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版本中,有关历史上的“广汉郡”郡治乘乡位于今天的哪个地方,目前网络上有好几个版本。
一、金堂版
某词典网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县东)
二、德阳版
上面某网截图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巴、蜀两郡置,治雒县乘乡(一作绳乡、沈乡,今德阳市西北孝泉镇)。
三、广汉版
百度百科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初治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广汉市),后徙治梓潼县(今四川梓潼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旺苍、剑阁、蓬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什邡、北川以东地区。广汉郡、蜀郡与犍为郡,并称蜀中三蜀。
目前看到的就是这三个版本。
这三个版本中,置广汉郡的时间(前201年)和郡制名称(乘乡)都没有异议。有区别的是,西汉的“乘乡”到底位于今天的哪儿?
过去在编辑相关文章时,本人虽有疑问,但未查到相关明确资料,所以一般就直接把今天地址的备注忽略掉,直接不注明了。
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搞清楚确切的地址,可以避免遇到讨论此问题时产生无谓的纷争,所以今天专门查了一些史料,来对乘乡位于今天的位置做一个简单的论证。
首先,位于雒县肯定是没有疑问的。
一来,史料过去都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二来隋唐以前的县,疆域要比现在大得多。秦汉时期的德阳、金堂都尚未置县,疆域都属于当时的雒县。
(秦汉时期行政设置:郡、县、乡、亭、里,蜀汉关羽就是汉寿亭侯,侧面反映那时县的级别比较高的)
下面就通过一些史料来考证汉代雒县乘乡的位置。
上面图片是《汉州志》汉州建置沿革的截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汉代,雒县当时有3乡:乘乡、汎乡、铜官山。
铜官山这个地名,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有查到,它就在金堂的东边。因为当时雒县那么大,一共才3个乡,不可能就把2个放在金堂县东这一个位置吧。所以乘乡金堂说可以排除。
汎乡,目前能查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载:雒县“汎乡有孝子姜诗田地宅”。而姜诗这个人,在古代可是名人。
姜诗,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一门三孝”动古今,姜诗一家的故事,在《后汉书·烈女传·姜诗妻传》、《东观汉记》、《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中都有记载。
为传颂孝道,东汉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汉顺帝御赐在孝子故里为姜诗立祠祭祀,由于姜诗家乡在此,乡因人而彰显。北宋英宗治平年间,为了避讳大孝子之名本其事迹,改名孝泉镇。宋徽宗政和年间,此地取名姜诗镇。元朝郭居敬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二十四孝》一书。“孝泉”一名因有孝子故事的经典性而沿用到今。
通过明确资料对比,和铜官山一样,雒县当时只有3个乡,汎乡就是今天的孝泉,那么乘乡“德阳孝泉说”也是不成立的了。
排除了“金堂说”、“德阳说”,实际上也不能明确乘乡就在雒县的位置。查找了众多的资料,确实没有找到明确的文字记载。那么还是只有通过相关资料继续来了个推论。
我们再看《汉州志》汉州建置沿革的图片。
我们看看汉州汉代之后的建置沿革。到了三国蜀汉,以及后面的晋代,雒县有记载的乡3个剩下了两个:汎乡、铜官山。乘乡不见了!
雒县一直在,县治乘乡不见的最大可能,说明乘乡就在雒县县城,合治了!乘乡由雒县直管了!
古代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的,不仅是县乡,州县也如此。比如再往后广汉郡改设为汉州之后,雒县就因为是汉州州府所在地,撤销过好几次,由汉州直管。
附图:
上图明朝时期以及清代汉州直隶之前,都未设置雒县,汉州就是直管雒县区域。
终上,本人的推论就是:汉代乘乡就在古代雒县县城,管理雒县西部、西南、南部区域。铜官山则管理雒县东部区域。汎乡管理雒县北部区域。
以上皆为个人浅见,如有差池还望指点纠正,感激不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