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劝他以统一为重,蒋经国:为之动容

1982年,身在台湾的蒋经国接到了一封从大陆寄给他的信。

写信的人用兄长的口吻,回忆了两人共处的光景,并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诉蒋经国: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让他秉持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以祖国统一为念,做好历史抉择。

信件不长,却微言大义,文采斐然,蒋经国读后沉默了很久,感慨地说了四个字:为之动容。

写信的人叫廖承志,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独子,原本也是国民党中的一员,后来来到延安,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党内宝贝”。

国民党元老的儿子,为什么会去了延安呢?

一 失望脱离国民党

廖承志脱离国民党,跟蒋介石脱不了关系。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就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

从加入同盟会之后,廖仲恺夫妇就一直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从“辛亥革命”建立新政府,到“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讨伐袁世凯,他们都跟随在孙中山身边。

除了坚定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工作之外,廖仲恺夫妇对于国内的一切进步运动都非常支持,他们还明确赞扬过“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国共能达成第一次合作,就有廖仲恺夫妇的功劳。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夫妇结识了共产党内许多同志,16岁的廖承志,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周恩来。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会议,毛泽东作为湖南省的代表出席会议,何香凝作为孙中山指定的妇女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因为那次会议,何香凝也注意到了这个出色的湖南后生。

之后,何香凝也在中共党员蔡畅、邓颖超的帮助下,在广州开展妇女运动,为以后的革命工作,培养了大量妇女干部和妇女运动的人才。

在此期间,因为工作关系,何香凝也和邓颖超等党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廖仲恺被刺杀之后,邓颖超就立刻赶去安慰、照顾何香凝。

然而国共的第一次合作也没有维持多久,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分裂为左右两派。

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右派”背叛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企图夺权。

而廖仲恺作为“左派”的代表,不仅在国民党内部威望极高,坚持“三大政策”的他,自然就成了“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1925年8月,国民党内部已经有消息传出,有人想要对廖仲恺不利。

廖仲恺本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自己已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何香凝劝他多带警卫,他却表示: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在广州市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时,在大门前被人刺杀,随即身亡。

廖仲恺死后,国民党“右派”虽然企图借廖仲恺的死,打击另一方力量,但是何香凝还在,廖仲恺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也在。

办完丈夫的后事之后,何香凝擦干眼泪,利用自己的力量,联络其他“左派”,继续和蒋介石等人斗争。

有了他们的坚持下和努力,1927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决议,“国共合作”方针不变,蒋介石的权力也被限制了一些。

蒋介石和汪精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四一二”政变发生之后,何香凝立即在汉口发表演说,控诉蒋介石的行为,号召大家打到反革命分子。

而且在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婚礼时,何香凝不但拒绝了他们让自己做证婚人的请求,也拒绝出席他们的婚礼。

何香凝立场坚定地告诉来人:她绝不与民贼为伍。

蒋介石虽然气得牙根疼,但是对于在国民党内有极高威望何香凝,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除了和蒋介石“唱反调”,何香凝也积极帮助共产党员避险离开,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

蒋介石叛变革命时,廖承志已经加入了国民党,消息传来后,他愤怒地撕碎了自己的国民党党员证,然后和姐姐廖梦醒在母亲的安排下,远赴日本留学。

送走了姐弟俩,对国民党无比失望的何香凝也辞去了所有职务,深居简出,专心作画。

她和廖仲恺唯一的儿子廖承志,去日本的第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二 “党内宝贝”请毛主席代写家书

廖承志和姐姐被母亲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之后,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第二年8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昔日国民党元老的独子,如今改变立场,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留学日本几个月之后,廖承志就因为参加革命活动,先后三次被日本人逮捕,后来又被驱逐出日本。

回到国内后,廖承志又被党组织派到德国领导政治运动,何香凝也从国内去了法国巴黎,靠卖画度日,生活十分艰难。

廖承志听说之后,立即把母亲接到柏林一起生活,在这里何香凝意外与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重逢,因为相同的政治理念和遭遇,两人互相护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柏林之后,宋庆龄和何香凝立即赶回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何香凝前脚回国,廖承志后脚也赶回国内,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宣传部长,利用自己的特长和影响,继续为党工作。

然而就在廖承志回国仅仅两周后,他就被国民党逮捕后,关入了上海法租界的监狱。

何香凝闻讯之后,立即表示要和儿子一起坐牢,并要求国民党当局,把廖承志从租界移交到到“华界”。

为了营救儿子,何香凝闯到国民党的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海市长吴铁城释放廖承志。

宋庆龄、柳亚子、经亨颐(近代教育家,后成为廖承志岳父)等人也纷纷声援何香凝,迫于他们的压力,吴铁城只能释放了廖承志。

廖承志出狱之后,便在党中央的安排下,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任职。

红军长征时,廖承志因为反对张国焘的“左倾”错误,被张国焘盖上“特务”的帽子,被押解着走过雪山草地。

要不是在甘肃会宁会师的时候遇上周恩来,廖承志极有可能在路上,就被张国焘“枪决”了。

被周恩来解救后,因为廖承志精通日、英、德、法等多国语言,被毛主席称为“党内宝贝”。

一来到延安,廖承志就被委以重任,担任红色中国通讯社(新华社前身)的电报翻译。

他那时每天要整理国际动态,翻译成中文资料,给中央领导做参考。

毛主席经常会在晚上11点到12点左右,来廖承志这里了解当天国外的消息,每次来,他都会坐一两个钟头,和廖承志讨论工作,闲话家常。

毛主席也非常喜欢这位虽然经历了多次磨难,但却依然坚强的年轻人,再加上有廖仲恺和何香凝这样的父母,让他对廖承志也高看几分。

党中央迁到延安之后,廖承志又担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的秘书,负责党内宣传工作。

廖承志在延安为党工作,他的母亲何香凝也和宋庆龄等人积极宣传,号召大家一致抗日、反对内战

当民主人士沈钧儒、邹韬奋被捕入狱后,何香凝积极为他们活动,和宋庆龄发起了“救国入狱运动”。

毛主席对于这两位女性的行为也非常赞赏,曾写信给何香凝,称赞何香凝是继承了孙中山传统的“一流人”。

对于毛主席的赞许,何香凝也非常高兴,她回信的时候,特意送上了一套上好的湖笔,还寄去了自己的一本画集、一本词集,收拾了满满一大包。

廖承志在上海出狱去川陕根据地时,是悄悄动身的,只给柳亚子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所以他之后的情况,何香凝虽然牵肠挂肚,但是却一直没有准确的消息。

毛主席知道何香凝对儿子的牵挂,收到回信后,便让人把廖承志喊到了他所在的窑洞。

廖承志来了后,主席亲切地招呼他看何香凝寄来的东西,并告诉廖承志,自己写了回信准备托人带回上海,让廖承志也写一个回信,好让何香凝知道他的近况。

廖承志点头答应下来,可转头一看,主席的回信已经写好了,就等着寄出了,他怕耽误毛主席的时间,就请毛主席帮他在信上带上一笔。

于是廖承志对毛主席说道:主席,您帮我带上一笔就好,您写一句,比我写一百句都灵,家母一向信您的。

主席爽朗一笑,打趣廖承志偷懒,说自己代笔可是要收费的,其实他早就把廖承志的近况写在信里了。

毛主席随后拿起一只信封,示意廖承志把信装起来,廖承志自然心领神会,他一边装信一边回答毛主席,等他发了工资,一定会买花生米请主席的客。

两人又聊了几句,就各自去忙了。

没多久,廖承志又接到新的任命,去香港任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又兼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委员。

何香凝此时也在忙着为抗日和妇女工作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母子俩依然天各一方。

三 喊话蒋经国,重开两岸对话

1937年10月,毛主席再一次将廖承志请到他的住处,告诉他,因为目前抗战物资短缺,需要发动华侨募捐。

华侨募捐的物品,需要有一个妥当的人去负责接收、转运,周恩来推荐了廖承志,他也觉得合适,所以特意把廖承志叫来托付工作。

收到毛主席的嘱托后,廖承志来到香港组建八路军办事处,与姐姐廖梦醒、李少石和潘汉年等人一起担负起输送抗日物资的工作。

1938年,何香凝迁居香港,也在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

抗战后期,香港危如累卵,当时在香港仍有很多爱国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人都在其中。

为了他们的安全,1942年初,廖承志联系了东江游击队和粤东省委的负责人,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不仅安全转移了800多名爱国人士、文化界精英和中共干部,还接应了2000多名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

但是由于叛徒的告密,完成转移任务之后,廖承志就在广东韶关被国民党逮捕。

在监狱中,国民党特务一开始想拉拢他,还给他施了“美人计”,但是看到阴谋没有办法奏效之后,又换了一副嘴脸,对他进行了非人的虐待。

廖承志始终不曾屈服,他虽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却始终不曾失去信心,还在狱中用难得的一点纸张写诗、作画,与母亲、爱妻诀别。

为了营救廖承志,周恩来联合革命元老董必武,给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写信,希望他能帮忙斡旋,救出廖承志。

何香凝也联合宋庆龄等民主人士,向国民党施压,因为廖承志身份的特殊性,蒋介石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他长期关押。

1945年重庆谈判前,蒋介石亲自,命人将廖承志押到重庆。他见到廖承志后,想以“世伯”的身份拉拢廖承志,希望廖承志为他做事。

被拒绝后,蒋介石威胁廖承志,希望他不要后悔,然后摆摆手,又让人把廖承志关押到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

被廖承志拒绝后,蒋介石心里已经起了杀念,但是随后中共根据《双十协定》的内容,一再要求蒋介石释放政治犯,宋庆龄、何香凝也一再向蒋介石施压,才迫使蒋介石释放了廖承志。

1946年1月廖承志终于获释,他出狱后立即投入工作,回到延安担任新华社社长一职,后来又跟随解放军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都得到了新中国的礼遇,廖承志也经周总理亲自点将,负责统战和外交工作。

1982年7月,负责对台工作的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悼念蒋介石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感受到了蒋经国对大陆老家的眷恋,再结合前一年叶剑英元帅的《告台湾同胞书》,她自己决定,让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信。

国民党初建时,廖家和蒋家关系密切,蒋介石在“劝降”廖承志时,便以“伯父”自居,廖承志和蒋经国,之前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一起生活学习过。

所以,以廖承志的名义,对蒋经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最合适不过的。

“一封家书抵万金”,这封以寻常家属开头的书信,跨越了海峡两岸,将大陆对台湾的善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虽然宋美龄在代替蒋经国回信时,仍然表现得非常顽强,但是这封“家信”,也撬动了冰封已久两岸关系,为以后两岸重开会话奠定了基础。

结语:

1983年6月,廖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他去世四年后,蒋经国终于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台湾赴大陆探亲的禁令,两岸阔别了40多年的亲人,终于能享受到团圆的滋味。


参考资料:

1.王怀洲.廖承志在延安[J].新西部(理论版),2014(01):75+73.

2.宗道一.周恩来“解放”廖承志的“三步妙棋”[J].百年潮,2012(05):31-35.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2.05.018.

3.于继增.廖承志的传奇人生[J].党史博采(纪实),2006(1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