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最是无情帝王家”,但凡是皇权交替,都出现过父子手足之间相残的情况。
秦二世杀扶苏、隋炀帝弑父杀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清朝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在康熙朝晚年甚至出现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帝去世后,胤禛为了巩固现有权力,不顾朝野上下的议论,就开始大开杀戒,对康熙帝的一些老臣痛下杀手。
其中就有服侍康熙帝60年的心腹太监赵昌。
此时赵昌已经七八十岁了,为何胤禛不顾朝野争议要诛杀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太监呢?
难道赵昌知道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康熙雍正两朝交替之间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雍正连夜诛杀康熙帝的心腹太监
大太监赵昌,是从小就服侍康熙帝的宦官,据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帝还是几岁孩童的时候赵昌就开始跟随康熙帝,陪伴在康熙帝身边长达60余年,深受康熙帝信任。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康熙帝是少年登基,因父亲顺治帝与母亲孝康章皇后英年早逝,因此康熙帝从小就成了孤儿,祖母孝庄太后就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了。
康熙朝初年,鳌拜,索尼等权臣把持了朝政,要不是祖母孝庄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帝,康熙帝早就凶多吉少了。
为了更好地培养康熙帝,孝庄太后在康熙帝很小的时候就安排心腹陪伴在康熙帝身边,以防不测,就在这个时候,赵昌就成了康熙帝的贴身太监。
赵昌与康熙帝年仅相仿,人也比较聪慧机智,又善于察言观色,没过多久就成为了康熙帝身边最亲近的太监。
赵昌善于察言观色可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康熙帝会见了欧洲某国的使者,使者为了表示对康熙帝的恭敬,献给了康熙帝一把火枪。
康熙帝十分喜欢,但是这把枪的表面没有任何装饰,很显然不符合康熙帝尊贵的地位。
后来康熙帝经常把玩这把枪,并时常对着枪叹息。这一切都被赵昌看在了眼里。
为了让康熙帝欢心,赵昌专门从全国各地找来了能工巧匠,照着这把枪重新制作了一把枪,枪身上镶嵌了各种名贵的,光彩耀目的宝石宝玉,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富贵非凡。
然后赵昌就把这把枪献给了康熙帝,康熙帝见了之后龙颜大悦,欢喜不已,连夸赵昌会办事。
从这件事开始,赵昌真正成为了康熙帝身边的大红人,从此,康熙帝和赵昌既是君臣也是朋友,关系相当好。
随着康熙帝开始慢慢铲除权臣,收回权力,逐渐坐稳了朝堂,赵昌也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贴身太监,摇身一变成为了专门宣读圣旨的总管太监。
到了康熙中年时期,赵昌直接担任了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在当时,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可是个肥差,因为整个皇宫内外的物资采购,都是由赵昌决断。
也正是因为这是个肥差,让赵昌不光短短几年就敛财无数,还在北京城内外置办了许多良田美宅,甚至还瞒着康熙帝私自做起了生意,开办了许多商铺。
虽然后来康熙帝也知道了,但赵昌毕竟是自己的贴身心腹,康熙帝也没怎么管,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别看赵昌服侍康熙帝这些年贪污了不少钱,但作为宫中的首席太监,赵昌除了贪污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僭越之处,更谈不上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按照清朝的惯例,先皇的仆从、太监,只要没犯什么大错,都可以留在宫中继续为新皇效命的,如果不愿意朝廷甚至可以发放一笔退休金告老还乡的。
可在康熙帝去世之后,赵昌却被雍正帝连夜诛杀!赵昌到达犯了什么错,让雍正帝一天都容不下他呢?
大太监赵昌之死
赵昌之死记载在多本野史上,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就是当时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清朝的宫廷画师马国贤写的传记里。
据马国贤所著的《在华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赵昌之死的经过。
书中记载道,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晚,马国贤正在与另一位传教士安哥拉坐在宫内的一座花园内闲聊。
突然从宫内传来了一阵骚乱声,紧接着就传来一阵刺耳的呼救声,并且声音越来越大,逐渐变成了惨叫。
马国贤与安哥拉惊恐不已,连忙离开了花园。
等第二天白天,马国贤就听到了康熙帝驾崩的消息,不光如此,马国贤还听说了康熙帝的贴身太监赵昌被胤禛诛杀,家产悉数充公家人全部为奴的消息。
就在当天,也就是胤禛登基的第一天,胤禛成为雍正帝之后,就颁布了圣旨并且昭告天下说:“大太监赵昌屡犯重罪,且罪无可赦,按律已被诛杀!”
紧接着雍正帝开始公布大太监赵昌的诸多罪状,其中最大的罪就是以下三条。
第一,赵昌妄图夺权干政,并且非法监视胤禛
在经过“九子夺嫡”事件后,胤禛从康熙帝的诸多儿子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继承了皇位。然而刚继位的皇帝都是敏感的,因此他严重怀疑这个先皇的贴身太监赵昌是来监视自己的。
那么又是谁指使赵昌的呢?胤禛当然不会说是康熙帝指使的,那么很显然,赵昌就是康熙帝的其他皇子指使的。
因此,在胤禛看来,赵昌就是“敌对”阵营的人,并且在朝廷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不早日除之以后必为大患。
况且胤禛可以说是睚眦必报之人,在古代被人监视是一种难以释怀的耻辱,杀了赵昌,可以说一部分原因是胤禛公报私仇,杀了赵昌以泄心头之恨的意思。
除了这些,胤禛杀赵昌还有“杀鸡儆猴”的想法,认为赵昌既然是其他皇子的人,虽然这些皇子失败了,但是皇子们手下的属臣还在。
胤禛断不可能把这些人全部杀光,只有先杀个赵昌,警示这些其他皇子们的残余势力,不要轻举妄动。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赵昌服侍康熙帝60余年,一定知道了许多他爱新觉罗家族的秘辛与丑闻,这些事情是绝不能外传的,杀了赵昌也有杀人灭口的意思。
第二,赵昌多与朝中皇亲大臣结交,有不轨之心
在历朝历代,皇帝的贴身宦官私自结交皇子皇亲朝中大臣,都是重罪,一旦查实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
因为在各个王朝的统治者看来,皇帝的贴身宦官私自结交皇亲大臣就是国家开始衰败的表现,比如秦朝的大太监赵高,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明朝的太监魏忠贤等等。
这些王朝的衰败都是因为太监,因此到了清朝,清朝统治者们就非常忌讳这一点。
而赵昌就非常“不幸”地撞在了这上面:康熙帝的嫡长子胤礽,先后两次被康熙帝立为皇太子,是胤禛“九子夺嫡”事件中主要的竞争对手。
而赵昌在这段时间就好死不死去亲近胤礽,甚至赵昌私自送给了胤礽南方小国进贡来的火镰与火枪。
要知道藩属国进贡的东西都是要先给皇帝过目的,赵昌居然私自先送给胤礽那实属胆大妄为了。
在胤禛看来,赵昌如此肆意妄为的结交胤礽,简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如果一直放任下去,搞不好赵昌真的会勾结其他皇子里应外合造反,到那时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因此胤禛决定先下手为强,诛杀了赵昌。
第三,赵昌贪污腐败到了极致,不除不行
前文提到,赵昌仗着自己是康熙帝的贴身宦官,在担任内务府造办处总管期间敛财无数,拿这些钱违法经商不说,甚至干起了卖官鬻爵的买卖。
但也正是因为赵昌是康熙帝的贴身宦官,康熙帝并没有怎么责备赵昌,这更加助长了赵昌的嚣张之心。
最终据史料记载,赵昌在康熙朝后期贪污、挪用公款多达五千多万两白银,几乎动摇了清朝的国本,这怎么能不让胤禛心恨呢?
正是因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带头腐败,导致了康熙朝后期开始发生官员大规模腐败事件,这让本就痛恨腐败的胤禛深恨之。
结果胤禛登基为雍正帝后,对朝廷的贪腐行为展开了非常严厉的整治。
不光如此胤禛登基之后立马就颁布了“贪官追赔制度”。
意思就是被查处的贪官们不光要把自己贪污的钱财如数上缴,还要补赔给朝廷相同数额的钱财作为赔偿,如果补偿不够的就要查抄贪官们的家产,直到补足为止。
如果家抄完了还是不够,就把贪官们的族人废为仆人以抵钱财。
后来胤禛觉得这样对待贪官们还是轻饶了他们,于是就把处置贪官的律法写进了《大清律例》里:“凡贪污一千两及以上者,一律处死,且无豁免权!”
这样的惩罚是极其严重的,一千两就判死刑了,不要说在清朝,就算放眼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罕见的。
赵昌这些的罪证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原因,而据最近几年广为流传的阴谋论说,赵昌真正的死因更加深层,甚至可以说是让胤禛恐惧的,这也就成了赵昌不得不死的原因。
赵昌不得不死的“真正”原因
自古王朝皇位的交替都是充满了阴谋的,胤禛能成为雍正帝也不例外,“九子夺嫡”事件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九子夺嫡”事件当中,前期胤禛并不是热门的皇位继承人人选。
康熙帝一共有24个儿子,而参与夺嫡的儿子一共有九个,而其中本来最有希望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康熙帝的嫡长子胤礽。
胤礽本是深得康熙帝喜爱的,一度被立为太子,但胤礽由于自己个人原因,屡次让他的皇阿玛康熙帝失望,于公元1708年彻底被废除了太子身份。
随着胤礽的被废,包括胤禛在内的其他八位皇子就觊觎皇位继承人的位置,于是纷纷不顾兄弟之情,开始了血腥的明争暗斗。
经过一番残酷的斗争之后,其他皇子相继落败,退出了斗争,而最终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剩下两位皇子了:四皇子胤禛与十四皇子胤禵。
于是关于赵昌的阴谋论就此开始了:康熙帝临终前曾下诏说道“传位十四皇子”。
但是贴身太监赵昌极善于察言观色,他认为四皇子胤禛胜算最大,于是私自会见了胤禛,二人联合把康熙帝的遗诏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
后来康熙帝去世后胤禛怕事情败露,于是连夜诛杀了赵昌。
这个阴谋论看起来有理有据,实际上漏洞百出。
首先第一个漏洞就是“于”字,要知道“于”字是今天的简化字,而清朝的“于”写作“于”,就算遗诏真的存在,那赵昌是如何把简化字“于”填上去的呢?
第二就是诏书本身的问题。康熙帝是满族人,清朝皇帝立遗诏首先是立满文遗诏,康熙帝也不例外。
真正的康熙遗诏一共有三份,满文,蒙古文,汉文各一份,就算赵昌有本事改汉文的诏书,那他又是如何更改满文与蒙古文的诏书的呢?
因此,胤禛为了遗诏诛杀赵昌,这个说法显然不靠谱。
提出阴谋论的人不死心啊,很快又出现了第二个原因:因为康熙帝是被胤禛毒杀的,而赵昌也参与其中,事后胤禛同样为了杀人灭口,在康熙帝去世后就立马诛杀了赵昌。
这个说法显然更离谱,要知道不管是历朝历代,皇帝的饮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皇帝的食物在送达皇帝面前之前都是要经过多次检查看是否有人下毒的,就算是皇帝的皇子妃子们送来的食物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胤禛诛杀赵昌是出于阴谋而后杀人灭口的目的,这显然就是毫无依据的无稽之谈。
其实这些阴谋论不光是现在,在当时也比较盛行,这主要还是跟雍正帝胤禛的性格有关系。
胤禛是康熙帝的四皇子,但是胤禛的生母出身卑微,从小就由养母抚养,而胤禛的其他兄弟,也压根对胤禛没有兄弟之情,处处打压那就是家常便饭。
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环境下让胤禛产生了两种极端的性格:表面上孝顺长辈,对待兄弟友爱,做事勤勤恳恳。
可内心深处却对那些对待自己不好的人产生了深深的记恨,这也导致胤禛内心多忌猜疑,刻薄残忍。
正是因为胤禛内心深处的这些“坏毛病”,导致了阴谋论者用这些阴谋诡计来攻击胤禛,说他是个内心阴暗且十分歹毒的人,诛杀赵昌与其他一些前朝老臣就是证据。
其实不然,相反雍正帝胤禛是个地地道道的“明君”,不能说他是最好的皇帝,但是可以说胤禛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
胤禛45岁登基,58岁去世,在这短短的13年里,他批阅的奏折就多达4万多封,而他回批奏折的字数就接近5千万字!
平均下来每天就要回批近9千个字!这也让胤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批阅奏折最多的皇帝,没有之一!
不光如此,胤禛在这13年里,几乎天天都写超过2千字自己的治国心得与感想交予大臣们阅读,希望大臣们提出建议与意见,可见胤禛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除去批阅奏折,胤禛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批复六部呈上来的各种文件。
据史书记载,胤禛在位的13年里,一共批复了六部共多达21万份文件,平均下来每天要批复40份以上的文件!
而且这些文件胤禛并不是仅仅看看就算了,而是要在文件上批复自己的意见与态度,最后在盖上自己的印章。
据统计,每天的这40多份文件里,平均每份文件胤禛的回复字数就超过了2千字!这是何等巨大的工作量!
光这些还彰显不出胤禛的伟大,和他的父亲康熙帝与儿子乾隆帝不同,雍正帝胤禛几乎是不好女色的,史载雍正帝的妃子仅仅只有二十多人。
跟他的父亲儿子比真的是少太多了,而且这二十多个妃子绝大多数都是下面的臣子为了讨好胤禛,献给胤禛的,而胤禛为了不驳了臣子们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收下了!
胤禛在位的13年里,才是清朝“康乾盛世”最为重要的13年,正是因为胤禛的勤恳的态度,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让清朝在这一时期变的富强。
结语
其实赵昌的死,主要是因为他自己所犯下的罪,康熙帝在位时胤禛就深恨赵昌。
就凭上文阐述的赵昌的诸多罪状,等自己继位了胤禛岂有不杀赵昌的道理?而后面提到的阴谋论,说胤禛为了阴谋而杀了赵昌,根本就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