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2020年07月24日22:56:14 历史 1095

大唐边陲之地。

秋风萧瑟,一片不高的小土坡上正坐着一个肥头大耳的胖子,从身边拥簇的士兵看出,此人身份很不简单,不一会儿一个青年缓缓走来,在胖子身前停住,轻声唤道:“父亲”。

胖子抬眼一看,是自己平日里最喜欢的儿子安庆绪,他指了指旁边的黄土地,示意安庆绪坐下。安庆绪倒也没有推辞,作为胡人,平日里没有那么多酸儒的繁文缛节,一屁股就坐在了黄土里。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胖子不再理他,转头望着长安的方向,眼神中说不出的玩味,安庆绪倒是有些急躁,陪着他的胖子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才有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道:“父亲真要行代唐之举?”声音小到只有这个胖子能听清楚。

胖子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情绪好像被忽地唤醒,有些感慨的说道:“多好的一个盛世啊,恐怕再没有一个王朝可以超越大唐的盛况了。只是可惜了,可惜了了。”

安庆绪明显跟不上他父亲的思维,只是唯唯诺诺地听着,这胖子此刻开了话匣倒也不在吝惜自己的口舌,又说道:“长安有个不得志的书生,好像是姓杜,写了一首诗挺有意思,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首诗明显是厌战的。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我们这位伟大的圣上,有了这偌大的疆域还不满足,每年仍旧鼓动边军发动战争,内有盛世,外欲开僵,他这是要做古来无双的第一皇帝呀。”

安庆绪听到这里不由的点点头,他们的这位唐玄宗自登基后,确实励精图治,一改府兵制那种半兵半民的军队体制,从而改由募兵制,也就是说由朝廷出钱,养职业的军人。

后来还不觉得省事,干脆设立一个边区,由节度使掌管军队以及在当地筹措军饷。这个制度对于安庆绪来说是对的,大唐能连战连捷确实是这一制度的创新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效果。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但安庆绪知道,这个制度虽然能最大化大唐军队的战力,但同时,所谓的节度使却军权、财权俱全,一旦发生叛乱,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他不相信唐玄宗看不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父亲,自古拥兵自重乃是皇家大忌,从西汉霍光行废立之举可见一斑,为何陛下还要设立节度使?”

胖子终于有些神色满意的看了眼自己的儿子,这才说道:“我所有边军节度使加在一起也不过49万,他唐朝中枢就有13万人马,除非所有的边军都反,以13万人马控制局面还不是易如反掌。”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说完这胖子又哈哈一笑,竟直接笑起唐玄宗来:“只可惜李隆基太过自大,云南叛乱竟不用边军,要自己的中央军去当地征讨,7万人马落了个全军覆没。这下在无力控制边军,我手握18万大军,怎么会再怕剩下的区区8万人”。

说完这些,胖子猛地站起,看着大唐的最中心,喃喃说道:“李相(李林甫),对不住了,今杨国忠不死,我安禄山永无宁日,时不我待啊。”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公元755年年底,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悍然反唐,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鼎盛时期的大动乱,与朝代末期各种矛盾积累爆发后的动乱不同,可笑的是却有了相似的结果,安禄山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攻破两京,一时间声威大震,建立了伪燕政权。

而我们的那位,大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不得不仓皇而逃,他此时此刻才从自己的故事里惊醒,他以为大唐如此盛世,怎会有人叛乱,怎会有人敢叛乱!

都怪李林甫,说什么重用胡人可以打击世家大族,这下倒好,一口气给了这个胡人三个节度使,没想到竟调转枪头,杀到自己主子头上来了,

在中央军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唐玄宗只得逃跑,而大唐,也由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说明:台台君其实想用心中构造的故事来讲述安史之乱发动的因素,杨国忠上台排斥胡人将领为表面因素,所以就没写进自己的故事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安禄山上升无望,甚至富贵不保,不造反还等什么?

而唐玄宗其实也没错,他要做千古一帝,自然要一改府兵制的弊端,只是他在长安所听到的都是胜利的捷报,他哪里想得到,这些带给他胜利的利剑其实是双刃的。

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却为何说唐玄宗没错?实情令人感叹 - 天天要闻

一手给了安禄山这些胡人将领无限权力的李林甫有错吗?其实也没有,他心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边军,而是从初唐就一直打压的世家大族,这才是宰相心中的心腹大患,对于十分谨慎的李林甫来说,安禄山这样的人,能给他偌大的权力,他还不忠心耿耿吗?

安史之乱并一个皇帝年老昏庸,沉迷女色的故事,这其实仅仅只是自己养了一条凶猛的恶犬,忽然有一天咬伤自己的故事。

参考:《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 天天要闻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近日一段贵州榕江抢险一线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个背影被称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这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被找到了!他叫马东升是武警贵州总队的一名战士7月1日武警贵州总队官兵深入贵州榕江县城的小区、巷道清淤排障马东升所在的任务地点在一处巷道内那里地势低洼、空间狭小还有一段长约25米、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忆当时巷...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