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独秀想回党工作,毛主席提出三个条件,他为何拒绝?

前言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我党的重要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不再在党内担任职务。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提出想重回延安为革命工作,毛主席同意他回来,只要答应三个条件,可陈独秀却当场拒绝。那么毛主席为何提出这三个条件?而陈独秀又为何强硬拒绝呢?

01

陈独秀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不平,在他的一生中,为了革命事业曾经进过五次大牢,这在民国时期的文人中是极为少见的。记得他曾经有一次被捕后,明明被铐上手铐,左右都是凶神恶煞的巡捕,他却不为所动,看见熟人还笑嘻嘻地打招呼,声称枯燥的牢狱生活又有伴了。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最后被判处徒刑13年,在全国最为有名的南京监狱服刑。在此期间,陈独秀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关心时政。牢狱中常常有友人探望,不是出版社的朋友,便是新闻界的熟人。一向关心时局的陈独秀常常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才能解救中国之道路,如何才能让沉睡中的中国人醒过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向北大举进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无暇看管犯人,于是将陈独秀等人提前释放。

02

结束了四年多的牢狱生活,陈独秀忧心国情,还是决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时国民党抛出了橄榄枝,邀请陈独秀在国民党担任文职工作,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还特意托付几个好友,从而联系到身在延安的叶剑英,表示了希望进入党内工作。面对陈独秀先生的请求,叶剑英立即报告毛主席和党中央,大家开会后决定同意陈独秀到延安工作,然而好事多磨,后面发生了一些意外,陈独秀先生最终没能如愿抵达延安。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陈独秀对于民国文人的作用绝不一般,但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争议,被有心之人利用。因为陈独秀曾发布过类似于支持托派的言论,结果在报纸上引起了一阵震惊全国的争论。而此时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正在开始强烈地反对托派的运动,这导致陈独秀的身份极为尴尬。虽然他已经在报纸上声称脱离了托派,但仍然在国际共产主义以斯大林为首方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03

与此同时在国内,他也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除了托派争议,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愿意看到陈独秀返回共产党内工作,于是想方设方从中阻挠。蒋介石先是派人登报提出高薪聘请陈独秀,私底下还表示愿意出钱让陈独秀另外组建一个新的党派,还找来陈独秀以前的好友如胡适傅斯年等人,来劝陈独秀投靠国民党政府。这些都被陈独秀拒绝,但是国民党到处释放烟雾弹,迷惑延安方面的人,让人摸不清事实真相,给陈独秀到延安制造阻碍。这让陈独秀重回延安之路变得越发艰难。

但是最终党中央对曾经的书记陈独秀还是十分信任,也非常希望陈独秀先生能重新回来一起为革命出力,但考虑到多方因素,也为了缓解来自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毛主席等人在讨论之后决定给陈独秀先生一个机会,但是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在公众面前与托派断绝关系,并承认自己加入托派的错误行为;第二个是表达坚决拥护抗日的决心;第三点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观后效。

然而陈独秀拒绝了,后面两个条件他表示可以完全同意,但是对于第一条,他丝毫不肯松口,他宁死不肯承认自己曾经与托派有任何关系,他表示自己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加入也不会加入托派。陈独秀是性格十分倔强,也十分固执,因为没有同意党中央的条件,拒不认错,很多以前党内朋友也逐渐与他远离,他也慢慢地成为了孤家寡人。

结语

陈独秀先生的倔强人所共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曾经说过祖父对他的评价,因为不服气祖父的严苛管教,常常非打即骂他都是以沉默应对,连他的母亲和妻子也无奈于他的固执,怎么说都不肯听,每逢作出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但这也未尝不是他当初能力排众议率领早期革命事业在封建时代中开辟道路的愿意,若非是他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心,他对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念,也不会有那么多浩浩荡荡的运动,也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了。

1942年,陈独秀先生因病去世,这样一位文人中的英雄最终却以寂寥的结局收场,令人唏嘘不已。但他的人生与他的性格脱不开关系,因为倔强而被人所知,也因为倔强最终被人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