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坚武与孙中山


(孙中山像)

在代表江苏督军李纯从事调和南北军阀实现和平统一工作期间,白坚武曾经与孙中山有过多次交往。

  1917年,白坚武被李纯聘为江苏督署顾问兼书记处交际股主任。当时,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总揽北洋政府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在日本人支持下,决心采取武力实现统一;而总统冯国璋则在英美支持下,主张和平统一,并指使李纯通电主和。李纯为提高自己的威望与地位,以调解人的身份出现,所以,西南各省纷纷派代表来南京商讨时局。此时,孙中山在广州已经组织护法军政府,与段祺瑞抗衡。李纯即派白坚武为代表,专门与各方商讨南北议和问题。1917年12月8日,白坚武坐船动身,专门去广州会见孙中山,讨论和平统一问题。

  在海上漂泊数日,白坚武踌躇满志,赋诗明志:

碧浪浮天地,丹心照古今。

涛声灯影里,过去未来人。

会有苍生泪,波驰且莫论。

  第二天,又作一首七律:

行过山隈又水隈,九州劫外一徘徊。

船迎雪练金波立,人自银河玉液来。

浩气高期天可御,冥心静与海俱回。

萦回百感随流去,万事销凭酒一杯。

  孙中山对白坚武给与了高规格接待。12日,专门派两人到香港欢迎;13日,白坚武到达广州。刚刚在酒店住下,国民党政府的一些要人就前来拜访;14日一早,孙中山就派船来接。此时孙中山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会见了白坚武。孙中山形神交瘁,一脸的郁闷,然而谈论起问题来却谈笑风生,详尽明锐,白坚武不由得感叹:“开山人物名下无虚也!”在广州期间,白坚武与社会各界广泛进行了接触与座谈。“广州之行,征访各方心理,渴望和平甚于望岁,异口同声恢复国会而外他无问题。”12月16日,白坚武离开广州,在船上,他回想几天来的经历,写下两点感想:

  一、粤人富于政治、经济上之才力,在全国中可称优越,唯军事则以现状而论直无办法。他省人固有垄断之诮,然粤军既无战之能力,又无军纪之可言,冲突之结果徒祸地方耳;

  二,粤、桂人之感情已坏。以前敌之危迫屡蹈于危,幸免破裂,然来日终不免矣。陈舜卿氏之统治固失平衡,惟粤人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志而无力,徒为口头之攻击,得毋近于好乱而无成乎?余非官僚,不能作丧心痛狂之语,现象如斯,固不诬也。

  1918年12月8日与11日,白坚武在上海又两度拜会孙中山。在谈话中,提起欧战和平会议,孙中山说道:“中国此时宜提出高丽独立案于和席。盖高丽不能与安南比,中法之战中国以条约割让安南于法,中日之战中国以条约退出主权,令高丽独立,日本当时所承认,其后乃积渐吞并之。美国其时亦有尊重高丽独立之宣示,后以势不便单独立言。今乘国际联合会议,提出陈案,中美协力,足令武力吞并者根本消减。”白坚武答道:“诚为解决良机,但内政不清结,此节不能办到也。”随后,两人又谈及裁兵去督问题、辛亥革命以及此次军府外交上之利钝关系等,最后,二人互赠照片,尽欢而别。白坚武此次对孙中山的印象是“中山政治特识最高,而乏常识。”

  1919年1月11日与2月16日,白坚武再度拜会孙中山,商谈和平问题,仍然感觉“中山不明政情,相去甚远,而光伟照人。”

  白坚武最后一次见到孙中山,是在1920年12月25日,那天晚上,他与孙洪伊共同拜访了孙中山。相谈内容没有记载。

  1924年,孙中山去世。白坚武闻讯后,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列宁死,中山又死,世界纵横无健者”;苦思下联不得,只好勉强为之:“羊城枯,脑海亦枯,精灵浩瀚自千秋。”总觉得不妥,旁边的朋友促成一联:“革命成,共产未成,先生慷慨有余哀。”这才觉得满意。第二天,又写了一副:“公志未成人亦苦,天实亡我战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