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与文学——元朝

北宋南宋之后,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公元1206年,蒙古孛儿只斤部落的贵族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创立蒙古帝国,铁木真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后,蒙古帝国不断向金朝发动战争,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夺取了女真族统治下的中国北部地区政权。

1258年,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托雷第四子)奉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托雷长子)之命,率领东路军出兵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战死,忽必烈得知其弟阿里不哥要谋大汗之位,当时的南宋无心应战一味求和,于是忽必烈就罢兵北还与他的弟弟展开了争夺汗位之战,1260年忽必烈夺取汗位,在开平即汗位,建年号为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改蒙古国的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即为元世祖。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正式迁都燕京。1279年灭南宋,随后又陆续将西藏、云南、新疆、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自己的权力范围,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束了300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

元世祖忽必烈采取分封制郡县制相结合管理国家,在地方上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开创了我国的省制之端,具有“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气魄。

忽必烈统治下的元朝,国民由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主要是江浙一带的南宋的遗老遗少)四种人组成,国民也分成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的是蒙古人,以此下推。不同等级在政治上和法律上规定了不同的待遇,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和南人没有自由,生命无保障,这是一个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时代。

他为拓展疆域,对边陲少数民族分割政权并采取高压政策打击。因不断扩展疆土,年年征战,赋税高举,各民族苦不堪言,致使元朝政权民心缺失。

在民族的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其执政11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国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只有96年,与前代文学相比,元代的代表文学是元曲,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相对衰微。元曲包括杂剧(戏曲)和散曲(诗词)。杂剧偏戏剧性,服务对象主要是老百姓,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散曲偏文性,用作宴会歌伎唱词,代表人物有马致远、张养浩,元好问、赵孟。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的杂剧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残暴的、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等;有反映婚姻爱情的并带有喜剧意味的《救风尘》、《望江亭》等;有借助历史题材并融进大量现实内容的英雄人物,如取材于《三国志·鲁肃传》的《单刀会》、《西蜀梦》等。他的戏剧场面富于变化、戏曲语言"入耳消融“,曲白相生,自然熨贴,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也被称为曲圣

张养浩散曲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触动人心的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富含深意,令人深思;他的《折桂令·中秋》是元代写中秋散曲中的经典之作:“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通过描写中秋之夜澄澈空灵的月光,渲染出了清幽宁静的意境,读后给人一种淡淡的沉闷和伤感。

元代的文学,传统的诗、词虽然也产生了一些优秀或较好的作品,但整体来说成就不高,但戏曲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后人常把“元曲”、“唐诗”、“宋词”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