侄女嫁表叔;但小吴氏是吴皇后的侄孙女,赵竑就是表姑祖母嫁给表侄孙子,这辈分就更乱了,挠头。

吴铸预料的没错,自从小吴氏嫁给赵竑后,两口子是闹得鸡飞狗跳,赵竑有宠姬数人,而小吴氏则妒忌成狂,不能容忍丈夫的宠姬,每次进宫就要向杨皇后告状,说赵竑的不是,气恼之下自然是话不择口,啥话都说,两口子闹腾得让杨皇后也头疼不已。

某日举行内宴之后,杨皇后赏赐给小两口一枝水晶双莲花,让赵竑亲自为小吴氏戴到头上,又苦口婆心劝诫他们夫妇和睦。

但没过几天,小吴氏又进宫来告状,说赵竑他俩又吵架了,争执之中,赵竑不慎把水晶双莲花击碎了,小吴氏添油加醋的状告赵竑,什么他就是故意打碎的,什么不敬母后之类云云,终于引发杨皇后的怒火。

话说这小吴氏也真是没头脑,大概她不晓得夫妻一体的含义。

知道嗣子对自己不满,性格强势的杨皇后,自然不会再拿热脸贴人家的凉屁股,对赵竑的态度开始变得不咸不淡起来。

景献太子赵询因为有嗣母杨皇后的保驾护航,6岁进宫,13岁就确立皇子名分直接封王,15岁诏立皇太子,可谓顺风顺水。

到赵竑这儿,面对他的不恭敬,杨皇后没有使绊子就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再给他助力?再说这瓜娃子也不领情啊!

因此,赵竑尽管确立皇子名分,侍立听朝,却只是祁国公,到嘉定十五年(1222)五月初十,又进封济国公。

同月十二日,沂王嗣子、果州团练使赵贵诚(理宗)就除邵州防御使。

04,煮熟的鸭子也能飞

因为赵竑的地位,身边自然不缺趋炎附势之辈,自从他开府之后,更是车马盈门、门庭若市,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其中不乏是史弥远安插的奸细。

所以,即便史弥远不送美人给赵竑,他在皇子府的一言一行也不是秘密,到嘉定十四年七月七,赵竑趁醉故意打碎史弥远献给他的珍玩,更让试探他的史弥远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和了。

不甘坐以待毙的史弥远,就一边加强对赵贵诚的教导,一边指使党羽在宁宗面前给赵竑上眼药,说他宠爱婢妾、狎昵群小、傲慢轻浮、放荡淫邪,同时夸赞赵贵诚又稳重又端庄,又纯正又好学。

尽管宁宗是个只带耳朵的皇帝,随便说他儿子坏话,他也体会不到这是史弥远图谋废立的伎俩,但史党说得多了,朝野内外都知道时相想搞皇子了。

此时远在浦城老家为母亲守孝的真德秀,都知道愣头青皇子内对嗣母不恭、外对时相不敬的情况。

真德秀在嘉定二年(1209)的时候,曾担任过沂王府教授,教导过当初还是沂王嗣子的小赵竑,两人有着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这里又要纠个以前旧文的错,猴格在《宋理宗赵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权臣养成的傀儡帝》一文中,写真德秀是当时的皇子师傅、并因为劝诫皇子不被采纳、而避祸辞官,是不对的。

当时显然是受了《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中那句“时真西山兼王宫教”的误导。真德秀那时正在老家为母持服,并没有担任皇子府师傅,所谓辞职避祸,有点埋汰真师父了,人家是嘉定十五年除服后,才“以宝谟阁待制、湖南安抚使知潭州”。)

听闻这样的情况,自然替幼稚无知的赵竑忧虑、着急,就在嘉定十四年八月初一,给赵竑写信告诫他:

不要过刚,不要偏柔,要刚柔相济,贵于迭用。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对时政指手画脚,对时相说三道四,那都不是你的事,你应该讨两宫欢心,“尽视膳问安之敬。以承两宫温凊之欢。尽修身进德之诚。以副两宫眷倚之重”;研究前代政治得失,“研精问学。其于前代政治之得失。用人之是非。不可不深求。不可不熟讲。”其他的等以后再说。

真德秀的劝诫,并没有让赵竑警醒,而是当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真师父就再次致书皇子:

不要受身边邪佞引导,要把小人从身边驱逐,身体力行三件事,一是尽孝敬,二是勤学问,三是辨淑慝(tè)。效法周文王,一日之内给父母晨、中、暮问安三次,晨昏定省,不要一月还不去见父母一次,要小心翼翼,不敢怠慢;要读书养德,修身养性;要辨别邪正,亲贤远佞。

从真德秀的上书看,赵竑平时都很少进宫给宁宗、杨后请安,身为皇子和内宫联系不够紧密,有时候真的会要命的。

面对真师父的忧虑,赵竑虽不以为然,也听话的驱逐几个小人,问题是没过多久,他就又把驱逐之人召在身边。

替他操碎心的真师父知道后,又写第三封《上皇子书》,语气十分严重,告诫他:

堂堂皇子府,怎么能容纳左道异端之流?你现在要谨言慎行,不能再率性而为了,现在改辙易弦,还尚有可为,不然就噬脐(shì qí )莫及啊!

赵竑并不理会真师父的良苦用心,他可能看嗣兄赵询当初都挺乐哉的,自己也是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怕啥呢?

唉,他只看见人家赵询乐哉,没看见人家内孝敬嗣母、外礼敬时相,真是个瓜娃子。

嘉定十六年(1223)正月初六,宁宗的后宫又诞育九皇子赵坻(chí),但随即在二月二十五就夭折,追封邳(pī)王,谥号“冲美”。匆匆来又匆匆去的小皇子,并没有对赵竑的地位产生任何影响。

同年六月初五,赵竑的儿子赵铨(quán)降生,升级做祖父的宁宗很高兴,激动地去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攒宫,向天地、祖宗报告大宋朝后继有人了。

这个典礼是只有皇嫡孙的降生才会举行的,可见,在宁宗心中,赵竑就是皇太子,只不过以他的智商,想不到皇子和皇太子有啥区别,而杨皇后又不帮赵竑说话,所以,赵竑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立为皇太子,尽管享受着皇太子的待遇。

八月十八,宁宗赐皇孙名字叫赵铨,授左前牛卫大将军,但就在二十二日,皇孙赵铨薨,赠复州防御使,追封永宁侯。

此时宁宗的病情已经急转直下,闰八月初二,宁宗进入弥留之际,史弥远迅速展开阴谋,秘召直学士程珌(bì),许诺引为执政,共草矫诏废赵竑、立赵贵诚,派人接赵贵诚进宫,让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进宫获取支持。

杨皇后尽管对赵竑那个愣头青没啥好感,但她尊重丈夫宁宗的决定,认为赵竑是宁宗属意的继承人,不能随意废立,反正谁即位她的皇太后都跑不掉。

因为杨皇后的坚决反对,史弥远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让二杨大肆渲染皇子赵竑对杨皇后干政的不满行径,引发杨皇后对赵竑的反感,那一夜,二杨往返七次,在杨皇后和史弥远之间传话。

最后,已经跳上史弥远大船的二杨跪倒哭泣说:内外军民都已归心,如果不同意,必生祸端,到时候杨氏恐怕没人能够活命!

或许是考虑到赵竑的性格,恐怕他即位真能干出不孝的事来,也或许是考虑到与史弥远翻脸的结果于国不利,反正综合各种因素,杨皇后最终同意废黜赵竑,改立赵贵诚(理宗赵昀)。

初三凌晨,浑浑噩噩一辈子的宁宗崩于福宁殿,新皇子赵昀在皇后和时相的支持下,在宁宗灵前即位,是为宋理宗,而原本该即位的皇子赵竑,被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

闰八月十一,从皇子变成皇兄的赵竑又被进封济王。

闰八月十五,理宗尊新嗣母杨皇后为皇太后。

闰八月十九,史弥远率领百官臣僚请皇太后听政,前后八次上表,杨太后才同意。

闰八月二十六,杨太后、宋理宗开始听政。皇兄济王赵竑被赐第湖州,随即以醴(lǐ)泉观使就第。

九月十五,皇兄济王赵竑的妻子卫国夫人吴氏,被封许国夫人。

宝庆元年(1225)正月初九(《齐东野语》记为正月初八),湖州人潘壬兄弟谋立赵竑为帝,事败,史称霅(zhà)川之变。

正月十五日(日期为《宋史全文所记,《宋史》记载为二十五日,《齐东野语》记载为事变后越一日),赵竑被史弥远的亲信秦天锡害死,有缢死说,有毒死说。

而赵竑那个能折腾的妻子小吴氏,则出家为比丘尼,不知道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后来被理宗赐号惠净法空大师。

05,猴格说

平心而论,身为过继皇子,赵竑手中的牌面真的很不错了,嗣父虽然“不慧”但胜在听话;嗣母虽然为人强势,但她是那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即便你看史弥远不顺眼,先忍忍不行?

就按真德秀规劝的那样,你娃现在啥都别想,就在你养父母面前多刷存在感,扮演贴心小可爱,承欢膝下,好好读书,修身养性,去韬光养晦,哪怕你是装的,一切的一切,都等你坐那个位子再说。

但赵竑这个瓜娃子,他不听好人言啊!愣是凭借他一己之力,把内援、外力全斩断,最后与皇位失之交臂,那不是必然的嘛!

赵竑虽然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但他做人真的太失败了,所言所行实在是又可气又可笑,但凡他给嗣母杨皇后心里留下一丝好印象,杨皇后都不会同意换人。

真宗赵恒身为皇帝亲子,板上钉钉的皇太子,要不是宰相支持,都差点被皇后灵前换人;英宗赵曙和赵竑一样,都是皇帝当时唯一的过继子,同样是中外瞩目的继承人,要不是宰相、皇后的支持,也差点被宗室翻盘。

把皇后、宰相都得罪完的赵竑,不知道哪里来的蜜汁自信,觉得自己就能顺利即位?凭什么呢?

对他的脑回路,猴格表示实在不能理解,大概只能用一句年轻气盛、不懂江湖人心之凶险来解释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感谢小伙伴侯马夋。

参考资料:《西山文集》、《宋史全文》、《宋史》、《贵耳集》、《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虞云国《南宋行暮》、李超《宋理宗继位问题再探》、林日波《真德秀年谱》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还有,欢迎批评指正,毕竟俺只是业余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