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双腿健全,为何打仗时却坐着“轮椅”,这才是他的可怕之处

作为蜀汉集团的丞相,诸葛亮的智慧可谓高深莫测,令人难以揣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够沉着应对,为刘备集团带来胜利的曙光。

也正因如此,连极其傲慢的关羽也对他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军事每次出现在战场上时,必定是坐在一辆类似“轮椅”的车子之上的。



这就让人十分不解,诸葛亮并没有像孙膑那样双腿残疾,为何却总是坐在这样一辆车上呢?如果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其实大有深意,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位军事的智慧。

亦或者说其可怕之处也正在于此,这句话从何说起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沉稳的军师

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正是加入到刘备的集团当中,成为了刘备的首席军师。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十分敬佩,但关羽和张飞却认为诸葛亮始终在故弄玄虚,其才学也未必就如此出众。

对于关羽和张飞的质疑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然而他却并没有为自己进行辩解,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让关羽和张飞对自己心服口服。



曹操夏侯惇率十万大军袭来之时,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从而火烧博望坡,让夏侯惇损兵折将后知难而退,随后诸葛亮又火烧新野,让刘备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巨大的胜利......

通过这两把火,关羽与张飞被诸葛亮的智谋所折服,同时从诸葛亮的这两次安排,也可以看出他对于战争的理解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低程度,也难怪有着“近妖”的名号,总能够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

诸葛亮的这一个优点与与当时的情况刘备刚好符合,虽然刘备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本,但在军事实力上却捉襟见肘,他空有“大汉皇叔”虚名的刘备,手下的兵将却少得可怜。

别人或许还能接受一场大败,刘备则完全没有这个资格,哪怕是一场小败也会摧垮他,诸葛亮每次做出的安排都可谓万无一失,这一点正是刘备最需要的。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稳中求胜的思路,才让他在赤壁上一把火杀了曹操的大军,使得刘备在战后的实力快速扩张,为以后的功业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这种智慧又何止体现在三国前期,北伐战争时他冒险摆下空城计之后,依旧可以骗过司马懿

即便在自己去世之后,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的雕像时,依旧认为诸葛亮在诈死哄骗自己,率领军队紧急撤退。

惊魂甫定之后,司马懿还询问周围的将士:“吾头尚在否?”可见一生求稳的诸葛亮给世人留下了不可战胜的印象,更给司马懿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然而如此行事稳健的蜀国军师,却经常在战场之上坐着一个轮椅,这样的举动实在过于反常。实际上,诸葛亮的这一做法同样也是其聪明之处。

诸葛亮的“轮椅”

我们都知道,军师本可以不必亲自上阵,他们的职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况且文人在前线战争也帮不上什么忙,但诸葛亮却不是如此,经常坚持亲自上阵,而且还坐在一辆“轮椅”之上。

诸葛亮上阵时所乘坐的轮椅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孔明车,这是一种后轮偏大、前轮偏小的车子,孔明车与现在的轮椅不同,轮椅上的乘坐者还可以通过双手控制轮椅前行或后退,而孔明车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换句话来说,坐在孔明车上的诸葛亮只能让士兵推动自己前行而不能后退,坐在这辆孔明车上与士兵们一起奔赴疆场其危险性难以想象。



诸葛亮在战场上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与他稳重的行事风格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一旦地方的将领冲到自己面前,而推车的士兵又因为害怕而自行逃跑,那么诸葛亮就必死无疑。

可是尽管如此,诸葛亮依旧坚持这样做,这一种行为多少让人有些费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所做出的安排一定有其特定的意义,实际上他的这个做法无论对己方、还是敌方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诸葛亮的心理战术

诸葛亮作为丞相手无缚鸡之力,但却现身主战场,其作用类似于皇帝的御驾亲征,能够起到很好的“鼓舞士气”作用。士兵们在战场上见到丞相的身影,第一反应便是自己的作战状态会被丞相看到。

在此情况下,他们便会异常英勇,以求论功行赏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赏赐。另外,诸葛亮的孔明车只能前行而不能后退,而且前进的速度非常慢。



这就意味着一旦作战失败,那么第一个要遭殃的就是诸葛亮,由此观之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暗示士兵,这一场战争我们会取得胜利,即使死我也会死在你们的面前。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将士为国死战”,何愁战争不能取得胜利。除了对己方士兵的鼓励作用外,诸葛亮这么做还能迷惑敌军将领与他们的作战部署。

古语有云:“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战场之上如果能够率先擒拿诸葛亮,战争无疑就取得了一半的胜利,而且诸葛亮也是蜀军的“薄弱环节”。

然而,如果敌军这么想就中了孔明的陷阱。蜀军南下平定孟获之乱时,孟获就因诸葛亮行动迟缓、不通刀枪,便率领大军直接攻打诸葛亮的中军,结果屡屡中计。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一旦落入敌军的圈套,想要摆脱困境难上加难。总的来说,诸葛亮坐在“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的轮椅上,一则可以稳定己方军心,令外一方面也可以迷惑敌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在战场上获得优势,诸葛亮不惜将自己作为诱饵,可以说为了蜀汉政权献上了自己的一切。回看他的一生,虽未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但为报答刘备鞠躬尽瘁的精神鼓舞着后世每一个人。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