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以一万人打败数十万大军,为何又被一万人灭国,为天下笑?

梁武帝是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皇帝,信佛的人可能知道他。因为有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尽心事佛,却一直不能修成正果,于是他问佛:为什么我这么笃信佛教还是不能修成正果呢?佛却告诉他:你这样还差得远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大约也可以看出来梁武帝有趣的性格。


梁武帝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武功昌盛,起兵以万人打败齐朝数十万大军,建立梁朝,可谓能征善战;但是,他这个开国皇帝却在自己这一辈就被别人打败:也是拿着几十万大军被别人的一万叛军打败。那么,历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梁武帝以一万人击败数十万大军,为何又被一万人灭国,为天下笑?

梁武帝,生于464年,处在中国最为混乱的一个时代之一:南北朝时期。南朝虽然偏安一隅,却在短短一百多年里换了个朝代,政权更迭速度仅次于五代时期。而梁武帝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少年梁武帝就很有才华——写文章很有范儿的那种,是个妥妥的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做皇帝,历史上估计也就梁武帝一个。


齐朝和梁朝,皇帝都姓萧。梁武帝萧衍的父亲就是齐朝的开国皇帝的弟弟,所以萧衍称帝后其实完全可以不改国号的,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一讲,为什么萧衍能够凭借1万人打败齐朝的数十万大军,而后来却又被侯景地人一万人打败,并最终导致了梁朝的亡国呢?

梁武帝为什么能以一万人打败齐朝的数万人呢?这里面第一个原因就是他跟齐朝的血缘关系。上文即说到,其实梁武帝本身就算是齐朝的皇族,因此他跟齐朝的皇族关系也特别不错。498年,萧宝卷即位齐帝,对大臣实行残酷的打压,这其中也包括萧衍兄弟,他的哥哥因此而被杀。于是萧衍决定起兵反抗。


但是他并不是造反,而是联合正牌的齐朝皇族萧颖胄拥立齐明帝的儿子萧宝融为帝,所以在当时的绝大多数齐朝将士看来,萧衍根本就不是造反,他这是“勤王”。因此,虽然萧衍一开始起兵的家底仅仅是“收集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但是等到他打到建康时,他的军队已经达到了十余万——其中不少是齐朝正规军投靠。

不要说当时人,即便是现代人看来,难道萧衍没有可能是齐朝安排的一只“白手套”,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实现萧家继续执掌政权吗?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萧衍本身就算得上是齐朝皇族,而当时天下疲惫,老百姓的愤怒无处发泄,“改朝换代”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发泄方式,难道齐朝不会想到吗?不然萧衍为啥称帝后要改“齐朝”为“梁朝”呢?


就是怕人们看出来他其实还是齐朝的皇帝,他还是萧家的人。既然同是萧家皇族,那些萧家的士兵为什么不迎接一个萧家的“明君”呢?所以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战斗中所向披靡。当然,这个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点,后来梁武帝萧衍被人以一万人打败也是因为第二点。

第二点原因:南朝并不是皇帝的南朝,而是门阀与权贵的南朝。所以,决定天下大事的,不是皇帝的喜怒哀乐,而是门阀与权贵的利益。谁能够给门阀和权贵带来更大的利益(至少当时看起来利益更大)。谁就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而齐朝的皇帝给的利益明显没有萧衍大,他不仅不给这些门阀和权贵们利益,还要拼命的打压他们,萧衍正是这些权贵当中一员。


所以大家肯定不会支持齐朝皇帝了。而萧衍给这些人的利益可就大得多了,历史记载萧衍后来做了皇帝对大臣们特别宽容,任由他们搜刮钱财,鱼肉百姓。这样的皇帝,哪个门阀和权贵不喜欢呢?所以萧衍打仗的时候,齐朝那边一堆的“投诚者”,萧衍的队伍也因此而越滚越大。

再者,战争本来就是这些军事贵族大发战争财的机会,他们希望乱得彻底一点,这样他们才可以弄到更多的钱。梁武帝因此而实现了以一万人夺取天下的目的,也因此而最终被侯景的一万叛军打败,并最终给了陈霸先机会,灭掉了梁朝。为什么侯景这个只有几百匹马,不到1万人的队伍就打垮了梁朝呢?


因为梁朝的官员在侯景来了之后大发战争财,其无耻程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梁朝的勤王部队居然在都城下面与侯景做粮食买卖(当然是买卖梁朝的军粮了),以天价卖给侯景粮食,赚得盆满钵满。忙着赚钱的将军和大臣们哪里还有心思去保护他们那个已经没办法再给他们发钱的梁武帝呢?

所以梁武帝很快就被侯景的1万叛军打败,自己也郁郁而终。萧衍死后不久,陈霸先领兵打败了侯景,并废掉了梁朝的皇帝,建立了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