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尼克松离世前,后悔与中国建交: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在美国病逝,作为美国的第37任总统,他的身上存在很多争议。尼克松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政治家,从中美建交的前后过程就能够看出,他是个很有手腕的人。

当年中国和美国能够化敌为友,尼克松贡献不少,中美建交无疑是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然而,弥留之际,尼克松在谈起这件事情时,却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后悔。

尼克松说,自己或许不应该促成中美建交,还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政治博弈

在美国的历任总统之中,尼克松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他曾经多次访问中国,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建交的进度。

但为什么在晚年,尼克松又全盘否定了自己当年的做法呢?

这件事情看上去很奇怪,但尼克松绝对不是在临死前说胡话,美国和中国建交,考虑最多的从来就不是友情,而是利益。

从尼克松的视角来看,70年代中美建交对美国有极大的好处,但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慢慢的崛起,尼克松感受到,中国将成为美国未来最强劲的对手,所以尼克松才会后悔。

他甚至设想,假如当时中美没有建交,中国没有获得发展空间,一切会不会不同?

尼克松

不过,此时此刻的他已经快要去见上帝,想这些事情也已经全无用处,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想法而改变。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中美关系从敌对逐渐走向正常,甚至成为亲密的盟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尼克松本质是个亲华派。相反,在他最初进入政坛的时候,对于共产党以及苏联、中国等红色国家展现出了非常敌视的态度。

在1950年参选议员的时候,尼克松曾经公开表示,联合国不应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中的合法席位。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主流。西方恨不得立刻把所有的红色国家毁灭,从官方到民间,所有人都秉承着这种极端的态度,美国国内在二战结束后更是盛行沙文主义,对共产主义者进行强烈的抨击。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政治家当然要顺应社会主流才能够站稳脚跟。

当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尼克松这位表现出极端反华态度的政治家,有一天会成为促成中美建交的最大功臣之一。对普通人来说,要推翻自己过去的观点或许很困难,但对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言,这一点都不难。

进入政府之后,尼克松可谓平步青云,一路走来,备受支持,虽然也受到了反对党的不少攻击,但总体而言,他是一步一步地上升,直到靠近了总统的位置。

外交努力

1969年,尼克松在大选中打败对手,成为了美国新一任的领导人,大权在握尼克松必须要好好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路线,因为他的决定关乎美国的命运。

也就是在1969年,成为总统的尼克松对于中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当年,他与法国总统戴高乐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谈话。

戴高乐

尼克松回忆说:“谈话时,我们俩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对中国认识不多,但不能让中国处在混乱的状态中孤立无援,西方应该了解中国,联系中国,熟悉中国”。

这种对中国态度友好的话,竟然从一个美国总统嘴里说出来,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世界形势风云突变,身为一国领导者的尼克松比别人更快地认识到现实,此时,美国和中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那便是苏联。

冷战依旧在持续,苏联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作为苏联的邻国,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这位曾经老大哥的威胁,中苏交恶对美国而言是个重大的新闻,美国想从这个新闻中为自己博取足够的利益。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此刻,面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中国和美国也可以摒弃前嫌,暂时成为朋友,直到这个威胁解除。

而且,尼克松认为,和中国建交的事情要尽快提上日程,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如果等将来中国真的强大起来,美国再去谈建交这件事情就会处于被动,现在去,等于美国送中国一个人情,美国可以占据主动优势。

戴高乐对于这个想法表示了默认,曾经,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仇视中国,但如今作为反华先锋的美国已经展现出了友好的态度,其他的西方国家自然也听从美国的意见。

但是,两个曾经针锋相对的国家想要迅速地重归于好并不容易。为此,不管是美国和中国都在做出努力,尼克松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出国访问,先后到达了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他希望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替自己传话。

巴基斯坦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和中国的关系一向很好,而罗马尼亚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尼克松相信中国能够从自己这几次访问中看到美国的决心。

同时,尼克松也在通过这样的行动对苏联释放信号。

中国当然能够明白美国的意思,此时此刻,中美建交是大势所趋,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正在着手尝试这件事情,如今尼克松的行动让周总理感到,机会来了。

于是,周总理同样委托巴基斯坦的领导人代表中国和美国先接触。

周总理抱着和尼克松相同的想法,到了这个紧张的时刻,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而相比之下,美国的威胁反而不是那么的危险,同时周总理也很担心军国主义在日本死灰复燃。

与苏联交恶的时候,周总理曾经做了一个最坏的假设,那便是苏联、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同时入侵中国。

当时的外交环境对于中国而言很不利,几个各怀心思的邻居都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寻求一个突破口,美国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在后来与美国高层接触的时候,周总理的谈话表现得十分谨慎,周总理说:

“中国并不是一个超级大国,谈不上与美国、苏联平起平坐。中国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力图避免成为大国或打乱世界格局,为国际带来困扰。”

改变局面

中国还不够强大,这是周总理最担心的事情,中国想要崛起,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需要足够的和平,周总理要尽力为中国争取这段时间。

美国表现出来的友好态度让这件事变得好办了很多,基辛格受到尼克松的委托开始和中国接触,他不断地释放友好的信号,同时极力修复过去的矛盾。

基辛格在访华时对毛主席说:

“主席先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美两国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以前认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一样,但后来主席先生讲述了中国的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后我们才明白其中差异。”

基辛格

毛主席在确定了美国的信号后,与周总理开始安排接待尼克松访华的各项事宜。

尼克松也最大限度地推出了一些对华友好的政策,比如说解除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放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等等。

这一系列的信号让全世界开始相信,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要产生巨大的变化。

1972年,尼克松终于决定前往中国。

这是中美双方已经努力了好几年的事情,虽然在此前的一系列信号之中,全世界对此早有准备,不过,当尼克松真的踏上中国的土地,还是引发了全世界舆论的大地震。

所有人都在见证历史,尼克松的双手和周总理的双手握在一起,意味着一段友谊的开始。

当然,尼克松明白,自己这次来到中国绝不是为了多交几个朋友,他要尽力地将美国的利益最大化,他们还要谈清楚很多问题,中美双方的合作、台湾、日本、苏联……

这些东西才是目前最紧要的,从下了飞机开始,尼克松便陷入了漫长的思索。

而这时,周总理则告诉尼克松:毛主席已经准备好和他见面。

这次和毛主席的见面,让尼克松铭记了一生,他从基辛格等人的口中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他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政治家,是一个带领中国从弱小一步一步走向独立富强的人。

虽然此前没有见过面,但尼克松深知,毛主席的能力是常人远不能及的。

当真正见到毛主席之后,尼克松确信,过去那些人对毛主席的正面评价并不是过度夸张,尼克松和毛主席谈起了一些哲学方面的问题,还谈起了远在台湾的蒋介石

毛主席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尼克松和周总理说:

“他们说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这个国家,照我说,我没能力改变世界。我顶多改变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他不赞成。他说我们是共匪。他最近还发表了一篇讲话,你见到啦?”

听到毛主席这番调侃,尼克松笑了笑,他和蒋介石之间也有过几次往来,对于此时的美国而言,台湾仍然是一个盟友,也是此次中美建交之间最敏感的问题。

尼克松问毛主席:“蒋介石把主席称为共匪。主席怎么称呼蒋介石?”

周总理则代替毛主席回答说:“我们一般称他们为蒋介石集团。在报纸上有时也称他为匪。他们也回敬我们为匪。我们是互相对骂罢了。”

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听出来,尼克松这句问话算不上很友好,尽管是用开玩笑的形式说出来,不过,这句话很有可能挑拨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

尽管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敌人,但无论如何,台湾和大陆依旧是一体的,祖国统一是迟早的事情。

假如在美国的挑拨之下闹得太难看,那可不是我们想要见到的结局,因此,周总理也用开玩笑的方式把这个话题掀过去。

毛主席则又补充到:“其实,我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跟他做朋友的时间长得多。”

于是,这个话题便告一段落。

麻烦不断

毛主席对尼克松表示,还是应该继续谈论哲学方面的问题,这个话题有意思。

但很显然,几位政治家之间的谈话不可能只围绕着简单的哲学问题,谈着谈着还是会落到政治上,而且不可避免的就落到了两方共同的敌人——苏联身上。

尼克松对毛主席提到:自己在选举的时候受到了左派的攻击。

左派是亲近苏联的一派,尼克松则是右派共和党的代表。

毛主席笑着说:假设自己参与美国投票的话,必定要投尼克松一票。

一旁陪同的基辛格则说:从情报上来看,苏联正是左派反对尼克松的直接原因。

毛主席听到“情报”两字,哈哈大笑,他对尼克松说:“全世界就美国的情报比较准确,其次是日本。至于苏联,他们就在那里挖尸,但什么都不说。”

尼克松却吐起了苦水:

“最近在印度—巴基斯坦危机中,我们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美国的左派非常严厉的批评我不站在印度这一边。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亲印度,另一个他们亲苏联。我认为,着眼于更大情势是重要的。不能让一个国家,无论它多么强大,去吞并领国。这让我付出了政治代价。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做的对,历史会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

这份抱怨也并非无缘无故,尼克松引出了接下来美苏关系之间的问题。

此时此刻,尼克松促成中美建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内的反对派声势汹汹,国际上也充斥着各种矛盾的声音。

尼克松此次访华,苏联、印度,日本等国都公然地表示出了敌对情绪,另外还有越南、朝鲜,台湾这几个处在漩涡中心的国家或地区,更是对此事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关注。

如果这件事情办不好,将来引起的国际矛盾会更大。解决问题,恰恰是最困难的事情。

尼克松当时的想法是,他要和中国寻找一个共同的中间支点,在这个支点上,他们要建立一套和平的秩序,一套能够让双方满意的秩序。简单来说,双方依旧各走各的路,但可以合作,可以放下冲突,这也正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想法。

但在尼克松这个构想上,他没有想到中国崛起这个变数,尼克松知道中国会强大起来,但尼克松此时依然保持着一个美国总统的自信。

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崛起没有那么快,何况有美国的压制,美国过去曾经打败了无数对手,所以尼克松清楚要如何压制自己的对手。

假如有一天中国出现快速崛起的苗头,他相信美国也有办法制止这一切。

此时此刻,尼克松所想的重点,依然是利用中国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主席和周总理所想到的30年后的发展,并不在尼克松的考虑范围之内。

或许尼克松认为,美国压制中国30年也全然不是问题。

基于这种自信,尼克松用极大的努力促成中美建交,如果他能预料到30年之后的事情,也许会坐上时光机回来阻止自己。

1972年,中美发布了联合公报,正式宣布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对中国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暂时从美国的威胁之中摆脱出来,而且两国还进入了蜜月期。

利益至上

美国为了能够让中国具备反击苏联的力量,给予了中国大量支援。当然,这绝不是出于善心,本质上美国想要隔岸观火。在当时美国人的计划中,中国弱小,苏联强大,如果中国这个弱国能够起到防御苏联的作用,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习惯扶持傀儡的美国想不到,中国绝不是他们过去所遇到的那些国家,这个曾经经历了无数风刀霜剑的古老国度,绝不会甘心为人傀儡,受人威胁,更不会满足于美国的施舍,中国要走一条独立强大的道路。

不过,当尼克松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

1976年的时候,尼克松接受毛主席的邀请,再次访问中国,此时他已经不是美国总统,由于水门事件的丑闻,尼克松被迫下台,他连任总统的野心提前破灭。

尼克松当时处在人生的最低谷,围绕在他身上的没有一件好事,因为水门事件实在是刺激了所有美国人的神经,将美国所宣称的自由民主的面具打了个粉碎。

这种情况下,尼克松唯一的选择就是沉默不语,尽量淡化这件事情的影响。

不过,毛主席在这个时候依然邀请尼克松访华,这对尼克松而言也算是雪中送炭了。当然,毛主席此次邀请尼克松访华,主要还是为了中美建交的事情。

美国的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建交的进度陷入停滞,在这种情况下邀请尼克松,就是为了让美国想起,他们还有些事情没有办完。

第二次访华的时候,尼克松的心情依然十分轻松,作为一个前总统,一个因丑闻下台的总统,能够得到中国这样高规格的接待,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时尼克松对于中美建交这件事情充满成就感,尽管水门事件让他的总统生涯永远蒙上了污点,但中美建交依然是他不可抹杀的功绩。

然而,尼克松对中国的友好态度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便是中国的弱小,一个没有威胁的朋友,对美国来说才是值得深交的朋友,而当这个朋友变得有威胁,朋友就会成为敌人。

自我怀疑

可不出十年,尼克松再次扭转了对中国的看法,因为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的速度越来越猛烈,尼克松对于自己当年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进入90年代,尼克松对于中国的偏见变得越来越深。

因为他注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过去的中国连一架像样的战斗机都拿不出来,而现在中国的各项技术已经隐隐有了赶超美国的架势。

这是尼克松从未想到过的,而中国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与当年的中美建交也不无关系。

如果美国继续保持着那种严密的封锁,中国的科学环境发展必然会十分艰难,发展速度也必将放缓,这正是尼克松临死之前后悔的原因。

他怀疑,是否当年的自己换一种政策,就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

但这当然只是幻想,历史的走向就是如此,即便美国和中国在1972年不建交,那也迟早有一天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走到建交这一步,这并不是尼克松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

即便没有尼克松,其他的美国总统也会迈出这一步,中国也不会放弃和美国建交的机会,历史的有趣之处,就是偶然之中带有必然。

尼克松对中国,从反华到亲华,再到反华,看起来左右摇摆,但那无非是跟随国际潮流而变。

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中国被尼克松评价为“科学怪物”也并非坏事,因为,对手感到害怕的时候,那正是我们强大起来的时候。

尼克松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中国依然沿着历史的方向继续向前走,书写新一页的篇章。

不知道尼克松临死之前对中国的真实看法究竟如何,人们在不断地猜测,假如尼克松没有促成中美建交,历史会走向何处?

但也许一切并不会改变,因为中国想要崛起,想要强大的心手不会变的,无论对手做出怎样的选择,中国都一定会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复兴之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