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毛主席在1944年9月8日为张思德同志开 追悼会上的讲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为革命,为人民利益,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精神。并引用了西汉时期司马迁的诗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张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奋斗的足迹。为人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一个穷苦孩子到一个平凡战士,经历平凡人生,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优良传统,成为学习的楷模榜样。
张思德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生产分队,时任副班长。来到安塞县生产农场,参加燃烧木炭工作。为了快速解决供暖问题,他精心研究烧出好木炭的技术,提高产量质量。带领战士们砍树,建窑,烧窑,出窑等一系列工作。住在窑上,夜以继日,出大力,流大汗,连续奋战,三个月就运往相距70里地的延安8万斤木碳。在1944年9月5日,天空下着雨,张思德带领战士挖建新窑。施工时窑顶突然坍塌,张思德见状,急忙把战友从窑里面推出来,为了救战友,张思德被坍塌的土方压在下面,年仅29岁就光荣牺牲了。
毛主席知道后,命令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从土里弄出来,把身上洗净,换上新衣服,用好棺材入殓。 9月8日上午,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一千多人,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为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毛主席参加追悼会,在花圈上亲笔写下“向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赞扬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张思德生于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家庭穷困,生活艰苦,父亲给地主干活,流浪他乡。重病的母亲生下他时,家中无米可炊。拖着沉重的身体到邻居家借点谷米,捣碎喂他,母亲就给他起名叫谷娃子。谷娃子刚生下7个月时,重病的母亲去世,跟着婶娘一起生活,6岁就会拾柴割草,帮婶娘干家务。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仪陇县,他第一个参加少先队并当队长,为红军筹粮得到嘉奖,加入共青团员。跟随红军转战南北,奋勇杀敌。在独立团2营当通信员,瓦子窑战斗中立功,并参加列宁小学学习,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任交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毛主席卫士。在反六路围攻战斗中,两次负伤,仍然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缴获敌人两挺机枪。
在长征路上,和战士们一起共同干共苦,团结一致,爬雪山,过草地。以顽强的精神两次辗转雪山草地,参加“尝百草”任务。遍地野草,有的有毒,有的没毒,有能吃的,有不能吃的。口感好的却有毒,有的口感不好,却没有毒。为了能找到没毒的草让红军充饥,他尝草时总是抢在前面,不怕中毒,找到能吃的草,就先告诉战友。有一次,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有一片野草,样子有点像野萝卜。一个战士发现后,跑过去吃,张思德急忙跑过去,一把把野萝卜夺在手中,放在自己口中慢慢品尝。感觉到头晕脑胀,他急忙让战士告诉部队这草不能吃。这时他肚子疼,无力,昏迷多时才清醒过来。部队来到陕北,因为粮食少,张思德总是吃半饱就放下碗去打水,把饭让给年轻能干,饭量大出力多的战友吃。时间长了,战士们都发现了他的高尚精神,对他更加尊重。有时他到河里逮小鱼,给战士们烤小鱼吃,自己却舍不得吃,战士们感到他们的班长对他们太好了,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杨家岭建造大礼堂时,发生危险,张思德就用肩膀扛着,让路过的毛主席看到表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