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栖霞县城光复过程简述:农村包围城市,不战而屈人之兵

今天是7月7日,系“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日。

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本文要带大家回顾的,就是一段有关抗战的胶东历史,即“1944年栖霞县城光复”的过程。

看到“抗战”和“县城”这两个字眼,不少朋友可能都会联想到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的经典桥段。按照剧中的描述,由于事出紧急,李云龙部对平安县城采取的是“强攻”战术,为此共集结万余兵力,最终用“意大利炮”炸开城门,取得胜利。

类似的场面,在真实的抗战中应该不乏原型。但1944年栖霞县城的光复,体现的却是另外一种作战思路,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此,《栖霞县志•大事记》记载道:“1944年12月14日,驻栖霞城之日伪军迫于抗日军民攻势弃城出逃,至此,栖霞全境解放。”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可以用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直白说就是己方损失低),自古就被兵家所推崇,《孙子兵法》就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当然了,推崇归推崇,要想在实战中达到此效果,也并非易事。而栖霞县城之所以能以此方式光复,与胶东军民前期坚持开展的积极斗争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此前数年,我胶东根据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次第拔除日伪设在栖霞乡村地区的据点,县城逐渐沦为“一叶孤舟”,最终才迫使敌人不战而逃。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为依据,简要叙述其中的大概经过。

1、栖霞县城两度沦陷

在抗战时期,栖霞县城曾两度沦陷。其中,第一次时间很短,第二次时间较长。

据《栖霞县志》记载,日寇铁蹄初次踏入栖霞,是在1938年2月2日。当时,敌军第五旅团3000多人由青岛北侵烟台,中途过境栖霞,并未在县城停留。

次年5月12日,在日寇空军的配合下,伪军刘桂棠部进犯栖霞,县城首次沦陷。不过,当月17日,八路军五支队就联合蔡晋康部(曾任国民党第四十四支队司令)等,击败刘桂棠部,收复栖霞城。

由于栖霞地处半岛之腹,且在烟青公路沿线(旧线路从烟台经福山、栖霞到莱阳,上世纪后期才改为从烟台经桃村到莱阳),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因此,1939年12月6日,日伪军500余人再次进犯栖霞,蔡晋康部弃城出逃,栖霞城再次沦陷。

此次沦陷,从1939年12月一直到1944年12月,前后约五年的时间。

(▲蓝色区域为栖霞县城及部分据点所在地,红色区域为艾崮山和牙山根据地的大体位置示意)

2、敌军在栖霞的兵力部署

为控制烟青公路交通线,1939年12月再次占领栖霞后,日伪除盘踞县城之外,还修建了多个据点(如杨础、松山、寨里、臧家庄蛇窝泊等)。这些据点,一方面充当敌人盘剥地方的触角,另一方面亦可视为县城防御的前哨。

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县城连同据点在内,日伪在栖霞县部署的常备兵力约为1100人。

其中,日军约为百人,来自独立第五混成旅团步兵第十九大队第四中队,集中驻扎于城内(期间曾派出3个班分守寨里、杨础和观里三个据点)。另有伪军近千人,番号为伪栖霞县警备(保安)大队,主要负责驻守烟青路栖霞段的18处据点。

以上兵力部署随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总体并无太大变化(扫荡等特殊时期除外)。

(▲牙山风光)

3、栖霞县城光复的契机

1942年反扫荡过后,胶东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基本度过,战局天平开始向我方倾斜。尤其是在栖霞战场上,这一态势更为明显。

(▲艾山英姿)

观看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胶东有两块大的根据地都位于栖霞周边——艾崮山根据地与牙山根据地一南一北,将敌军压缩在县城及烟青公路沿线的带状区域内。就局部实力对比而言,我方已具备反攻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自1943年开始,胶东根据地便先后对栖霞城外的据点展开攻势,打响了解放县城的前哨战。

4、兵临城下

在前哨战的过程中,松山、蛇窝泊、臧家庄三个据点的拔除过程比较典型。

根据《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和《栖霞县志》记载,1943年5月,栖东独立营奉命拔除松山据点,在战斗中,爆破手栾凤海将炸药从炮楼射击口塞入,炸毁敌军工事,成功完成任务。

同样是在当年5月,八路军十三团在栖霞县大队的配合下,向蛇窝泊据点发动进攻。最终我方在仅有两人负伤的情况下,便将敌人所吹嘘的“鲁东第一大碉堡”拿下,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气焰。

到了1944年8月,拔除臧家庄据点成为北海警卫营和栖东县独立营的任务。由于该据点工事坚固、火力较强,我军决定智取。通过外围军事压力和内部瓦解工作(栖东县敌工部干部于光华以臧家庄小学校长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我军最终顺利实现目标。

当年9月,栖霞军民又对剩余据点开展秋季攻势,至17日,除县城外,栖霞境内日伪军据点全被拔除。

11月,我军在栖霞城郊的南七里庄发动伏击,活捉伪县长。至12月,已对县城形成围攻之势。

内乏粮草、外无援军,盘踞城内的700余名日伪军顿时陷入惶恐,最终在12月14日凌晨选择弃城西逃。栖霞县城在没有经过攻坚的情况下,实现了光复(胶东根据地的《大众报》为此发表《光复栖霞城》的社论)。

5、小结

从上述过程来看,栖霞县城光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完全不战,而是通过前期一系列较小规模的积极战斗,逐渐在战局上积累出压倒性的优势,消磨敌人作战信心,从而达到避免城市攻坚的效果。

这一战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也离不开胶东军民的紧密配合、英勇奋斗。总而言之,栖霞县城的光复,堪称胶东抗战历史上的一段经典篇章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