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经济更加发达,政治中心却大多在北方,看战略地位便可见一斑

前言

在中国封建历史时代,王朝的分裂与统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循环现象,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封建王朝循环论和宿命论,如此盛行的重要原因,且不说这种观点在今天人们看来有多么荒谬,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发展史,似乎这种宿命论和循环论,有它自己的一个思想来源。

曾经有位名人曾说过:存在即合理,的确,这种颇富哲理性且具有一种机械主义内涵的话语,似乎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但是古代那种机械唯物主义以及形而上的思想理论,却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和显著的影响,甚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借此控制人们思想,大肆推进思想高压统治的舆论基础。

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核心利益来看,这种思想的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北伐的成功率大幅低于南伐

谈到王朝的合与分,我们就不得不接触到一个非常敏感,却又绕不开的词汇,那就是农民起义

在建国初期,农民起义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五大金花之一,其对学界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学甚为流行的时代,农民战争史理所应当成为为此前广大人民翻案,承认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绝对推动作用的有力武器,当然那也是史学界未实现全面开放,而存在的一种封闭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史学研究也在欧美史学研究思潮的推动和影响下,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最为明显的就是史学研究角度、思想以及方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农民战争史自然也就很少出现了,但是其对于古代王朝改朝换代,却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往往由南向北的征伐胜率会低于南下讨伐,这种现象断然不是偶然,这与粮草转运以及地理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军南伐更容易获得补给

那您可能会不太理解了,南方物产更为富饶,而且南方的经济发展也超过北方,按理来说,不论从粮草产出,军费筹集上,都应该是南方更加有优势才对,为什么南军北伐时却更容易失败呢?

上述说法的确没有问题,可是,粮草富饶不等于转运方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军北伐时,需要携带粮草辎重出兵,一旦达到北方粮草被劫,或者战争陷入僵持,那就很难就地获得补充。

这就使得北伐难度更高,反之,北方军队向南征伐时,由于南方粮草经济富足,北方军队补给更加方便快捷,相比之下,优势更加突出。

强大的军力才是最根本的胜利保证

自古以来,军事作战一直都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催化剂,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内部出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同样也是频频出现的。

中国地大物博,这使得在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能力颇为有限的古人,不得不在心理和身体上,选择对自然妥协。

不管政治手腕有多么强悍,但是如若缺乏了必要、甚至是强大的军事基础,作为加持的话,那么这也只能算是狐假虎威。

毕竟军事力量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力,这对于一个王朝政权的稳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因此,不论是北伐还是南下,两种方向不同的军事作战模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升封建统治集团的地位、实力,以及满足政治需要的。

由北向南作战叫做南下,而由南向北作战叫做北伐,南下与北伐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同为封建战争的重要阶段和模式,但是各自所遇到的结果,特别是胜负率差距却是非常明显的。

评价

总体上来看,南下的胜率要比北伐的胜率高一些,并且大多数封建统一王朝,都是由北向南逐步实现建立的。

这就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和军事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北方相较于缓和的地形地势为军事作战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战略环境。

与此同时,粮草转运作为军队长期和跨区域作战的重要支撑要素,自然也会因为南北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而起到正面或者负面的作用。

再加上传统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地区根深蒂固,这就必然为北方大军南下远征,提供了更为“理直气壮”的政治动力。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