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总理篇:11李经羲——出身名门 曾恩惠于朱德 蔡锷 七天总理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在短短的16年岁月里,政局风云变幻,国务总理更迭频繁。先后有31人担任过国务总理。其中:有人尽皆知的唐绍仪徐世昌段祺瑞等;也有为人鲜知的龚心湛贾德耀胡惟德等。他们任期长短不一,长者仅仅一年多,短者数月,更有甚者,短短几天而已,如昙花一现(最短的朱启钤只干了两天,最多的是段祺瑞曾四任总理)。

李经羲(1860年—1925年),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号悔庵。他出身名门(合肥李家),晚清官至云贵总督,最大贡献是经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朱德、叶剑英元帅等)。1917年,曾任内阁总理一职,因张勋复辟,只当了七天便去职。1925年病逝于上海。

任职时间:1917.6.24——1917.7.1

一 家世显赫

李经羲生于1860年,此时,他的父辈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发迹,合肥李家是晚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家族。大伯李瀚章,曾任湖广和两广总督;二伯李鸿章更是不得了,曾任两江、两广和直隶总督,是晚清第一重臣;父亲李鹤章是晚清光禄大夫。

李经羲从小进入私塾读书,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由于家族的关系,李经羲很早就步入了仕途。1879年,李经羲由廪膳生考取己卯科优贡,参加朝考又获一等,便以贡生身份捐道员,奉旨派为知县。

1887年,任四川永宁道,在此任内,李经羲因镇压四川马边、屏山等处彝人起义有功,得以加二品衔。后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

李经羲二伯——晚清重臣李鸿章

1901年,经李鸿章在军机处活动,清廷改任李经羲担任广西巡抚,一月后调任云南巡抚。李鸿章去世后,1902年12月任贵州巡抚,1904年5月,又调任广西巡抚。1905年冬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1907年因病去职。

1909年2月,二度复出后,升任云贵总督。这是李家的第三位封疆大吏。

二 治理云南及云南讲武堂

1909年,广西新军的标统是被誉为“士官三杰”的蔡锷。蔡锷以湘人而掌控广西新军大权,于是地方人士发起了驱蔡风潮。

蔡锷

李经羲久闻蔡锷有治军才干,便趁机聘请蔡锷前往云南,任命他为新军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此时蔡锷年仅二十七岁。云南为国防重镇,驻有新军第十九镇(一师两旅),当时全国共有新军三十六镇。

在任云贵总督期间,李经羲主张办矿业,筑铁路,开办实业以充实边地。他提出:“实边之计在人,聚人之计在财,无人则边虚,无财则人散,实边聚人之计莫如兴实业,以实业救边,治病之本也。”

为开办新式学堂,李经羲奏请将全省划为五个区,分别设立模范中学及初级师范。实话实说,李经羲在职期间,为云南的发展还是尽心尽力的。

李经羲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开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1908年,上一任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上书,请求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直到1909年9月26日,在李经羲任上才正式开学。

李经羲对云南讲武堂的发展壮大居功至伟。李经羲亲自兼任讲武堂总办(校长)。他曾对学员们宣称:“云贵总督可以不做,而讲武堂不能不办!”

讲武堂的制度和作风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

在这种完善的课程、严格的教学、高标准的纪律要求下,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他军事学堂相比,高出一大截。

除了上课,日本回来的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讲武堂协理)、蔡锷、唐继尧等教官,还在学员当中宣传革命思想,进步书刊在讲武堂里广为流传。李经羲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过问。

蔡锷担任云南讲武堂总教官时,有探子向李经羲举报蔡锷是革命党人。李经羲明知此事,却装糊涂,不但将探子举报蔡锷的密信给蔡锷看,劝其小心谨慎。还在蔡锷遇困境时,馈赠500两银子做资助。

朱德元帅早年家贫,二十三岁来报考讲武堂时,因无川资,就迈动双脚,从四川一直走到了昆明。等他到时,讲武堂的报考时间已过,门卫不让进大门,朱德便与门卫大声争辩。

适逢李经羲那天正在讲武堂巡视,闻其声派人前来查看,当知道此人是从四川步行来昆明求学时,对他的毅力非常佩服,遂当即决定,破格录用。

1911年8月,朱德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蔡锷领导的新军第十九镇 (师)七十四标(团)第二营左队(连)任司务长,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后来,朱老总曾多次提及他的这段经历,对李经羲心存感激之情。

作为近代中国有名军校,云南讲武堂先后涌现了大批极为杰出的军事将领,先后走出两位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以及20多位将军。还有越南、朝鲜、韩国、缅甸等国家领导人。

三 新军起义 云南独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鼓舞了正在准备起义的云南革命党人。大家推举蔡锷为总指挥,决定在10月30日举行武装起义。

蔡锷

李经羲得到消息,组织官兵进行反抗,无奈起义军势头异常猛烈,当天就打到总督府,统制钟麟同(师长)被打死,参议靳云鹏逃走。李经羲从总督府围墙挖洞逃出,躲藏于如意巷萧巡捕家中,被朱德带兵抓住。朱德对李经羲很尊敬,叫他坐在椅子上,告诉他不用害怕。

蔡锷在攻打总督府前,还一再叮嘱官兵:“务必留意保护李都督及其眷属。”所以,李经羲被抓获,蔡锷派人将他送到法国驻昆明领事馆躲避。

昆明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他和李根源前往法国领事馆,请李经羲出山执掌大局,李经羲不从,他说:“身为朝廷命官,岂能以下犯上?”

稍后,李经羲致书云南都督蔡锷、云南军政府军务司司长李根源,以三事相约:一,可杀不可辱;二,保护其眷口回籍;三,亦愿为之尽力办事。

由于李经羲曾去信劝降云南各地清兵四十多个巡防营,共一万多人,不几日,云南全省兵不血刃地改换了共和旗帜。

蔡锷、李根源等因是李经羲的旧属下,对李经羲始终以礼相待。李经羲念及朝廷对李家的世代恩典,宁死决不犯上。蔡锷等亦无奈,只好给李经羲赠与旅费,“礼送出境”。

李经羲长期以来对蔡锷等人的知遇之恩,终于获得了回报。虽然愚忠朝廷,但宁死不屈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

四 为袁称帝出力

辗转回到上海的李经羲,见上海形势也不安全,就效仿许多前清遗老移居青岛居住下来。

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位,多次派人到青岛招揽前清遗老为其服务,封官许愿,金钱资助,应有尽有。

1913年11月,袁世凯设立政治会议,鉴于与合肥李家的亲密关系,任命李经羲为政治会议议长。成员共80人,大部分都是旧官僚或者封建名流,也有革命党的变节分子。目的是为其摇旗呐喊,与不听他指示的国会抗衡。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明令宣布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解散国会,以政治会议代行民意,并呈请特设立法机关,重订约法。

1914年5月,袁世凯又撤销了政治会议,成立参政院,由黎元洪汪大燮分别任正、副院长,李经羲被选为参政院参政,并担任审计院院长。

1915年年底,袁世凯称帝。将李经羲与徐世昌、赵尔巽张謇列为“嵩山四友”,可免称臣,免跪拜,赏乘朝舆,入宫可换肩舆,皇帝临朝赐坐矮几,并赏穿特种朝服。

特种朝服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宣布取消帝制,重归共和。同年6月6日,袁世凯抑郁而死。

在惩办帝制祸首的问题上,云南护国军提出所谓的“十三太保”名单。李经羲虽然名列“嵩山四友”,但没有受到牵连,再次逃过一劫。

五 七天总理 病逝于上海

袁世凯死后,虽然黎元洪是总统,但实权掌控在皖系军阀段祺瑞之手。

1917年春,爆发了“府、院之争”,黎元洪下令免除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先任命伍廷芳代理总理,后由江朝宗继任代理总理。

6月24日,黎元洪经国会投票通过,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主要是想通过他的关系,稳定北洋派并拉拢张勋

然而,张勋的真正意图在于扶持清帝复辟。6月30日午夜,张勋入宫在紫禁城养心殿叩见溥仪,7月1日,张勋等人通电全国恢复帝号,悬挂黄龙旗,演出了一场复辟的闹剧。

黎元洪逃入荷兰使馆避难,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几天后,段祺瑞在天津附近的马厂誓师,讨伐张勋。

7月12日,段祺瑞即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事后冯国璋任代总统,段祺瑞复任总理。

李经羲已于7月3日,化装成运煤工人,从东郊民巷六国饭店东头的“水门”逃离北京。“以炭灰涂面,载煤一车自为御者,于一鞭残照中赴津。”

然后,乘上火车直奔上海,真正尝到了“五日京兆”的滋味。再次来沪的李经羲,已是心灰意冷,从此再无出山之意,从此,含饴弄孙,寄情于诗文,过起了隐居生活。

1925年9月,李经羲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李经羲去世后,棺柩运回合肥原籍安葬。

顺便提一下,在他的后代里,还出了一位共产党的大人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前任驻美大使李道豫(李经羲之曾孙,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庆典,获国家荣誉勋章)。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