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夏”名称由来之迷,中华民族为何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名称由来之谜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古往今来,却有种种不同的解释。

古人之解,见诸于《左传》、《孟子》、 《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应而育的。如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等。

远古时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华夏族就不是指单一的汉族了。

现代之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华夏”是民族的名称。持这种观点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字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 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为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这个民族也不断地向四处迁徙,并渐渐分为三部分: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华夏"),西移甘肃的,称为“西夏”(“蛮夏"),原地不动的称为“大夏”。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华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了。

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因此,华夏文化也随着发展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发个民族,大体上都纳人了华夏族的范畴,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队称号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 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东夷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即山东、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带。传说中的太皋、少皋、后羿和蚩尤都属于这个集团。

苗蛮集团活动的地区,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及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分布区,即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三苗及祝融氏都属于这个集团。

华夏集团活动的地区,为仰韶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即中原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都属于这个集团。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他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种姓民族的概念,还是地城文化的概念,“华夏族”实际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的,居住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统称。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周围的少数民族(“裔”、“夷")则比较落后。因此,在历次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汉族文化的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刻地影响着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是在少数民族人主中原时期,执掌权力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最终认同汉文化,不断出现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场面。同时,“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征服者化中汲取营养,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年夏文化也不断从周边文 容并蓄的“华夏”名称之解,并未到此结束。深入探讨它的由来,还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课题。

本文原创首发。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