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才是皇帝,朱高煦

::永乐二十二年,榆木川,此时一代雄主的朱棣即将走到他生命的尽头,但心中的一件事却始终放不下,该立谁为帝,是仁厚闻名的长子朱高炽还是勇武类己的次子朱高煦,要说长子太子之位已立,继承皇位本无悬念,但现正值征战途中,一旦次子不服,必挥军南下,将又是一场靖难之役,朱家的血流的还不够多吗,此时的朱棣思绪飘飞。

::说起二子朱高熙,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史书记载其英武颇类上。长七尺余,轻娇,两腋若龙鳞者数片”,你就可以想像他完全符合一个完美继承人的形象,尤其和自己的长子相比,更是强了很多。而长子呢,极不讨喜,胖子,跛脚,无法骑马,后来甚至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自己也做了诸多努力,却也未能使其减肥成功,气得我有时会在想,我一个马上皇帝,怎么会有这么拉的后代。

::如果光形象差,在太平盛世中,凭嫡长子也能接受,可是我的帝位就是在风雨飘摇中,从侄子手中艰难抢过来的,万一有人也这样干,他能守的住吗。而且靖难的因果,我虽然不想提,但实打实的说,二子在此战役中,确实功劳极大,东昌之战,白沟河之战,浦子口之战中,如果不是其以命相博,恐怕我早成骰髅,又何来永乐盛世。而且军中功劳大还代表了威望大,随我起兵的靖难功勋一系,无不瞩目朱高煦,如果朱高炽继位,内战不可避免,到时生死不由人了,可如果朱高煦继位,凭自己留下的手段,长子还是有很大可能活下去的。

::想到这,便传令杨溥前来,令写下召书,立高熙为帝,突然帐门打开,是谁走了进来,好圣孙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