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大家好,我是你们
距离2025年高考只有45天了
高三的学子们,现在处在水深火热、昼夜不分、悬梁刺股、手不释卷、程门立雪、囊萤夜读的努力中。
那么自古以来,科举考试都希望得到一甲金榜题名,扬名立万的成绩,无不羡慕三元及第、六元及第。
咱们今天就聊一聊三元。
此三元非三元纸币,而是花钱和古钱币。
首先啥是元,啥是三元,现在高考相当于古代什么考试?
元是第一的意思,“三元”有大三元和小三元之分,还有“武三元”。
小三元: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
大三元又称三元、连中三元”、和“三元及第: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在连续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头名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读书人获得这一称号者寥寥无几。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改革,到明清时期形成了最为正规的科举程序。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三元及第有16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童试(又叫院试,三年内两次)、乡试(三年一次)、会试(乡试次年3月)、殿试(会试同年4月,女皇武则天发明),考中后对应的是秀才(生员,第一名为案首)、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在的高考,是普通人“鲤鱼跳龙门”的最公平的考试。古代科举考试,亦是如此。
那么现在的高考相当于童试,考秀才!
那么古钱币里有三元及第花钱,还有五子登科、独占鳌头等,钱体大,寓意好,目前价值度几千到几万元价值不等。
为了孩子们,家长们也是拼了~~
旗袍开大叉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胜利路路口等孩子考试
一举夺魁
可见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孩子考试牵动着一家人的心,家长更是煞费苦心!
那么除了穿旗袍、拜孔子以上操作,也可以给孩子买一枚传世古钱币花钱或者宋代三元及第铜钱作为实物,祈福孩子高中秀才。
特别推荐的是宋代钱币里的”三元及第“钱币。
三元及第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才华。它寓意着连连高中、位居榜首,象征着不断进取、名列前茅的意思。
宋钱中的“三元及第”指的是北宋时期发行的“元丰通宝”、“元符通宝”、“元祐通宝”这三枚带有“元”字的钱币。
首先,这三枚北宋钱币以“元”字为年号开头,这一特定要求使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其次,“元丰通宝”与“元祐通宝”上所镌刻的文字,皆为当时著名书法大家苏东坡先生亲笔所书,而苏东坡先生又正是百年前的杭州“老市长”,这也进一步增添了它们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三元及第”,挂在学生房门手把上,或挂在床头、案边,激励学子刻苦学习、金榜题名、连中“三元”。拥有“三元及第”古钱,寓意深远,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一朝得志、鱼跃龙门……
三元及第是千年以来,人们对学子考场高中的祝福和期盼,拥有三元及第古钱,会给莘莘学子的前途送一份美好的祝愿。