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亚洲历史事件图集-12(公元前四世纪)(下)

公元前四世纪的亚洲全图

公元前340年 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大败魏军,战力显赫,秦孝公封“于、商十五邑”给商鞅,封号“商君”。“商”取自其封商地的意思。而“君”则在当时是指地位非常高,功劳巨大的人。商鞅的“商君”称号从此而来,后世为了详细区别,取其封地的“商”字,普遍把公孙鞅、卫鞅、商君叫为:商鞅。

秦孝公召见商鞅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像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离骚

公元前339年 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国在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北郭开挖大沟,连接圃田(古代著名湖泊之一,在今河南中牟县西),使之与黄河至圃田之间的运河相接,引黄河水溉农田。此为鸿沟水利工程——鸿沟。

魏惠王所开鸿沟

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君。前325年,惠文君改称王,遂以秦惠文王(或秦惠王)之称行于世。

秦惠文王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

公元前338年 秦惠文即位后,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谋反,又有人用左右大臣权势太重,国君的地位就危险的道理劝说惠文王早作决断。秦惠文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关下,想住进客舍,主人见他无官府凭证,不敢留他住宿,因为按商鞅之法,收留无凭证之客住宿,与之同罪。商鞅又逃到魏国。魏人怨恨他曾诱擒公子卬,大破魏军,不肯接纳,并将他送至秦国境内。商鞅逃回商邑,聚集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西南),但寡不敌众,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杀死在彤,尽灭其家。

商鞅最终落得一个被车裂的下场

公元前337年 巴蜀攻楚,取楚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对郢都造成了威胁。楚国在今长阳县境清江下游建立扦关以防巴人的进攻。

巴蜀攻楚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去逝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申不害

公元前336年 秦惠文王二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流通于市。铜币形制为无郭圆钱,有“一珠重一两”、“半两”等种,以两为重量单位。

秦惠文王时期“半两”铜币

公元前335年 赵肃侯十五年,赵国为肃侯在恒山建造陵墓,号寿陵。帝王之墓称陵始于此。

公元前334年 齐威王二十三年,齐威王任用田婴为相。田婴出身于齐国宗室贵族,最初任齐将,参与马陵之战。任相后,受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中,后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号为靖郭君或薛公。田婴相齐时,采用欺诈手段,将上计大权夺到手中,营私舞弊,其私家富累万金。他残害百姓,伤害群臣,国人联合起来驱逐他,曾迫使他一度逃亡于野,饥饿无食。

靖郭君田婴

靖郭君田婴,妫姓,田氏,名婴,亦称婴子,齐威王少子(存疑),齐宣王异母弟(存疑),孟尝君田文之父 ,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

公元前334年初春,亚历山大大帝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东征,史称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3年 魏国人张仪到了秦国,制定了分化六国的“连横亲秦”的策略。六国“合纵抗秦”联盟烟消云散。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

相关知识:张仪连横,苏秦合纵

合纵与连横

在群雄实力均衡、战事酷烈的新形势下,诸侯各国都注重采用“合纵”与“连横”的谋略,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醒目特点。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攻击一个强大的国家;所谓连横就是联合一个强国去攻击其他弱小国家。

公孙衍,又名犀首,做过秦国的大良造。后来张仪投奔秦惠文王。秦王很欣赏张仪,拜张仪为秦相。但张仪与公孙衍二人观点不统一,张仪主张“连横”,而公孙衍主张“合纵”。秦惠文王赏识张仪,便弃用公孙衍。

公孙衍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和张仪是同学,也是好朋友,但二人的策略也不同。苏秦也主张“合纵”。

苏秦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不料学成后游历多年都一事无成,潦倒归乡后不仅受到父母责骂,还被妻子无视。苏秦大受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他发奋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累了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困了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对此,大家听着耳熟吧,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就是苏秦!

苏秦刺股

苏秦成名事迹是组建六国合纵联盟抗秦,并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可惜苏秦没高兴多久,就在齐国被刺客诛杀,死前为了抓到刺客,他还被五马分尸!

苏秦六国封相

公元前333年 惠文王五年,秦用魏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

公元前332年 魏献阴晋给秦,企图与秦和好。但秦惠文王并不领情,于当年即派公孙衍率军大举攻魏。魏将龙贾率军8万迎战,经近两年的战斗,秦军攻占了魏上郡的要邑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富县北洛水附近),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军45000人(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为斩首8万)。魏被迫将西河郡地献给秦国。

公元前331年 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带兵前往平定。内乱后,义渠势力转弱。秦国借平定义渠内乱之机,进驻军队,逐渐取得对义渠的控制,使后方得以安定,随后开始对魏国的大 规模进攻。

西戎各族被灭,唯有义渠国延续200年,最后亡于宣太后之手

公元前330年冬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灭亡阿契美尼德王朝后,开始向中亚地区进军。亚历山大先取希尔卡尼亚,当地郡守降,继取阿里安那,当地郡守亦降。当亚历山大继续东进时因闻阿里安那将反叛,便回师,平定阿里安那叛乱,后又取德兰吉亚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公元前330年 秦惠文王八年,大良造公孙衍(犀首)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擒龙贾,魏献河西地于秦。

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 魏惠王后元六年、楚威王十一年,楚威王熊商去世,楚怀王熊槐即位。魏国乘楚国居丧,发兵攻楚。魏国害怕在与楚国交战之时,秦国从后方攻打,遂许诺战胜楚国后将河西地区上郡(今陕西北部)献给秦,以换取秦的支持。

楚怀王熊槐

公元前328年秦初置相国

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多以相或相国作为百官之长,秦国则一直以大良造之一的武职为最高官位。公元前328年 秦惠文王十年,秦仿效他国制度,开始设置相国这职,客卿张仪为第一任相国。但秦国此时所设相国,还兼管军事,并非单为文官之长,大良造则成为纯粹的武职。

秦相国---张仪

公元前328年 宋君剔成四十一年,宋君剔成之弟公子偃发兵袭击剔成,剔成战败,逃往齐国,公子偃遂自立为宋君。

公元前327年廉颇出生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

公元前326年秦初行腊祭

腊祭之礼,原行于中原地区,即于每年年终的腊日,用猎获的禽兽祭祖先。公元前326年秦惠文王十二年,秦国仿效中原诸侯国之制,立腊日,初行腊祭。“腊”又有“合”的意思,所以“腊祭”又称之为“合祭百神”。“腊祭”又分为“腊”和“大腊”,腊祭祖先;大腊祭百神。

腊祭之礼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

秦国经过数年的攻伐,领土扩展到河西地区,国力更为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于即位后第十三年四月戊午,自称为王,史称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

公元前325年 赵武灵王元年,赵武灵王任用阳文君赵豹为相。

赵武灵王

公元前325年 周显王四十四年,滕弘的父亲滕定公去世,滕弘继位,这就是滕文公

滕文公,是一位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市区西南十二华里滕国故城)的国君。实际上,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位“滕文公”, 他们皆是西周滕国先君错叔绣之后裔:一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世人多对此不熟悉。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惠于民的滕国国君。二是,战国时代的滕文公,本谥名为滕元公。因为《孟子》有记载其“从孟子而响应善国之治”,后人多对此熟悉,滕国文化所宣扬道德风范核心,也主要就是他。

滕文公

公元前324年秦筑上郡塞

秦得到魏国所献上郡(今陕西西北部)之地后,为防御敌国进攻,确保这一地区安全,在上郡险要之处修筑关塞,公元前324年 秦惠文王更元元年,上郡塞筑成。

公元前323年 周显王四十六年,为了引导合纵联盟步入正轨,惠施、公孙衍共同策划了一场规模更大、意义更突出的“相王”活动,参加者包括魏、赵、韩、燕、中山的国君,史称“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铜雕示意插图

公元前322年《孙膑兵法》成书

《孙膑兵法》成书,战国中期孙膑及其弟子们写下一部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即《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该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孙膑兵法》

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护王(旃陀罗笈多)率军赶走马其顿侵略军之后,便推翻了难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国,史称“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 Dynasty)(约公元前321年到约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 ,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阿育王与孔雀王朝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

公元前320年 齐威王三十七年,齐威王因齐去世。齐威王是战国时其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即位之初,就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推行法家政策,先用贤才,修明法律,虚心纳谏,使齐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新气象,朝廷中聚集了一批贤臣良将。其子辟彊即位,是为齐宣王。

齐宣王

公元前320年燕赵勺梁之战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派兵包围了赵国的浊鹿邑(今河北涞源县附近,红色圈),赵武灵王闻讯后决定亲自带兵迎战。但浊鹿远在代地(今河北蔚县附近,蓝色圈),离邯郸千里之遥,而中间隔着中山国(粉红色圈)。中山国东面紧接燕齐,赵武灵王只能从西边绕过中山国前往代地再作下一步打算。

于是赵武灵王率领军队穿过邯郸西边的滏口陉,顺涉水河谷直上,经过阏与到达晋阳,再北上穿过析定盆地、大同盆地,再向东到达代郡,赵武灵王将他的军队和早在等候的代郡军队合为一军,经过短暂休整后,赵武灵王率领全军南下对燕军发起总攻,燕军闻讯后向东撤退,浊鹿之围遂解,但战争还未结束,赵武灵王对燕军紧追不舍,一度深入燕地,在燕邑勺梁(今唐县东北,黄色圈)大败燕军,燕军落荒而逃,经此一战燕国再也不敢再对赵国用兵。

勺梁之战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屈原22岁。是年楚怀王任合纵长,欲大展宏图,起用一批锐意改革图强、主张合纵抗秦的青年政治家,任命屈原为左徒。

古书有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公元前320年,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王在位时,大臣高底里雅所撰的著作中,已提及支那产的丝绢。

公元前315年禽滑厘去世

禽滑厘(前390年―前315年),亦称禽屈厘,字慎到,春秋时期赵国人,是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也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人们尊称他为“慎子”。他原先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个较早地从理论上强调“法”的重要性,并把“法”作为判断是非客观标准的法家人物。

禽滑厘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和中山国借机攻燕国。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

燕王哙

公元前313年左右,屈原在流放期间撰写《抽思》歌剧,以期能够在楚王宫廷演唱,希望借此感化怀王。在此期间,楚怀王曾派人了解(包含监视)屈原的情况,并由其(郑詹尹)撰写《卜居》,向怀王汇报(或者另有宫廷文人根据郑詹尹的汇报撰写成《卜居》一文)。

《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

秦武王,嬴荡、嬴姓,赵氏,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公元前309年 赵武灵王次子赵何赵惠文王)出生。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赵惠文王

公元前309年 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下令国中“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出巡洛阳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雍州大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武王举鼎失败

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三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在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了“黄棘之盟”。齐国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楚怀王以太子横质秦为代价,换来了秦国的援手,迫使齐、魏、韩三国联军退却,秦楚两国进入了“蜜月期”。

公元前302年 骄横跋扈的楚太子熊横在秦国国都与秦国大夫发生械斗,失手将其打死,随后楚太子熊横匆忙逃出了秦国。秦昭襄王遣使质问楚怀王,要求其严惩楚太子熊横,结果楚怀王在这一事件中处置失当,使得秦楚两国再度断交。

公元前300年,齐、秦联盟,准备再度进攻楚国,楚怀王大惊失色,派出太子熊横入齐作为人质,离间齐国退出齐、秦联盟。接下来,怀王被秦国所拘,太子又被作为人质扣留于齐,致使楚国的局势十分恶劣。

太子熊横之弟子兰亟欲想乘乱登基,但遭到昭睢、屈原等大批正直大臣的反对,众人呼吁赶快赴齐索回太子,归国理政;太子眼见王位难保,也急于回国,于是不惜与齐国草签协议,允诺割让楚国东地六城、合计五百里于齐,以求脱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