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人称六郎,出身天波府,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后改名杨延昭,人称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长子,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

其父死后,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杨延昭自幼沉默寡言,但善于观察事物,思维敏捷。受家风影响,很小就开始习武练剑,精通各种兵器,尤其练得一手好枪法。从小跟随父亲过着军旅生活,耳濡目染之中学习了许多军事知识。

少小之时,延昭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常列阵排伍,操练军阵,作打仗的游戏。因此,成年人见状便啧啧称赞延昭:“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孩子长大之后必定是做将帅的材料。”

延昭少时不仅舞枪弄棒,在其母的教导下也用心读书,尤其对兵家的论述认真研读。老将军杨业很喜欢儿子延昭,他时常感叹:“这个孩子很像我呀!”

因此,到杨延昭大一些的时候,杨业常把他带在自己身边。研究用兵谋略的时候,杨业也允许杨延昭在身边旁听;出兵征战时让他参加战斗。这样既提高了杨延昭的谋略能力,又锻炼他的勇敢精神。

杨延昭很为父亲争光,他自小勇猛无比,作战时常冲锋在前,身为战场统帅之子,不仅不用别人保护,反而成了打冲锋的勇将。将士们见到杨延昭英勇杀敌的风采,无不称赞:“真乃将门虎子!"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

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兵,遂城被辽国大军围困。遂城城池很小,军事设施又很薄弱,辽军攻围甚急,随时都有攻进来的可能。

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但由于辽国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箭飞如雨,危势并不稍减。城中守军不满三千,众心危惧。杨延昭则从容自若,集中城中全部的少壮男子登城,发给武器铠甲,日夜护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

时至初冬,本不甚冷,适值寒潮,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从井中打水浇灌到城墙上,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

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即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询对边策,并称赞年轻的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