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2020年08月09日20:56:02 历史 1752

前言

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呢,我们上篇文章做了详细论述。夏朝仅仅存在于后世的文献中,如《史记》、《竹书记年》,至今也没有当代考古资料的发现。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因此,对于夏朝,我们了解的并不多,最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具体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来说说,真实的大禹不入家门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大禹兢兢业业治水,没有时间回家吗?

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就要从失败的英雄鲧说起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鲧被舜以治水失败的理由流放致死

鲧其实是个失败的英雄,而且是个非常有群众基础的英雄。他的“失败”其实并不在于治水的失败,严格地说起来,鲧的治水根本说不上是失败。

那样的大洪水,谁规定必须九年要治理好?大禹不是在鲧已经治理的基础上又用了十三年吗?为什么没有人在大禹治水的第九年说他治水已经失败了呢?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所以,鲧被舜以治水失败的理由流放致死,其中的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鲧在治水中的威望和影响,已经威胁到了作为接班人的舜的地位。说鲧治水失败,只是为处理他找个理由,他实际上应该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失败者。

从史籍记载来看,鲧不仅善于治水,还善于建城。《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鲧作城”的记载,《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看来,鲧是中国城郭的创始人。在古代,之所以“城”,应该是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古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

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的地方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让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

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城”的雏形。正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和“鲧障洪水”[8] 的记载。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说鲧治水只“陻”不“导”,就是说他只会堵不会疏。说鲧治水只“陻”不“导”是不客观的。

治水就只能“疏”而不能“堵”吗?必须要看具体情况。历史上的治水,堵与疏都是必要的,黄河、长江,以及大大小小的河流,不是都有“堤”吗。所谓“修堤”,就是堵水;年年“修堤”,造成有的河流都成了“悬河”,这不正说明“堵”的必须吗?

所以,鲧是因为政治斗争原因被舜流放死的,而氏族也都明白鲧是怎么失势的。

但鲧死了,洪水还得继续治,而在鲧之后,除了禹,似乎也没有更合适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舜不得不“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大禹不是不想入家门,而是不敢

《史记》对这一点的描述非常精当:

“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司马迁的描述非常细致:大禹之所以悲痛,因为“父鲧之不成受诛”,而不是“父鲧之不成”,这里的重点是“受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禹为什么“过家门不敢入”,而不是过家门不入?一个“敢”字,包含了多少意思。因为,禹如果治水不成,鲧的下场就在那里等着他。《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

大禹深知父亲的死因,对于政治的搏斗也清楚,所以他谨小慎微不敢出错,事事以舜为中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治水的禹,已经没有了回家的心思。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另一个原因是大禹懂得利用威望,塑造自己勤勉、兢兢业业为氏族奉献自己的形象,来获得氏族的认可与尊敬。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后,联合众多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不再是“堵”,而是“堵”“疏”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减少洪水对平原的灾害。

大禹治水的成功,可以说一半的功劳归于鲧。

首先,因为从当时的人们公推鲧、禹治水,在鲧“受诛”后仍然如此,可知治水是鲧家世代相传的绝活,是鲧的父亲教会了鲧治水这一“家技”。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其次,鲧通过九年的艰难努力,已经在水利工程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是初见成效,禹是在鲧创造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治水大业的。

而大禹治水成功并懂得利用威望,也是吸取了父亲的教训,避免自己重蹈父亲的覆辙。

舜帝在临死前禅位给了禹,可以说是政治博弈下的结果。

在大禹成为天下的“共主”,尤其是南征三苗、制定刑法,涂山会盟后,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就建立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不敢重蹈父亲的悲惨下场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多区现冰雹!有的鸡蛋大小 - 天天要闻

北京多区现冰雹!有的鸡蛋大小

‍‍‍‌‍‍‌据气象北京,5月13日16时~20时,北京市昌平、怀柔、顺义、延庆、海淀、石景山、门头沟等局地均已出现8级左右短时大风和冰雹。目前强对流回波位于房山北部、门头沟东部、朝阳、丰台、海淀一带,海淀区雷阵雨天气中伴有冰雹,尺寸较大,可能造成雹灾。强回波向东南方向移动,请出行丰台、大兴、通州和中心城区...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 天天要闻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民进党上台后,为推行“去中国化”,各种“迷惑”操作不断,令人瞠目结舌。近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网站被发现将占总人口逾96%的“汉人”(笔者注:汉族居民)改写为“其余人口”,同时将仅占2.6%的少数民族群体突出:“台湾目前已设户籍人口2.6%为原住民族群,另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民进党当局这种妄图...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闻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曹雪娇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区全面停止电报服务。至此,北京已成为全国唯一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而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也成为全国唯一电报业务点。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大厅一角就是电报服务区。服务台上摆放着厚厚一沓电报纸和一份填写模板,有顾客正在填写电报内容。中国联通...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 天天要闻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举行第三次庭审。据韩国媒体此前报道,如果发动内乱罪名成立,尹锡悦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锡悦抵达首尔中央地方法院 图据视觉中国在第三次庭审中,特战司令部参谋长朴正焕(音)和首都防卫司令副官吴尚培(音...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 天天要闻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主帅是司马昭的亲信钟会,钟会当时担任镇西将军,作为主力,钟会的兵力高达十余万,其他两路大军,分别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两人各带三万多人。钟会作为主力,和姜维主力作战,被姜维死死挡在剑阁,不能前进一步,钟会无奈,甚至打算撤军了。这时,转机出现了,作...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声拖长腔调的喧呼在深宫里回荡,张謇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时,只觉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袭来。金銮殿上众人歆羡的目光里,他望着殿外簌簌飘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亲借着煤油灯的光,用布满老茧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论语》的场景。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 天天要闻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事任免名单,其中决定任命孙简为吉林省副省长。孙简孙简,男,1972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94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6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闻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庆功宴上,朱元璋亲手为汤和斟酒。当酒液注入金杯时,这位曾统率六十万大军北伐的元勋却悄然离席,伏地叩首:"臣年齿已衰,不堪重任,请陛下怜臣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